李林杰
(北京市密云區醫院骨一科,北京 101500)
肩關節脫位是臨床上常見的關節脫位,約占人體關節脫位的40%。患者的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或跌倒時,若其肩關節呈內收內旋的姿勢著地,就易發生肩關節脫位。肩關節脫位患者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彈性固定及方肩畸形等。肩關節脫位按照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和后脫位[1-5]。在肩關節脫位患者中,肩關節前脫位患者占95% 以上。肩關節前脫位又可分為喙突下脫位及盂下脫位,其中喙突下脫位最為常見。由于肩關節前脫位患者常伴有肩袖損傷及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故對其進行手法復位時動作應輕柔,避免在復位過程中引起骨折或神經損傷等附加損傷。目前臨床上治療肩關節前脫位最常用的復位手法是Hippocrates 法(手牽足蹬復位法)。該復位法操作起來相對暴力,在復位過程中易引起骨折或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且患者的疼痛較為嚴重[6-10]。FARES 法(快速、可靠、安全復位法)具有操作簡單快捷、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小及并發癥少等優點,目前在臨床上逐漸得到推廣應用[11-14]。本課題組回顧性分析近年來在本科室接受手法復位的100 例肩關節前脫位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比較用FARES 法與Hippocrates 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我院骨科急診收治的100 例肩關節前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肩關節前脫位的診斷標準,且經X 線檢查得到確診;受傷至就診的時間不超過24 h ;既往無肩關節脫位史;進行體格檢查顯示肩關節窩處空虛,Dugas 征陽性并伴有方肩畸形[15-16]。其排除標準是:存在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合并有肱骨近端骨折;因醉酒摔倒或昏迷導致的肩關節脫位;既往有肩關節功能障礙病史[15-16]。根據復位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FARES 組和HIPPOCRATES 組,每組各有患者50 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的比較
用FARES 法對FARES 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指導患者仰臥于床上,醫生用雙手握住患者患肢的腕部,于肘關節伸直位持續進行軸向牽引,逐漸外展患肢,并在頻率為2 ~3 次/s、幅度約為5 cm 的狀態下與身體冠狀面垂直晃動患肢,當肩關節外展接近90°時外旋患肢,當肩關節外展達120°時即可成功復位[12]。用Hippocrates 法對HIPPOCRATES 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指導患者仰臥于床上,醫生用雙手緊握住患者患肢的腕部,在對患肢進行牽引的同時用足跟頂在其患肢腋下,感覺其患肩松動后,內收內旋患肢,當聽到一聲彈響且患肩活動受限解除后,即表示復位成功[2,7]。
比較兩組患者復位的成功率、復位的次數、并發癥(如肩胛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臂叢神經損傷、血管損傷等)的發生率、復位過程中和復位成功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的評分及治療后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VAS 的分值為0 ~1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強烈。
用SPSS 23.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表示,用χ2 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FARES 組患者中共有46 例患者復位成功,其復位的成功率為92%,其中1 次復位成功患者的占比為80%(40/50),2 次復位成功患者的占比為12%(6/50),其余4 例復位不成功的患者均在全麻下復位成功。HIPPOCRATES 組患者中共有40 例患者復位成功,其復位的成功率為80%,其中1 次復位成功患者的占比為68%(34/50),2 次復位成功患者的占比為12%(6/50),在余下10 例復位不成功的患者中,有8 例患者在全麻下復位成功,有1 例患者并發肱骨外科頸骨折,有1 例患者并發Ⅳ型肱骨近端骨折。FARES 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0.00%,HIPPOCRATES 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00%(2/50)。FARES組患者復位的平均時間為(2.03±0.21)min,HIPPOCRATES 組患者復位的平均時間為(2.91±0.26)min。FARES 組患者復位的平均次 數 為(1.15±0.11) 次,HIPPOCRATES 組患者復位的平均次數為(1.26±0.14)次。與HIPPOCRATES 組患者相比,FARES 組患者復位的成功率更高,復位的次數更少,復位的時間更短,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FARES 組患者復位過程中平均的VAS 評分為(3.26±0.36)分,復位成功后平均的VAS 評分 為(1.15±0.21) 分;HIPPOCRATES 組 患 者復位過程中平均的VAS 評分為(6.57±0.28)分,復位成功后平均的VAS 評分為(2.18±0.37)分。與HIPPOCRATES 組患者相比,FARES 組患者復位過程中及復位成功后的VAS 評分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的平均時間為(11.36±2.17)個月。通過隨訪得知,FARES 組患者治療后肩關節的功能均恢復良好,均未出現嚴重的并發癥;HIPPOCRATES 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復位過程中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予以外展支架固定術治療后恢復良好,有1 例患者于復位過程中發生Ⅳ型肱骨近端骨折,予以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后恢復良好,其余48 例患者治療后肩關節的功能均恢復良好。
肩關節前脫位在臨床骨科較為常見。此病多發生于年輕活躍的男性群體中。在各類肩關節脫位患者中,肩關節前脫位患者占95% 以上。臨床上對肩關節前脫位患者進行手法復位時,需有效恢復盂肱關節的對位及對線關系,緩解其疼痛癥狀,避免脫位的肱骨頭對肌肉、神經及血管造成壓迫性損傷[17-18]。臨床上針對肩關節前脫位的復位手法較多,各種復位手法均有其各自的優缺點。筆者認為最理想的復位手法應具備快速、有效、安全、無重復、相對無痛、不使用藥物等特點。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肩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為Hippocrates 法。該手法操作簡單,可由一位醫生獨立完成,但復位過程中患者常因疼痛而去對抗術者的牽引,從而可導致復位失敗,同時復位過程中若操作不當可導致患者出現神經血管牽拉傷和盂肱關節軟骨損傷[19-20]。Guo 等[21]通過對76 例肩關節脫位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其中共有18例患者在復位的過程中發生肱骨解剖頸骨折,且有13 例患者是在采用Hippocrates 法進行復位時發生的骨折。本研究中共有2 例患者在復位過程中發生骨折,這2 例患者均來自HIPPOCRATES組,其中有1例患者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予以外展支架固定術治療后恢復良好,有1 例患者發生Ⅳ型肱骨近端骨折,予以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后恢復良好。以往的研究中采用FARES 法和Hippocrates 法對肩關節前脫位患者進行肩關節復位的成功率分別為88.7% 和85%[22],本研究中采用上述兩種方法對患者進行肩關節復位的成功率分別為92% 和80%,優于以往的研究結果。用FARES 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操作較為簡單,無需進行麻醉,可一人進行操作,在牽引過程中通過抖動患肢能使肌肉放松,避免對抗牽引,進而可顯著減輕復位過程中患者的疼痛感[23]。
綜上所述,與用Hippocrates 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相比,用FARES 法治療此病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提高復位的成功率,縮短復位的時間,減少復位的次數,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