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豪慶 李景芝
摘要:豬流行性腹瀉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所有的豬群都屬于易感動物,尤其是哺乳期的仔豬最敏感,發病后往往表現采食量減少、嚴重腹瀉、脫水等典型癥狀,如果飼養管理得當、防控措施及時,仔豬發病后的傳播速度緩慢,并且死亡率一般較低。本病的流行特點和病癥與傳染性胃腸炎很難區別,如果查找不到發病原因,或者錯誤診斷,就會給豬群帶來巨大的損失。在實際生產中需要正確掌握本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時切斷疾病傳播途徑,改善豬群生活環境,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減少本病給豬群帶來的危害。
關鍵詞:豬群;流行性腹瀉;病毒;流行特點;防治
山東省的畜牧業在全國占有領先地位,隨著全省養豬規模化發展,豬群面臨著流行性腹瀉病的困局,并且豬群發病后表現的癥狀與山東省當地疾病流行特點和豬群的體質有很大關系,通常情況下,病豬出現水樣腹瀉、糞便呈灰黃色,隨著病情發展出現消瘦和脫水癥狀,個別病豬體溫會有所升高。不同品種和年齡的豬群都可以感染本病,如果及時進行救治,豬群的死亡率相對較低,但是如果病豬出現脫水,機體電解質失去平衡而發生酸中毒后,死亡率可以達到50%。仔豬日齡越小病情越嚴重,再加上仔豬各個器官和組織發育不健全,防治不當的情況下,可以引起90%的死亡率,給豬群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必須重視本病的防治措施,維持豬群處于健康狀況。
1 流行特點
1.1 傳染源
本病屬于接觸性腸道傳染病,獸醫人員在臨床方面發現病豬和康復后的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因為流行性腹瀉病毒可以通過病豬或帶毒豬的糞便排泄到環境中,一些飼料或飲水受到污染被健康豬只經過口腔攝入機體后引起發病。同時健康豬只與發病豬只直接接觸后,也可以將病毒傳播開來。病豬的排泄物可以對圈舍環境、車輛、飼養人員、用具等造成污染,然后通過這些傳播媒介進行本病的傳播,所以說這些工具成為本病的間接傳染源。由于仔豬對流行性腹瀉病毒比較敏感,豬群發病后可以長時間帶毒,向環境中排放病毒[1]。
1.2 傳播途徑
本病之所以稱為急性接觸性傳染病,是由于病豬和帶毒豬的糞便中攜帶大量的流行性腹瀉病毒,健康豬群與病豬相互爭搶飼料或飲水過程中,發生撕咬的過程中可以將病毒經口攝入體內而發病。一些規模化養豬場雖然采取自繁自養模式,在剛開始只有一頭仔豬發病,如果不加以防控,就會引起整群豬發病。同時母豬發病后,乳頭會受到污染,仔豬通過吸吮母乳感染病毒而發生本病。另外一些年齡較大的哺乳母豬體質和免疫力較強,發病后可以慢慢康復,但是卻成為本病的傳染源,可以長期向環境中排放流行性腹瀉病毒,對周圍豬群造成威脅。這樣病豬可以不斷地將病毒傳播給下個批次或下代豬群,促使流行性腹瀉病毒在豬群與環境之間、圈舍與圈舍之間的相互傳播,進而造成整個豬群長期受到本病的感染。
間接接觸傳播本病,是指發病豬或帶毒豬的消化道內的腸絨毛上皮細胞和腸系膜淋巴結會蓄積大量的病毒,病毒隨著糞便排放到圈舍內,然后對圈舍地面、墻壁、墊草和用具等進行污染,致使病毒在同窩仔豬之間進行間接接觸傳播。隨著糞便的清除或運輸車輛、飼養人員等將病毒傳播給其它圈舍的豬群,最終造成整個豬場的豬只都感染本病。
實踐證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在環境中的抵抗力相對較低,通常對乙醚和氯仿類消毒藥物比較敏感,使用常用的消毒劑就可以使其失去活性,尤其是堿性消毒劑消毒效果更佳。
1.3 易感豬群
雖然不同年齡和品種的豬群都容易感染本病,但是哺乳仔豬和育肥豬對流行性腹瀉病毒比較敏感,通常整窩仔豬都可以發病。發病日齡越小病情越嚴重,1周齡的仔豬感染本病后,體質和免疫力較差,仔豬本身食欲較差,腸道功能不健全,發生腹瀉3d后就會出現死亡現象,死亡率可以達到50%~90%。年齡較大的哺乳仔豬,體質相對強壯一些,感染本病后會出現腹瀉和嘔吐癥狀,一般經過7d時間可以自動恢復健康,但是在今后生長過程中,仍然對流行性腹瀉病毒比較敏感[2]。
有的豬群可以單純感染流行性腹瀉病毒,大多數情況下,容易出現混合感染現象。母豬感染圓環病毒病后,可以垂直傳播給仔豬,仔豬出生后又感染了流行性腹瀉病毒,這樣病豬出現的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更嚴重,并且病程會更長,給豬群造成的危害更大。
2 診斷要點
首先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不同年齡的豬群均可發病,尤其哺乳仔豬最易發病,一周齡內仔豬感染本病后死亡率可以達到100%,隨著仔豬日齡的增加,臨床病癥會明顯減輕,死亡率也會降低很多。通常斷奶仔豬、育肥豬等發病后癥狀較輕且死亡率較低。
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率會下降,在臨床上斷奶仔豬、育肥豬、種豬癥狀比較輕,病死率較低。本病在冬春季節多發,一旦有哺乳仔豬發病,同窩仔豬很快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而發生本病,所以飼養密集的豬群發病率較高。
