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莉,劉珍玲,黃金華,郭玲艷,彭 娟,周麗平,黃 欣
宜春市中醫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腦卒中是由腦血管意外致使腦部血氧供應不足以引起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致殘率[1]。腦卒中患者發病后若未及時獲得診治,可引起肌張力增高,損傷神經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甚至導致生活無法自理,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存質量[2]。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腦卒中患者的康復理療逐漸被臨床所重視,使用高科醫療器械輔助患者康復成為醫學研究熱點[3]。傳統康復訓練見效慢,康復效果受到患者依從性影響,電腦中頻治療儀通過釋放電流對患者神經系統進行刺激,以減輕神經功能缺損,實現改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目的[4]。本研究將電腦中頻治療儀、康復訓練聯合用于腦卒中患者,旨在觀察對其身體康復的影響?,F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9 月宜春市中醫院收治的94 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7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男29 例,女18 例;年齡51~73 歲,平均年齡(64.27±3.44)歲;病程16~39 d,平均病程(25.81±3.23)d;27例出血性腦卒中,20 例缺血性腦卒中。對照組男28 例,女19 例;年齡53~74 歲,平均年齡(63.85±3.39)歲;病程18~37 d,平均病程(26.50±3.95)d;26 例出血性腦卒中,21例缺血性腦卒中。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5]診斷標準;存在不同程度神經功能損傷與運動功能障礙;生命體征平穩;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肌肉痙攣、癲癇者;先天肢體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史;認知、行為異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保護腦功能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治療期間接受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飲食、環境等護理。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與其意愿,指導其行簡單肢體功能鍛煉,對鍛煉強度、時間等不做其他要求。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電腦中頻治療儀治療并配合康復訓練??祻陀柧毴缦拢海?)初期引導患者在床上行良肢位擺放,包括患側臥位、健側臥位等;引導患者在床上完成肘部屈伸、肘關節屈伸與分離、下肢屈伸、下肢外展與內收、手指屈伸等動作,每日鍛煉40 min,每日1 次。中期引導患者下床運動,首先借助平衡杠、拐杖等行站立訓練,然后緩慢步行;逐漸引導患者完成進食、穿衣、梳頭等練習,每日主動活動肢體各關節,每日鍛煉40 min,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適當延長時間?;謴推谝怨δ苄杂柧殲橹?,包括協同運動、上肢基本動作練習、抑制痙攣等,每次60 min,每日1 次,持續4 周。(2)電腦中頻治療儀。由操作經驗豐富的康復師使用廣州一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yk-2000B 型電腦中頻治療儀對患者進行干預,選9 號處方,將干燥毛巾墊置相關部位,下肢選脛骨前肌、股四頭肌,上肢選上臂和前臂的屈側、伸側肌群、肩前后部對置,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整強度(18~45間),每次30 min,每日2次,持續4周。
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4 周后的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及生存質量。(1)神經功能: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從意識水平、凝視等方面評價,共42分,分值低,神經功能佳。(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應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BI)量表評價,從穿衣、轉移等方面評價,共100 分,分值高,日常生活能力佳。(2)運動功能:采用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量表比較兩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從上肢、下肢肢有無反射活動、 能否進行屈肌協同運動等方面評價,上肢66 分,下肢34 分,分值高,運動功能佳。(3)生存質量:以使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IS)評估,包括手功能(5 個條目)、力氣(4 個條目)、移動能力(9 個條目)、交流(7 個條目)、情緒(9 個條目)、日常生活能力(10 個條目)、記憶與思維(7 個條目)、參與(8 個條目)8 個維度,每個條目計1~5 分,分數越高,提示疾病對生活影響越小,生存質量越高。
數據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NIHSS、BI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 周后兩組患者NIHSS 量表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BI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情況(±s) 分
