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一說起作業,“學生揪心、教師操心、家長煩心”已成為當下學業生態中心照不宣的窘境?!半p減”背景下,如何突圍困境?如何減量增質?課堂教學是實踐增值的起點,作業設計則是減量落地的關鍵點。優化作業設計,從“固化的題海戰術”邁向“多元的高階習用”是實現減輕學生不必要的作業負擔的重要靶心,離“靶心”越近,效果就越佳。
一、精簡基礎作業,讓作業回歸本質
作業具有診斷、導向等功能,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布置基礎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學生日常所學,讓學生夯實基礎,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對此,基礎作業的布置應該遵循“精”“簡”的設計策略。“精”是指作業的布置應該直指語文基礎知識。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基礎知識主要以音、字、詞、句、段以及篇為主,對于基礎作業的內容設計應該牢牢把握這些內容以達到精準教學的目的。“簡”則是指簡化作業量,讓作業回歸本質,盡量少而精,即通過適量的作業讓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以達到輕松教學的目的。對此,教師在進行基礎作業的設計時,一定要遵循“精”和“簡”的設計策略,應基于難點設置鏈條性鞏固作業,基于常規創新設計教學內容,以達到“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目的。
(一)基于難點,設置鏈條性鞏固作業
作業要想既減少“量”又達到“質”的要求,首先必須提升作業的針對性,提高作業布置的精準程度以及設置方式。如漢字數量繁多,變化多,這其中既有簡單的又有復雜的,大部分學生對于簡單的漢字往往很容易掌握,但對于復雜的漢字卻總是容易課后就忘,對此教師可以采取針對性策略,即讓學生在寫作業時,對簡單生字寫兩遍并組一個詞語即可,而對于復雜生字則需要寫四遍并組一個詞語,甚至五遍一個詞語等,以掌握為目的。這種作業方法比單純地讓學生抄寫所有生字四遍顯然要明智許多,同時作業量的減少也可以達到為學生“減負”的目的。
此外,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漢字只是改變偏旁詞義便會完全不同,但學生卻會下意識地將這些形近字等同看待,從而造成記混的現象。對此,教師應該將學生易混的漢字集中講解,并讓學生一并記住每個字的不同含義,將易混點集中處理,從而達到“精簡”教學的目的。例如,在教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中,有一個課后字為“洋”,學生初識很容易掌握該生字。但隨著學習內容的不斷增加,不少學生逐漸將其與其他類似的字搞混,如“樣”“羊”“祥”等等。這時,教師應該單獨將這幾個易混的字“揪”出來,并為學生講解它們的意思,把每一個字組成不同的詞語來幫助學生進行區分。如“樣”可以組成“樣貌”,“羊”可以組成“羊肉”,而“祥”則可以組成“吉祥”等等。這樣一來,通過集中的區分與講解,學生很快便會理解這些形近字的含義,并形成較為清晰的記憶,從而達到“精簡”教學的目的。
很多字詞由于其構造的不同而常常會被學生弄混,即便是通過課后默寫,學生也難以將其發音與漢字聯系起來。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朗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例如,五年級下冊《清貧》一文中的“彼”字,很多學生因為其與“皮”相似的構造形式將其念成“pí”。對此,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可以布置課后朗讀作業,讓學生將“彼”所在段落熟讀并在課堂上進行朗讀展示。這樣一來,既豐富了課堂形式又達到了幫助學生加深印象的目的,學生在課后自主朗讀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記住“彼”字的發音,從而達到“精簡”教學的目的。
(二)基于常規,創新作業形式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作業形式一般以書面抄寫或者習題冊練習為主,學生便容易對其產生疲勞。盡管布置針對性再強的作業也是換湯不換藥,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勢必會受到影響。對此,教師應該創新作業形式,在確?;A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合理變動作業完成方式,創新作業內容要求,使之更加生動、有趣,從而達到興趣教學的目的。對此,教師可以在每周或者每學習階段開展關于基礎內容學習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不要求形式多花哨,只要內容精準且對學生有教育意義即可。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詞條儲蓄罐”,即讓學生在課后或者課堂上進行閱讀并將自己認為優秀的詞匯寫在紙條上,然后存到儲蓄罐中保存;或者可以開展“段落盲盒”,教師事先準備一個裝滿優美段落的盒子,在課上讓學生抽取,學生抽中一段陌生的段落后要自己判斷其是否正確以及是否優美等等。通過這種群體參與、群體實踐的方式,學生很容易被代入其中,不僅實現了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也創新了作業形式,增強了學生代入感,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達到了趣味教學的目的。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設計趣味性作業之外,課前的回顧性作業設計也是值得推敲的。在講解新課之前,對前一節課程內容進行回顧,可以讓學生的思緒快速回歸到課堂上,并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比如,在二年級《快樂讀書吧》新課程開展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加深對讀書的認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很多學生在課下會閱讀一些繪本或者故事書,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閱讀過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布置這種作業最大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懂得讀書的好處,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在閱讀書籍后,也要將書籍進行整理;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將好聽的故事與家長或者朋友分享,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課前回顧會讓學生有更大的興趣學習語文,為接下來的課程講解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古詩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以往學習古詩后教師通常都是讓學生進行背誦,這樣的作業既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又很難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所以經常會出現學生應付了事的情況?;谶@種現狀,教師應該創新這些基礎的作業,讓學生更能接受,并達到更好的作業完成效果。比如,在學生了解了小學二年級古詩《詠柳》的詩文大意后,讓學生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之后教師布置展示性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詩人描述的畫面畫下來,當然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想象,讓畫面更加豐富。學生也可以通過錄制短視頻的方式,將自己朗誦古詩的畫面錄制下來分享到班級群中,讓大家一起欣賞,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通過誦讀古詩、繪畫古詩、朗誦古詩等作業設計,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對古詩意境有更深刻的認識,還能讓學生在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時,體會到學習和分享的樂趣,克服內心的膽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二、拓展作業精而活,全面提升育人質量
