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軍
掛榜山小鯢是曾與恐龍同時代的珍稀瀕危兩棲孑遺動物,距今已有1.85億年,它棲息于湖南祁陽小鯢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祁山山脈中段,屬于低山丘陵區,總面積6060公頃,其中核心區1703公頃,緩沖區1945公頃,實驗區2412公頃。保護區最低海拔112米,相對高差達667米,境內最高峰太白峰海拔779米,森林覆蓋率83.3%,年平均氣溫18.2℃,年降雨量為1600毫米。有維管植物177科551屬958種,其中國家I、II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8種;脊椎動物32目90科220種,其中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6種。
2002年11月,祁陽縣掛榜山林場龍塘村支部書記蔣天民,在林場的山林勞動過程中采集到一批有尾兩棲動物成體,送往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系進行鑒定,經動物系有關專家測量和鏡檢,初步鑒定為“小鯢科小鯢屬動物”。隨后,由湖南師范大學鄧學建教授牽頭,組織了一個調查小組專程到掛榜山進行為期一周的實地考察,發現祁陽掛榜山的小鯢具有面積分布大、種群數量多、物種活力強的特點,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價值。
據專家介紹,掛榜山小鯢是小鯢科小鯢屬的一個特殊種群,背部呈黑色,腹部淺褐色,有深色斑,尾巴扁平,末端呈刀片狀。小鯢在11月中、下旬開始繁殖、產卵,產卵場所一般是在清澈透明的靜水池塘,池中常見水草叢生,但小鯢通常在池中水草稀疏或無水草的地方產卵。雄體先進入繁殖水域,雌體通常在產卵前才進入產卵場,交配產卵后雌體很快離開。它以陸生為主,丘陵間厚厚的枯枝落葉、松軟的土壤是它們非繁殖期生活棲息的場所, 只有在繁殖時才到水中。它對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僅僅分布于祁山地區,其中掛榜山林場青峰嶺工區的巖鷹腦、石板灘、鄧毫嶺等處最為密集,其生命力十分脆弱,現有數量很少且處于瀕危邊緣。2021年2月,掛榜山小鯢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近年來,祁陽高度重視掛榜山小鯢保護工作,2004年3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湖南祁陽小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立保護區管理局。為切實改善保護區內自然生態,為掛榜山小鯢創造良好的繁衍生息環境,祁陽主要做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出臺管理制度。祁陽縣人民政府于2009年出臺了關于加強祁陽小鯢及掛榜山山地濕地保護管理的通告,建立法制宣傳、森林防滅火和社區共管等制度。自然保護區成立生態環境監管領導小組,把資源監管責任落實到人,落實到山頭地塊,保護區人員常態化開展環境監管,制定值班值守督查制度,強化了對管護人員的監管。二是嚴格保護措施。依法將保護區及周邊部分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對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進行分類區劃和界定,將保護區內山林納入國家級生態公益林并進行生態補償。目前,已納入國家級生態公益林補償林地面積為3675.6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60%。對保護區實行全面封山育林,實行禁伐限伐。三是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區管理局嚴查破壞生態環境問題,2017年查處違建別墅、毀林修路等問題24個,現已全面落實整改。對保護管理局機關進行綠化改造,種植紅葉石楠、銀杏、紅豆杉等珍貴樹種4.67公頃。對200多棵古樹名木進行登記造冊,掛牌保護,開展竹蝗、竹小蜂、白蟻等森林病蟲害防治6次。爭取項目資金,開展森林撫育,近年來累計完成中幼林撫育400公頃。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行動,目前,保護區自然生態保持良好,動植物資源日益豐富。四是強化設施建設。一方面改善了基礎設施。拆危房,興建了1200平方的保護區管理局辦公樓,并完善相關配套設施,修建羽毛球場、籃球場,打造機關小游園;新建、改建了4個管理站,并對管理站的水、電、路、訊進行提質改造;一方面落實森林防滅火裝備,為每個管理站配備油鋸、割草機各1臺,全體護林隊員統一著裝,每人配備“一刀、一鞭、一水壺”,不斷提升森林防滅火應急處突能力。
為繼續維持保護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修復掛榜山小鯢生長繁殖所需生態濕地,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管理局將進一步多措并舉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完善管理機構。按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的要求,針對保護區管理局存在人員機構配備不全等突出問題,將進一步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機構,優化設置內設職能部門,配齊專業技術人員。二是形成監管合力。為有效處理好保護區內生態保護與村民建房、修路等民生項目相沖突問題,協調好跨鎮、跨部門的體制性問題,建立由市政府主導、管理局負責、部門聯動的保護區管理新體制,出臺規范性文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形成協調統一的審批、監管、執法的聯合工作機制。三是加強宣傳教育。深入宣傳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條例和政策;制作宣傳碑(牌),編印政策匯編,懸掛標語,播放錄音,張貼、發放宣傳單,提高保護區內村民的自然保護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四是提升管理水平。加大保護區保護與管理力度,改變原始的保護管理方式,不斷完善保護區內硬件、軟件設施。對保護區內的生態修復、資源監測系統建設等建設資金適度傾斜,加大對保護資金的投入,以促進保護區良性發展。五是改善生態環境。開展生態修復,修復小鯢生長繁殖所需生態濕地,維持小鯢種屬的連續與發展;結合森林質量提升,開展林地清理、撫育間伐、修枝整形、補植補造、培蔸撫育等一系列森林提質改造措施,培育出“結構合理、系統穩定,功能完備、效益遞增”的森林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