本病與豬傳染性胃腸炎在流行特點、臨床病癥等方面很難區別開來,只是本病相對傳染性胃腸炎傳播速度慢一些,死亡率低一些。如果確診需要在實驗室進行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在實驗室經過電鏡檢查病豬糞便中的病毒,或者采取免疫熒光抗體和ELISA試驗可以確診本病[3]。
3 發病原因
3.1 免疫程序不當
如果在母豬分娩前沒有接種流行性腹瀉病毒疫苗,初乳中的母源抗體水平含量較低,仔豬無法獲取充足的保護力,對環境中的野毒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發生本病,這也是導致仔豬感染本病的直接原因。
3.2 環境消毒不嚴
仔豬飼養密集,容易相互爭搶母乳或飲水,發生撕咬情況,可以將病毒直接攝入體內而發病。由于病毒可以蓄積在病豬或帶毒豬腸道內,隨著糞便排泄到環境而造成污染。如果環境消毒措施不當,不能維持環境干凈衛生,促使病毒在環境中繁殖,增加對飼料或飲水污染的程度和健康豬群感染本病的概率。48CF2D64-2CB9-41AB-975B-CE3D860C1CA4
3.3 發生應激
在冬春季節,外界溫度差異較大,容易給豬群帶來冷應激,致使機體體質和免疫力降低、代謝紊亂,腸道菌群失去平衡,再加春季溫度回升,圈舍外面雜草復蘇,給病毒的復制提供溫床,提高病毒的致病性,所以冬春季節成為本病的高發期。
4 預防措施
4.1 提高哺乳仔豬管理水平
在母豬轉入產房前,必須對產房進行全面消毒處理,選擇氯制劑和堿性消毒劑來交替消毒,提高消毒效果,殺滅環境中存活的病毒。由于仔豬體溫調節能力較差,需要較高的溫度才能維持體溫,需要在母豬分娩前將產房溫度升高到25℃,還可以結合使用保溫箱來維持仔豬體溫正常,避免仔豬受到冷凍或母豬踩踏,提高仔豬體質和成活率。在仔豬出生后,幫助仔豬盡快吸吮到足夠的初乳,從而獲取豐富的母源抗體,增強抵御野毒的入侵能力。及早對仔豬訓練采食,供給營養豐富且容易消化的飼料,幫助仔豬增強消化功能,降低仔豬感染本病的幾率[4]。
同時保育舍內的溫度需要維持在22℃左右,加強通風管理,保證空氣充足新鮮,減少有害氣體對機體產生的危害作用。做好通風換氣,保持室內有足夠的新鮮空氣。加強飲水管理和墊料管理,避免飲水外溢或墊料潮濕,有利于降低圈舍濕度,抑制病毒在環境中進行有效繁殖,減少仔豬接觸病毒的概率。
定期清理圈舍糞便且進行發酵處理,有利于殺滅糞便中存活的流行性腹瀉病毒,減少疾病發生傳播和蔓延的風險。對仔豬生活環境進行清理和消毒,選擇敏感消毒藥物進行消毒處理,隨時清除剩余飼料和飲水,對料槽和水槽進行清洗和消毒,避免仔豬攝入受到病毒污染的飼料或飲水,減少仔豬感染流行性腹瀉病毒的風險。
4.2 預防免疫接種
根據母豬生長階段,提供營養全價的飼料,保證腹中胎兒的健壯發育,提高出生仔豬的體質和抵抗力。可以給母豬飼喂含有少量仔豬腹瀉的糞便,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為仔豬獲取充足的母源抗體做好準備。建議每年夏冬季節,給種母豬和種公豬接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提高種豬抗體水平和保護力。在母豬分娩前4周,進行接種一次疫苗,在仔豬斷奶后1~2周接種一次疫苗。可以給仔豬提供足夠的保護力[5]。
5 治療措施
一旦發現病情立即進行隔離治療,改善病豬生活環境,清除廢棄物質,避免疾病發生傳播。對受到威脅的健康豬群進行緊急接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增強豬群保護力。給癥狀較輕的病豬使用恩諾沙星或氟苯尼考等抗生素,來防治繼發感染細菌性腸炎。給脫水嚴重的病豬飲用口服補液鹽溶液,來及時補充體內水分,減少脫水引起的不良影響,同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四環素藥物,結合使用葡萄糖和免疫球蛋白,連續飼喂5~7d時間,豬群基本恢復正常。
6 小結
由于本病屬于病毒性疾病,沒有特效藥物來治療,必須做好豬場防疫工作,飼養人員必須經過消毒和更衣后方可入場。豬場采用自繁自養或全進全出模式,減少從外界攜帶病毒的機會。定期選擇酚類和氯制劑對豬群生活環境進行全面消毒,預防豬群感染疾病。在豬場周圍可以鋪撒生石灰,圈舍墻壁用石灰水進行粉刷,地面用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消毒,切斷疾病傳播途徑。在母豬分娩前接種流行性腹瀉病毒疫苗,提高母豬機體抗體水平,給仔豬提供較高的保護力。
參考文獻:
[1] 張梅.豬流行性腹瀉流行特點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21,17(8):130-131.
[2] 趙懷波,呂麗娟.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生與防治[J].獸醫導刊,2021(5):22.
[3] 李文霞,陳克開,黃琦.淺談豬流行性腹瀉的診斷與治療[J].云南農業,2020(11):63-64.
[4] 魏學會.豬流行性腹瀉的綜合防治技術[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1):127-128.
[5] 邳會玲.豬流行性腹瀉的流行特點及防治措施[J].黑龍江動物繁殖,2019,27(6):41-42+48.48CF2D64-2CB9-41AB-975B-CE3D860C1C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