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鄭州兒童醫院早產兒重癥監護室,河南 鄭州 450018
早產兒由于各部分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吞咽、吸吮及呼吸等協調能力較差,直接經口喂養可增加誤吸風險,需從管飼喂養開始逐漸過渡至經口喂養[1]。但管飼喂養時間過長易誘發早產兒口腔感覺運動功能發育不良、口腔刺激超敏反應等不良現象發生,因此,采取合理干預措施,促進早產兒盡快由管飼喂養發展為經口喂養具有重要意義[2]。安撫奶嘴,非營養性吸吮是指在早產兒口中放入無孔安撫奶嘴,以增加其吸吮動作,有助于促進早產兒吸吮反射早日發育成熟,盡早建立經口喂養[3]。本研究選取鄭州兒童醫院90例管飼喂養早產兒,以母親聲音刺激聯合安撫奶嘴非營養性吸吮進行干預,旨在觀察其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鄭州兒童醫院2018 年6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90例管飼喂養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不同分為常規組和聯合組,每組各45 例。常規組:男23 例,女22例,胎齡28~36 周,平均胎齡(32.25±1.83)周,出生體質量1 500~2 500 g,平均出生體質量(2 005.13±243.26)g。聯合組:男24 例,女21 例,胎齡26~36 周,平均胎齡(31.68±2.19)周,出生體質量1 628~2 500 g,平均出生體質量(2 072.34±205.52)g。兩組一般資料(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納入標準:胎齡<37周。體重≤2 500 g。均接受全管飼喂養。家屬同意參與本研究且簽署同意書。早產兒生命體征平穩。雙耳聽力經過聽力篩查,雙耳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正常。(2)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疾病早產兒。存在呼吸窘迫、重度感染、重度窒息等疾病。母親存在語言功能障礙。嗜睡早產兒。中途退出本研究。
兩組早產兒均予以同一品牌早產兒配方奶粉喂養。
1.3.1 常規組 采取常規護理,將早產兒安置于暖箱,給予持續心電監護、體溫管理及體位支持等,以早產兒配方奶粉喂養,熱量不足時,輔助以靜脈營養,依據早產兒體質量、耐受情況、胎齡等及時調整喂養量,每3 h 喂養1 次,8次/d。
1.3.2 聯合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母親聲音刺激+安撫奶嘴非營養性吸吮。(1)干預前準備工作。①母親聲音收集。護理人員在早產兒出生后48 h內進入產科病房,使用錄音筆對母親聲音進行收集,提前關閉病房門窗,保持病房絕對安靜。錄制內容為兒歌、小故事及母親溫柔講話聲等,錄制前給予母親20 min時間預先練習,護理人員從旁進行指導,母親聲音需保持放松、溫柔、舒緩。錄制結束后,護理人員請專業音頻處理人員對錄制音頻進行除躁調整,保證優質音頻質量。②環境準備。將暖箱周圍給予特制遮光布遮蓋,避免外界光線對早產兒產生刺激。依據早產兒胎齡、體重及成熟程度,設置保暖箱參數,監護儀持續監護其生命體征。將室溫調制24~26 ℃,濕度為55%左右,關閉門窗,保持室內環境安靜、無噪音。(2)護理干預實施。①母親聲音刺激。喂養前15~30 min禁止抽血等侵入性操作,使早產兒處于清醒狀態,將錄制母親聲音的錄音筆置于暖箱中距早產兒耳朵15~20 cm 處,循環播放錄制內容,將音量調整為50~55 dB,每次播放時間為喂養前15 min至喂養結束。②安撫奶嘴非營養性吸吮。在開始播放母親聲音后,將大小適宜、質地柔軟及經煮沸消毒過的無孔硅膠奶嘴置入早產兒口中,使奶嘴頭頸部狹窄處完全包含在早產兒口中,護士全程監護早產兒吸吮過程,出現掉落及偏移等現象時及時予以糾正。每次吸吮5 min,每天8次。兩組早產兒均持續干預2周。
(1)比較兩組早產兒住院時間及喂養進程,喂養進程包括過渡時間、管飼喂養時間、開始經口喂養時間、完全經口喂養時間。管飼喂養時間:完全經口喂養—置胃管時間。過渡時間:完全經口喂養時間—開始經口喂養時間。開始經口喂養為首次經口奶瓶喂養,≥5 mL/次。完全經口喂養為經口喂養奶量120 mL/(kg/d),且無需管飼達48 h。(2)比較兩組早產兒開始經口喂養及完全經口喂養的喂養表現,包括喂養效率:平均每分鐘攝入奶量。攝入奶量比:單次經口攝入奶量占醫囑奶量比。(3)比較兩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包括胃潴留、反流嘔吐、腹脹。(4)比較兩組早產兒成長發育情況,包括體質量增長速度、頭圍增長速度及身長增長速度。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管飼喂養時間、過渡時間、開始經口喂養時間、完全經口喂養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喂養進程情況(±s)

