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芳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語文的學習不僅能提升文化素養,提高人的感悟能力,語文學習的魅力更體現于它能夠作為其他學科學習時的一把萬能鑰匙。因此,語文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如何落實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作業的布置就成為關鍵。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切實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壓力和心理負擔,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初中語文作業的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認為,在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上要做到“減量增質”,而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為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打開新的思路。
一、關于語文作業
語文作為一門應用性廣、實用性強的學科,其基礎地位不可撼動。而語文作業有其獨特的學科特質,與其他學科的作業有著本質的區別。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認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也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運用必須成為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是‘知,而終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葉圣陶先生的這一番話,說明了語文的學習是知行統一的,是循序漸進的,它的最終目的在于“行”,即實踐。
初中語文作業不僅是學生構建學科知識、提升學習能力、積淀學科素養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師踐行“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重要途徑。通過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培育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學科育人的教育目標。
語文作業源自語文學習,因此,語文作業的設計策略,不僅要注重理論,更要注重循序漸進和躬親實踐。
二、初中語文作業布置的弊端
長久以來,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者在作業方面奉行的一貫宗旨是“以量沖質”,大家普遍的共識就是,只要作業布置得多,學生就能夠掌握各種題型,考試就能得高分,語文教學的質量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殊不知,這種雜亂無章的堆砌既違背了“理論與實踐并行”的初衷,又不能筑成學生思維上的高樓大廈,反而會引起學生的焦慮反感,得到反向效果,學生埋在作業山里,擠不出時間發展興趣愛好,更別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部分學生的普遍想法就是趕緊做完作業去交差,這種應付了事的想法,想必也不會有好的作業質量,更別提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
(一)作業布置缺乏層次性
長久以來,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并沒有在作業中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導致全班甚至整個年級的作業整齊劃一。對于學困生而言,有些作業對他們來說難度過大,打擊了他們做作業的積極性和興趣,循環往復下,就會陷入無助,自我懷疑,甚至動搖了自己對語文學習的信心。而對于學優生,一刀切的作業并不能滿足他們獲得更長足的發展需求,誤以為作業是機械的、呆板的,沒有靈活性可言,這些缺乏挑戰性的機械類作業,不但會消磨學生的意志,還會使他們在學習態度上變得懶散,從而不愿思考,缺乏創造性。作業布置的統一性、層次性的缺失,忽視了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既不能滿足學困生的基本要求,又不能滿足學優生的多樣化發展,影響了學生的整體進步。
(二)作業布置的形式單一化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業往往以書面的形式呈現,這種書面作業的形式,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培養人的綜合素質。教師布置的理論性作業著重考查的是考試的知識點,讓語文作業失去了獨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文化感染力。應考試而生的機械類作業禁錮人的思想,使得學生普遍缺乏自己的獨立見解,沒有創造意識。這種作業毫無樂趣可言,消磨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一提起作業,學生的評價總是負面的,學生為了應付作業,讓別人代寫、無腦抄寫、搜題等手段層出不窮,這無疑違背了作業的初衷,作業也就成了背負在學生身上的壓力。因此,語文教師應化“抗拒”為“主動”,化“談作業色變”到“談作業歡欣”,重振作業之“道”。
(三)作業設計中,學生缺乏參與度
布置語文作業的主體是教師,而完成作業的主體卻是學生,從這個側面來看,體現的是一個不完整的師生關系。作業的設計和布置都是一方掌權,缺少學生的參與。缺乏學生參與的作業,只能反映教師對于學生的需求,而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需求。這就好比盲人摸象,只是按照教師的意愿把作業丟給學生,而不注重學生的想法。一方面,這造成了學生的負面情緒,認為作業是教師布置的,與自己沒有關系,因而缺乏認真完成作業的想法,降低了作業的質量。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毫無自己的見解與思考,只是機械地完成作業,甚至想方設法圖快,以滿足教師的需求,去完成一個所謂的任務。另一方面,減少了學生的參與感,養成了學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一味順從權威,沒有好奇心,沒有探索欲,也沒有反抗精神。
(四)作業評價標準片面化
初中語文作業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呢?這個評價的“尚方寶劍”又掌握在誰的手中?這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單一的評價主體和片面化的評價標準,造就的只能是片面的人才。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者,在評價一份作業時,常常站在教師的角度來思考,卻很少與社會發生聯系。初中語文作為一門社會性很強的學科,更加注重學生的思維培養和情感熏陶,初中語文中的很多答案都是發散性的、啟發式的、多元化的,單方面的評價主體往往會忽視作業評價中的全面性與綜合性。以成績作為評價初中語文作業的標準也是不可取的,分數往往代表量化指標,語文作業的人文素養絕不僅僅依靠量化指標就能全面評估,質性的評價才是更為關鍵的。
(五)作業布置目標不夠明確
初中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的延伸與補充。在初中階段,語文作業除了鞏固課堂內容以外,尤其要把拓展語文思維、豐富語文情感擺在核心地位,以提升學生的文字鑒賞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品質。但是,現在的狀況卻是這樣: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上更加偏重知識和技能的考查,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考查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這種作業設計的目標不明確,方向的偏離只會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之路越走越窄。沒有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一味注重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積累,這樣的語文學習注定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5B9D2B7E-6C1F-4431-831E-D29C301A2132
三、“雙減”政策下,基于翻轉課堂對于作業設計的思考
“雙減”政策實施后,引發了全國各地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思考,作業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砌,那到底布置什么樣的作業才是具有藝術性的?作業布置的前路又在何方?
