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 匡代勇 譚惠薪
絨毛皂莢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極危(CR)樹種,享有“植物界大熊貓”之稱,現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中國十大瀕危物種,目前全世界僅南岳存有9株野生絨毛皂莢,。據研究發現,絨毛皂莢瀕危原因主要是種子自然發芽率極低,自身繁殖能力弱。
形態描述:絨毛皂莢,豆科云實亞科皂莢屬落葉喬木,高5~12m,胸徑可達60cm;具分枝狀棘刺;偶數羽狀復葉,常數葉簇生于短枝上,卵形,具小尖頭,兩側不等,邊緣有細鋸齒,兩面被毛,網脈明顯;花兩性、或單性、雜性,總狀花序,萼片和花瓣數量均為4,萼、瓣外面均密被金黃色柔毛;雄蕊8~10根;子房線形,密被銀白色柔毛,雌花具不育的雄蕊,莢果長條形,扁平,不規則扭曲,長15~40cm,寬2.5~4.0cm,密被金黃色柔毛;莢果內種子數量較多,種子多為扁橢圓形,長約8~10mm,棕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分布情況及成因:全世界僅南岳衡山廣濟寺有自然分布。據研究,該屬和肥皂莢屬是豆科中較為原始的兩個屬,第四紀冰川運動導致許多物種滅絕,南岳廣濟寺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原因而成為絨毛皂莢的“避難所”,也是天然的植物“基因寶庫”。
生長環境:調查發現,原生絨毛皂莢大多生長在廣濟寺天然次生林中臨近溪溝的地方,四周環山,森林茂密,溪流潺潺,林分郁閉度大,林中空氣濕度大,霧天多,物種豐富度高,說明特殊的小地形、小氣候條件、豐富的物種伴生是絨毛皂莢保存下來的必然因素。
生長現狀及致瀕原因:1954年,湖南師范大學(原湖南師范學院)生物系李丙貴老師帶領學生們在南岳廣濟寺實習時發現并采集標本送請中國科學院陳煥鏞、侯寬昭兩位教授鑒定,命名為絨毛皂莢。1989年12月,《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記載,這是世界上唯一僅存的絨毛皂莢,數量少得驚人,當時發現只有5棵。1954年至1978年間,由于人為影響及樹木本身生長發育等原因,先后消亡了3株,剩存2株,其中1株年齡為310年,已腐朽衰老,空心達一半以上,另一株年齡也達137年。2010至今,又在廣濟寺周邊發現有7株,全世界現存的野生絨毛皂莢數量增至9株。
2021年新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將絨毛皂莢從Ⅱ級提升為Ⅰ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樹種,它的數量比“植物界熊貓”銀杉還要稀少。科技人員研究發現絨毛皂莢致瀕原因非常復雜,有環境、人為和生殖等方面的原因。絨毛皂莢的生物學特性限制(如生長型為小中喬,難以進入喬木層的第Ⅰ亞層),使其不能成為森林群落中的優勢種,缺乏競爭力,生存空間不斷萎縮,加上人類的強度干擾,最后僅存于廣濟寺山地的次生闊葉林中。絨毛皂莢保存地的人類活動頻繁,修水渠、埋電線、修設施、參觀旅游等,無不給絨毛皂莢野生株的生存帶來嚴重威脅。作為衡山天然次生闊葉林入侵種的毛竹也威脅絨毛皂莢生存空間。生殖生物學特性的缺陷也是其出現瀕危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是絨毛皂莢為雄花、雌花兩性花并存,而雄花早熟、維持活性時間短,雌花很難授粉與結實;二是莢果革質,果實彎曲,不易自然開裂,即使成熟后落到地上,種子也難以脫出;三是干擾后的林地環境失去了種子萌發生根的條件;四是種子有一層堅硬而致密的種皮外殼,自然條件下外界水分很難浸入,春季低溫時種胚不能吸水發芽,夏季高溫高濕種子雖吸水變軟,但易感染病菌發霉而腐爛。還有一些其他未發現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全世界現存的9株野生絨毛皂莢都在南岳,為將絨毛皂莢打造成南岳獨有的“綠色名片”,南岳區多措并舉,采取綜合就地保護措施加強對這種難以自然繁殖的極小種群的保護。
一是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打造南岳特色品牌。植物保護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科學性和技術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多部門合作以及全社會的關注。為此,南岳區努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宣傳《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著力強化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二是開展絨毛皂莢種質資源普查。普查對象為廣濟寺野生植株、廣濟寺回歸林、南岳樹木園的絨毛皂莢林分和苗圃等;普查目的是查清南岳區絨毛皂莢包括野生居群和引種栽培居群的數量、分布及生長情況,記錄分布點的群落類型及生長環境。
三是實施絨毛皂莢異地保存種質資源庫營建。建設主庫1個,副庫2個。主庫位于樹木園分類區,海拔450 米,為科研試驗林,計劃保存植株450株;第一副庫位于廣濟寺,為絨毛皂莢回歸試驗林分,海拔750米,計劃保存植株350余株;第二副庫位于低山工區,海拔400米,計劃保存植株550余株,全部為種源保存林。對這三個林分實施補植,以補空缺擴大株群數量;實施撫育管理,加強管護、災害防控和密度管理。
四是加強原生植株的培育和管理,改善苗木生長狀況。土壤密實度過高、土層瘠薄、透氣性不良、蔭閉、病蟲害危害都是導致樹木生長衰弱的原因,針對已發現的9株原生植株制定“一樹一策”保護措施。同時,加強巡護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對癥下藥,科學施策,針對生長勢弱、病蟲害危害植株采取綜合技術防治。比如:在幼樹靠近河道一側堆砌天然卵石護圍,防止溪流雨水沖刷,并取腐殖土護根;修剪病枯枝和幼樹周邊藤條,改善光照;在游步道邊設生態護圍,減少游人影響;安裝紅外相機,隨時監測其生長情況等。目前,南岳衡山的9株絨毛皂莢均已懸掛保護標牌。經調查,在這9株絨毛皂莢中,2019年在廣濟寺附近溪邊新發現的一株幼樹尤其需要呵護。這株野生絨毛皂莢幼樹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株在天然次生林下自然更新的小幼苗。
絨毛皂莢是豆科中較原始的種類,對豆科系統與進化分類研究有重要意義,保護絨毛皂莢這一珍稀種質資源意義重大。南岳區將通過營建絨毛皂莢種質資源庫,采取就地及遷地保護、野外回歸等綜合措施,將這種野外難以自然繁殖的極小種群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