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發布。“統一大市場”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一個市場的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的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和資源市場以及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同時,市場的監管要公平統一,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進一步規范的大市場。
《意見》提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工作原則是: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立破并舉,完善制度;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系統協同,穩妥推進。主要目標是: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為何要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如何建設?這將對經濟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否就是計劃經濟?針對這些問題,近期不同專家從不同視角給予了解讀。
為何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
觀點│張立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意見》開篇明確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如果放到全球經濟格局,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也有一定的緊迫性。當前世界呈現前所未有的錯綜復雜格局,面對外部挑戰顯著增加,我們必須抓緊做好自己的事情,爭取在變局當中把握先機,開辟一個新的發展格局。從這個角度來看,進一步把中國經濟發展的工作抓好,讓國內大循環加快暢通,把中國經濟增長持續向好的基礎鞏固好,是非常重要以及關鍵的一步。
我們在市場體系的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全面顯著的進展。從全國范圍來看,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市場都有發育發展,也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礎性的條件。而圍繞高質量發展,我們則迫切地需要發展要素市場,完善產權制度。這也是當下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原因之一。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緊密相關。現在國內沒有統一的市場或者各地標準不一樣、門檻不一樣、規則不一樣,造成了國內循環有很多人為障礙,企業在全國不同市場無法做到無縫銜接。這意味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以產品生產舉例,在某省按標準生產的產品,在其他省份可能屬于不達標,跨區域銷售就會存在問題。當政策出臺后,至少“賽道”信息是公開的,全國一致。意味著在本地看到的與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標準要求,這種情況下產品銷售才不存在障礙。沒有統一的標準,無法降低企業在流通環節的成本,國內大循環就很難從根本上進行推動。
《意見》中強調了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要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各地區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其中的關鍵是要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進一步消除地方壁壘。就像比賽一樣,不能各省自己制定規則,只有全國統一的規則下才能體現全國的優秀水平。
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市場環境發展差距比較大的省份,要加快在推進改革上發力。各地發展水平不一樣,但是市場環境建設的目標應該是一樣的,不能以發展水平不高為借口延緩市場化改革。此次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其中關鍵是要加快市場化的改革步伐,特別是要加快市場環境發育不好地區的改革步伐,這就意味著中國在改革方面的步伐將要明顯加快。
“立破并舉”穩定市場預期
觀點│陳新光(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要求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標準市場體系首先應該是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目的是釋放市場潛力、激發發展動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通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提升供給質量創造更多市場需求,以優化市場環境釋放更大消費潛力,以打通堵點、卡點拓展更廣闊流通空間,以公平公正監管營造更透明營商環境,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促進經濟循環暢通,推動經濟持續健康和高質量發展。
全國統一大市場怎么建?在具體操作原則上,要“立破并舉”穩定市場預期。一方面,要從市場健康運行底層規則著眼,《意見》提出要實行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四統一”的基礎制度。這是因為產權制度是市場之基,要完善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的制度體系;準入原則是市場的天平,要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公平競爭是市場的基本游戲法則,要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信用是市場成長的土壤,要形成全覆蓋的信用信息網絡。“四統一”的方向充分體現了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尊重。另一方面,要讓要素和資源流動起來,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要素和資源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市場分割等問題,《意見》提出了打造統一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能源和生態環境市場的舉措。比如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適時組建全國電力交易中心,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市場等。這些舉措都對補齊中國市場體系短板,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統一大市場不是計劃經濟模式
觀點│陸銘(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我認為有三點比較重要:一是取消阻礙生產要素跨地區流動的一些制度性障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戶籍制度的障礙要慢慢破除;二是全國范圍內在有些政策上要統一,比如稅收政策,除了自貿區、自貿港,其他一些地方存在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太一樣的情況,有些地方通過減免稅來招商引資,會導致生產要素的配置很難達到全國統一的效率最大化;三是一些市場準入的標準要統一,一定要實現全國“一張清單”,不能各自為政。中國有巨大的市場,這是其他國家不可比的優勢。實現國內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循環,可以更好發揮中國“大市場”的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有人認為,搞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重回計劃經濟,這完全是誤讀。市場經濟的普遍特征本身就包含了商品自由流通和生產要素自由流通。在國內搞市場經濟,一定是國內暢通大循環,商品自由流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意見》的出臺就是為了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和國內大市場發展。有人把它理解為是一種計劃,我覺得這種議論可能沒有完全理解政府的功能。政府應該成為市場經濟規則的制定者,但不是說完全沒有政府的干預。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如果每個省每個市都有自己的監管和準入標準,這叫不叫市場經濟?不是,因為它不是一個統一市場。如果政府出臺一些標準,把全國統一起來,正體現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講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什么叫計劃經濟?比如本來由市場決定價格,政府去干預;生產要素本來是根據市場需求流動的,政府不讓它流動,戶籍制度就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我們正在改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