拓展作業屬于進階作業,是專門用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提升學生能力、強化學生知識體系或者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等等。對于拓展作業來說,量不是必要的,精準才是必要的。拓展作業屬于教師在考查學生狀況以及根據學生學情基礎所做出的具有個性定制意味的針對性作業。拓展作業一般不用做強制性要求,因為拓展作業本身就是基于學生興趣所設計的,是學生自我提升的手段,決定權應該交由學生自己,這也更符合“雙減”政策為學生減負的教學理念。此外,拓展作業的設計也要具有層次感,應該從難度、空間、時間上進行層次分級,以滿足不同能力以及需求的學生個體。
針對不同方向,教師可以分別創新性地設計不同內容的拓展作業,如為了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學科素養,教師可以設置主題閱讀作業,作業的主題可以是關于“自信”“感恩”或者是“堅持”等等。學生通過自主完成拓展閱讀作業可以逐漸提升自身閱讀水平,從而不斷提升自身學科素養。
此外,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設計出關于口述表達的拓展作業。學生需要事先練習一段表述,隨后讓父母或者同學傾聽自己的表達并提出他們的看法,以此來提升自我的表達能力。然而,綜合探究的作業設計比較復雜,需要學生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下運用自身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以此來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與科學表達。設計此類活動,一般需要教師根據階段性學習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并以此為基礎探尋真實情境,在真實情境下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疑惑或者思考的相關問題,進而達到促進學生素養提升的目的。
三、設計主題性作業,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里,每一單元都有鮮明的主題,每個主題都是由簡至深,逐漸凸顯單元內涵。在進行單元作業的設計中,教師應該注重單一與整體的聯系,根據單元主旨靈活設置作業內容。在每一篇課文后布置適量的作業,并在最后將其與單元主旨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由淺入深輕松掌握學習技巧,又能加深對單元主旨的理解,增強學習深度,從而不斷提升綜合素養。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該單元主旨為人與動物間的情感以及關于動物特點的描述,是寫作主題的教學體系。第一篇《貓》通過對貓的行為以及神態描寫,讓人體會到了作者對貓的喜愛。教師在進行該文的作業布置時,可以讓學生查找“哪些話語能夠體現作者對貓的喜愛,這些話語都有什么特點”,讓學生逐漸學習、思考作者的表達方式并學以致用;在《母雞》一文中,作者先通過“我一向討厭母雞”為題引起人們注意,隨后通過母雞對于雛雞們的細心呵護表達出了母雞的慈愛、負責、辛苦等特點,然后點明主題,贊揚母雞的高貴品格。全文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描述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該種方法的特點并嘗試性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而在《鵝》一文中,作者則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傲慢”“鵝老爺”等詞匯生動地描寫出了鵝的神態與性格特點,使文章妙趣橫生。對此,教師則可以布置擬人手法的段落表達,目的在于鍛煉學生對于擬人手法的運用。
在階段學習完成以后,教師可以根據單元所學設計一些關于動物題材的寫作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課文描述仔細琢磨關于動物的寫作技巧,可以先設計層次性作業,讓學生寫出自己認為比較有效的描寫動物神態的方法以及段落,或者是讓學生進行討論如何正確表達與動物間的美好情感等等。隨后再布置單元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一種喜歡的動物,并用自己的語言將其描述出來,或者也可以寫一篇短文,講述自己與動物間的美好經歷以及深厚情誼等等。在這其中必須要運用以上三種方法中的一種,也可以嘗試綜合運用,通過由點到面、由簡至深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從而不斷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
四、趣味設置融合作業,注重學科素養提升
融合作業是指以語文學科知識體系為主體,巧妙借助其他學科內容所融合設計的一種作業形式。融合作業是基于一般作業以及學科融合思想所做出的創新性產物,其目的在于通過不同學科形式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生興趣,打造學科生態以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側重點愈來愈偏重能力培養和素質培養的當下,融合作業的產生無疑對于學生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教師應該積極探尋語文與其他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并盡量通過形式上的結合以及內容上的專一化來促使教學形式的改變。比如,可以在課文教學與預習作業中加入美術色彩,聯合美術教師一起為課文繪制生動的圖畫來輔助學生進行預習與課堂學習,或者可以通過音樂形式、朗讀形式豐富作業內容,通過開展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表現自我等等。當然,上述都是針對一些以故事性敘述類的文章,如《草船借箭》《景陽岡》等等,通過相應音樂或者圖畫的形式可以加強學生的代入感,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的激情與動力,從而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其次,對于一些說明類的文章,教師也可以將觀察、實驗、調查等形式融入其中,如五年級上冊的《太陽》一文,作者通過形象的描寫向我們講述了太陽的由來、作用以及重要性。但是由于篇幅限制,其并未深入闡述。這時,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便可以布置以觀察、調查形式為主的探究作業,讓學生在課后自主觀察太陽,并搜索關于太陽的資料寫一篇說明文,讓學生通過作業的形式獲得對資料進行歸納與概括的能力。最后,對于一些旅游類文章,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在學習過后教師可以設計關于課文旅行的實踐作業,可以挑選假期時間帶領學生進行游玩體驗,在游玩過程中穿插對于書本內容的講解與補充,從而提高教學的生動性。
“雙減”政策的提出為教學指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新時代下對于語文作業的設計我們更應該注重其“質”和“量”的變化。對于“量”應該結合學情以及學生特點,通過針對性的引導措施合理布置;對于“質”則應該根據教學要求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設計,以學促教,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