a表示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7)對照組(n=47)t值P值NIHSS干預前20.24±4.28 21.39±3.12 1.489 0.14干預4周10.34±2.91a 15.87±3.28a 8.646 0 BI干預前53.33±7.20 54.64±6.85 0.904 0.369干預4周73.39±6.41a 65.68±5.95a 6.044 0
干預前兩組患者FMA量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 周后兩組患者FMA 量表中的上肢與下肢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情況(±s) 分
a表示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7)對照組(n=47)t值P值上肢干預前19.29±4.68 18.55±3.27 0.889 0.377干預4周43.54±5.37a 35.42±4.20a 8.166 0下肢干預前11.25±3.17 12.02±3.36 1.143 0.256干預4周26.39±3.45a 21.67±2.91a 7.170 0
干預前兩組患者SIS 量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 周后兩組SIS 量表中手功能、力氣、移動能力、交流、情緒、日常生活能力、記憶與思維、參與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情況(±s) 分
a表示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7)對照組(n=47)t值P值手功能干預前14.63±3.01 13.88±2.47 1.321 0.19干預4周24.42±1.35a 20.33±2.29a 10.548 0力氣干預前10.01±1.92 9.86±1.28 0.446 0.657干預4周16.32±1.25a 11.44±2.53a 11.856 0移動能力干預前23.94±3.57 22.90±3.61 1.404 0.164干預4周40.38±2.01a 35.64±3.90a 7.467 0交流干預前14.66±2.58 15.03±3.19 0.618 0.538干預4周30.03±2.44a 26.71±3.58a 5.254 0組別觀察組(n=47)對照組(n=47)t值P值情緒干預前22.72±3.95 23.31±3.62 0.755 0.452干預4周39.99±2.70a 35.52±3.11a 7.441 0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26.62±3.57 27.12±3.64 0.699 0.486干預4周43.38±3.49a 37.10±3.27a 9.002 0記憶與思維干預前20.47±2.55 21.12±2.35 1.285 0.202干預4周31.11±1.45a 27.67±2.36a 8.514 0參與干預前21.17±2.70 22.37±3.61 1.825 0.071干預4周34.45±2.36a 28.77±2.68a 10.905 0
腦卒中屬于血液循環障礙疾病,腦部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可導致患者神經功能受損,使其出現嘔吐、昏迷、頭痛等癥狀[6]。腦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癥狀,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有研究顯示[7],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在外界刺激、干預下具有可塑性??祻妥o理通過指導腦卒中患者行康復訓練,以促進運動功能代償,減輕神經功能損傷,是幫助其恢復正常生活重要手段。
本研究采取的康復訓練初期通過一系列良肢位擺放、關節屈伸等被動訓練,對患者機體各路神經進行刺激,加快神經元再生及受損神經修復。腦卒中患者因神經功能損傷,常出現行走困難、腿部無力等癥狀。康復訓練中期與恢復期借助反復被動活動各關節,促進受損組織區域神經功能重組,進而誘導患者做出主動運動,有效抑制異常肌張力,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減輕疾病負面影響,改善生存質量[8]。本研究表明電腦中頻治療儀配合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患者利于改善其神經功能,提升肢體運動功能與生存質量。蘇琦等[9]研究顯示,中頻脈沖電療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效果,提高患者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量,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電腦中頻治療儀是釋放的中頻脈沖電流作用于患肢肌肉時會產生舒適振動感,促使血液與淋巴回流,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與生物酶通透性,減輕或預防神經肌肉萎縮,修復受損神經功能。電腦中頻治療儀的電流刺激達2 000~5 000次/s,當刺激傳到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后,可協助其進行功能重組,并恢復局部肌肉與神經功能。腦卒中患者接受電腦中頻治療儀聯合康復訓練后,其腦部細胞代償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行走功能等均逐漸恢復,有助于提升患者康復信心,進一步促進身心康復,從而全面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電腦中頻治療儀聯合康復訓練通過對腦卒中患者組織肌肉進行刺激,以改善神經與運動功能,從而提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