表1 兩組早產兒喂養進程情況(±s)
組別聯合組(n=45)常規組(n=45)t值P值管飼喂養時間(d)23.41±3.67 28.66±4.05 6.444<0.001過渡時間(d)10.58±3.71 13.97±4.16 4.080<0.001開始經口喂養時間(糾正胎齡/周)31.76±1.95 34.21±2.38 5.342<0.001完全經口喂養時間(糾正胎齡/周)34.26±2.03 38.10±3.28 6.678<0.001住院時間(d)33.29±3.16 36.59±4.83 3.835<0.001
聯合組開始經口喂養及完全經口喂養時攝入奶量比及喂養成效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喂養表現情況(±s)

表2 兩組早產兒喂養表現情況(±s)
組別聯合組(n=45)常規組(n=45)t值P值開始經口喂養攝入奶量比(%)80.32±3.76 60.57±3.20 23.711<0.001喂養效率(mL/min)3.68±1.03 2.05±0.89 8.033<0.001完全經口喂養攝入奶量比(%)86.49±4.13 75.34±3.72 13.457<0.001喂養效率(mL/min)6.57±1.35 4.32±1.01 8.952<0.001
聯合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 例(%)
聯合組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速度快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早產兒成長發育情況(±s)

表4 兩組早產兒成長發育情況(±s)
組別聯合組(n=45)常規組(n=45)t值P值體質量增長速度(g/d)16.37±2.46 12.59±1.03 9.508<0.001頭圍增長速度(cm/周)0.51±0.11 0.43±0.06 4.283<0.001身長增長速度(cm/周)0.72±0.12 0.64±0.05 4.128<0.001
充足均衡的營養對早產兒成長發育至關重要,能夠減少疾病,增強免疫力,促進其體質量快速增長,但管飼喂養對早產兒口腔發育不利影響較大,而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難以實現吞咽功能協調,導致經口喂養困難,因此,探尋有效合理方法,加速早產兒順利實現經口喂養成為新生兒科醫務人員及研究者的共同任務[4]。
胎兒在正常子宮環境中時與周圍外界聲音隔離,但通過羊水及胎盤傳導,胎兒可感知母親聲音及心跳,出現聽覺刺激,對胎兒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早產兒與晚期胎兒胎齡相似,母親聲音刺激也是早產兒生長發育中所需要經歷的聲音刺激[5]。有研究表明,錄制母親聲音為早產兒播放,可模擬胎兒在宮內所接收的聲音刺激,使早產兒心率更加穩定,各項生理指標及生命體征更趨于穩定,對早產兒自主穩定性及早日全口喂養具有積極作用[6]。安撫奶嘴非營養性吸吮通過鍛煉早產兒對奶嘴的吸吮動作,能刺激早產兒口腔內部感覺神經,加強機體胃腸活力,因此,提高胃動素、胃泌素及胰島素分泌水平,促進胃腸黏膜發育,從而改善早產兒喂養困難現象[7]。本研究結果表明,母親聲音刺激結合安撫奶嘴非營養性吸吮,能促進管飼喂養早產兒早日實現經口喂養,且改善其喂養表現。分析原因認為,母親聲音刺激為早產兒提供一種熟悉的聲音刺激,能使早產兒獲得安全、舒適的最佳狀態,有利于其神經系統發展,神經反射成熟。而非營養性吸吮能對早產兒面部肌肉、口腔牙齦、舌頭等產生刺激,提升其口腔運動功能,提供經口喂養所需肌肉力量及持續力,最終實現早日經口喂養,提升喂養表現的目標。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低于常規組,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速度快于常規組。有報道指出[8],噪音對早產兒大腦發育產生較多負面作用,使交感神經受到影響,不利于胃腸道消化吸收。而母親聲音刺激時可減少病房環境中噪音刺激,早產兒通過感知舒適的母親聲音,改善激惹狀態,從而幫助胃腸道發育,促進營養物吸收。同時,非營養性吸吮時能提高早產兒舌部、咽部、口周等肌群收縮力、定向反射力,刺激早產兒唾液、各種消化酶分泌,強化胃腸道吸收消化能力,緩解喂養不耐受[9]。在早產兒喂養順利、不耐受情況減少的基礎上,早產兒成長發育速度自然而然隨之改善。
綜上所述,母親聲音刺激聯合安撫奶嘴非營養性吸吮應用于管飼喂養早產兒中,能夠加快早產兒喂養進程,提升其喂養表現,同時可促進早產兒成長發育,減少喂養不耐受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