(一)翻轉課堂概述
翻轉課堂是應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生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先在課堂上聽講,再完成課后作業。這種課后作業一般比較簡單、機械,很多內容都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到的,或者是已經做好筆記的,學生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夠完成,不利于學生發揮自主性。而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指的是學生先基于微視頻以及自主查閱資料,提前完成前置性作業,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解決語文難題的一種形式。翻轉課堂下的語文作業設計要求學生在觀看微課后,點對點地完成課前預習作業,這就意味著學生可以提前了解授課的重難點。課前預習能提高學生對于課堂的把控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翻轉課堂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將生本教育落到了實處,而教師成為了幕后的策劃者、引導者。這種以微視頻為主導和網絡學習模式下的先學后教,是翻轉課堂的一個重要特征。翻轉課堂實際由兩個時空的課堂組成,一個是基于線上的虛擬課堂,而另一個是學校的真實課堂,虛擬課堂重在讓學生自主學習新知,提升學習能力;真實課堂重在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互動,進行更深層次的知識內化。
(二)基于翻轉課堂的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1.教師統籌安排作業,提高作業整體性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初中語文教師更應該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如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材、單元題材、文體類型、學生心理特點、學情、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等,對作業進行統籌規劃。以什么樣的形式布置語文作業?哪些作業應該課前完成?哪些作業應該在課堂中討論交流完成?這些問題都是初中語文教師要銘記于心的。只有兼顧各方的作業安排,才能夠讓作業更系統化,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有章可循。這種統籌的作業安排,能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作業,比傳統的毫無章法的作業堆砌更具藝術性。這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才能得心應手修剪“作業樹”中的枯枝敗葉,減輕學生語文作業壓力,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2.作業評價標準多元化
初中語文作業評價的標準不只是量化的,更是質化的;不僅要有顯性的標準,也要有隱性的標準;評價的標準不止按照教育發展特點來定,也要吸收借鑒相關領域的標準。這個標準不一定是教師擬定的,更需要各個團體,如學生、家長等的參與。總之,筆者認為,教育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那么,作業評價的標準也應該是多元化的。歸根結底,語文作業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有利于人才發展的多元化,更體現了初中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3.作業設計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作業設計的每個環節,學生也應該是參與者。在翻轉課堂上,學生通過自主查閱資料以及微課的學習,對于教學的內容及其重難點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學生應該作為作業環節中的一分子,為作業設計獻計獻策,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積極參與的集合體,集思廣益,激發作業的獨特魅力。學生的作業是他們自己設計出來的,在完成作業時,一定會傾注更多的熱情,也更有動力,這樣的作業才是有靈魂、有創造性的,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學生用心完成的作業,有利于提升作業的質量,激發學生的思維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作業布置形式多樣化
豐富和創新作業的形式,讓作業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積極實踐,在生活實踐中發現語文作業之美。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把單調乏味的“抄寫”“背誦”等作業變成形式多樣的“辯論”“手抄報”等更為有意思的活動,或者對“抄寫”“背誦”進行創新,比如,把“抄寫”變成理解之后的“改寫”,把“背誦”按照喜歡的韻律節奏進行“唱誦”。如在學習完對聯的知識后,親自設計一副對聯,并寫出來粘貼在門上;在掌握了趣味詞語的運用后,為商鋪取個“意”“趣”皆有的店名;在學習天文地理的文章時,學生可以提前查閱資料,觀看視頻,去大自然中觀察,并在教師引導下,和大家分享討論。布置這樣豐富多彩的作業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興趣,讓“提作業色變”跨越到“迫不及待完成作業”。
5.設計多層次的作業目標
設計多層次的作業目標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習偏好和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需求。面對眾多的學生,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不同學生喜歡不同的學科,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有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稍弱,而有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學生的差異性導致初中語文作業目標的層次性。教師在設置語文作業目標時,切忌一概而論,避免有的學生因為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而陷入自我懷疑,有些學生覺得作業過于簡單而自傲,無法獲得更大的提升。多層次的作業目標的前提是多層次的作業水平,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既要設計基礎性(必做)作業,又要設計拔高性(選做)作業,雙面兼顧才能整體提升初中語文學習的質量。
6.提升語文作業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是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而生的,它通過微課和資料讓學生自主學習,再完成課前作業。這種課前作業一般是以進階作業的形式出現,進階作業和翻轉課堂中的微課一起發揮作用,學生完成作業后,會及時得到反饋,只有得到正確反饋的學生,才能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微課學習,就像是玩游戲通關,巧妙地運用了強化原理,激發了學生的斗志“一路升級打怪”。這有利于初中語文基礎性知識的掌握,學生一旦掌握了知識,馬上就能做題及時強化,繼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進而大大提升初中語文作業的有效性。
“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的設計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引,需要教師的思考與規劃,更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只有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質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才能真正落實“減負增效”的要求,促使學生全面提高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5B9D2B7E-6C1F-4431-831E-D29C301A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