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靚陽
(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64)
中國紅色電影也稱為紅色經典影片,此類影片主要是以某一個固定時期的社會背景以及人物形象作為敘事線索。具體來說,紅色影片能讓人聯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為民族獨立、民族富強,為革命、為國家做出豐功偉績的仁人志士所具備的英雄形象。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具有豐富且深遠的政治寓意,在我國影視行業中具備較高的政治地位。但是紅色經典影片的發展也是一波三折,并且相關影片在某種程度上還受到蘇俄紅色文化價值觀輸入的影響。我國紅色電影在20世紀的“十七年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該時期,紅色經典影片呈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受到后來“文革”的清洗,相關影片也逐漸步入了文化凋零階段。當前的中國紅色影片在經歷過漫長的探索、發展之后,其展現出的文體形式具備多樣化的特征,選用的題材也更加廣泛、全面,符合“新文學時期”文藝的表現特征。
在不同的階段,中國紅色經典影片也被觀眾以及國家賦予了不同的地位,但是其講述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時時刻刻弘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電影的主題始終圍繞著愛國、愛黨、愛民,是現當代影視文化行業中的“政治風向標”。當然,在對中國紅色電影的文學審美表達和所具備的歷史性價值進行探討時,應該拋開政治層面上的因素,盡可能以文學作品本身所具備的審美情趣,以及相關影視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歷史價值,來對其進行審視,不帶有任何政治偏袒和文學偏見,對其做出最中肯的評價。
將中國紅色經典影片所具備的紅色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比較,紅色文化還存在底蘊不足的現象,但是中國紅色經典影片其蘊含的哲學思想卻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比如紅色影片中均流露出了含蓄蘊藉的儒家思想。含蓄蘊藉體現出沉穩、內斂、和平、謙恭,但又不失莊重和典雅,充分地詮釋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在含蓄蘊藉傳統美學的影響下,中國紅色電影也逐漸傳承了此類藝術表達風格。在相關影片中無論是人物的言語表達、行為舉止還是影片的細節刻畫,都在時刻流露出含蓄雋永的韻致、言近旨遠的藝術展示效果,例如在經典紅色影片《開國大典》結尾處,導演沿用了含蓄蘊藉的表現手法,采用慢鏡頭對向上延伸的臺階,以及革命先輩踏上臺階的緩慢步伐進行了刻畫,含蓄地表達了革命道路的艱辛和漫長,之后再向其中穿插了為民族獨立進行的一系列艱苦抗爭的英雄鏡頭影像,來預示著“革命勝利的臺階是由英雄的骨肉所筑成,臺階上的紅地毯則是由英雄的鮮血所浸染”,影片以這種收尾方式給予觀眾連綿無盡的韻味,實現了觀眾與影片的共鳴并進行反思;而在《開天辟地》中“在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也巧妙地借用了陽光穿透烏云,以及一葉扁舟駛向光明的鏡頭”,均體現出導演追求含蓄蘊藉的藝術審美思想。
含蓄蘊藉的美學表達形式,將紅色電影中的美學精神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借用影片的細微之處,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形式,展現出豐富的人生、革命哲理,給予觀眾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中國紅色電影作為一種對大眾文化的宣傳工具,其應當具備大眾化的思想內涵、價值,因此,含蓄蘊藉的美學表現形式在紅色文化中并不適用,但是在對應的紅色電影拍攝技巧中卻具備較大的現實意義,能夠將紅色電影中缺乏的傳統文化底蘊補齊。
人的本性在宏觀層面上包含六個字,即“真善美,假惡丑”,正是由于社會對“善”與“惡”進行了詮釋,人們才能通過“假惡丑”反襯出“真善美”;進一步對人的本性進行考量,將“真善美,假惡丑”放置在人性的最高層面上可以看出,對人性的“善”與“惡”均是圍繞個體或集體的利益來進行評判、考量的,在革命政治的理性時期,人的本性所存在的個人利益要讓步于政治利益,因此,“抑人本性”是一種在紅色政治理性下所產生出的一種“有限時代”人性。
紅色經典影視作品需要依托真實的歷史事件、人物形象,才能夠進一步闡釋出紅色經典影片所具備的政治意義和審美意義。在紅色經典影片中,展現出了個體本性與政治理性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和沖突,人的本性包含了善與惡,而人的本性的重要思想是“生存”,在一系列的斗爭面前,人的本性要讓位于革命、階級、信仰。具體來說,在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中,主要展示了人的本性與政治理想之間的矛盾、沖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及內在張力,正是由于紅色經典文學影視作品講述了人們在選擇“人性”和“理性”時毫無保留地選擇“理性”,而拋棄了自身的人的本性,因此,對應的影視文學創作具備較強的勵志功能,相關影視作品不但能夠實現對黨員群體、干部的教學,還能夠引導人民群眾形成正確的人生信仰。
紅色影片自始至終都在講述著革命先輩為取得革命成功,以及民族的富強所付出的努力,將人的本性進行著不斷的詮釋,面對階級、革命、理想,就算是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在紅色經典影片的文學審美中,闡述了革命先輩壓抑自身的本性,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革命奇跡的事例,例如在經典紅色電影《趙一曼》中就細致地揭露了人的本性與政治理性、革命理性之間所存在的矛盾與沖突。趙一曼面對日本人的酷刑也沒透露出任何的信息,站在理性、革命的高度痛斥日軍的侵略暴行,在其創作的《濱江述懷》中“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以小家還原大家,以生命成就革命,塑造了永垂不朽的抗日民族英雄形象。
紅色經典文學承載了觀眾的時代心聲,也是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精神糧食,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奉行精英文學的傳統,在傳統的文學體系中傳承了太多教化功能,而普通的人民群眾往往也很難接觸到精英文學部分,并且在我國幾千年以來的小農思想中,普通人民群眾也不具備學習精英文學的機會;紅色經典影片以平易近人的文學審美展現形式,將精英文學從我國現有文學體系的主流地位中剝離出來,但這并不是在否認精英文學不具備人文寓意以及文化價值。由于精英文學具備較強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從而不適合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而紅色經典文學的出現,使得剛處于解放時期的工農群體更容易接受學習,紅色經典影片作為大眾文學作品將文學藝術與群眾進行了緊密的關聯,相關影片結合通俗易懂的故事線索迎合了廣大讀者的審美趣味,借助最樸素的電影藝術展現形式,以真摯的人物情感還原了真實的歷史事件,具備大眾化的審美特征。在拍攝紅色經典影片期間,創作者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學的思想對劇本所展示出的人文精神內涵進行復雜化、多元化處理,而是要借助通俗易懂的人文思想,融合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文情懷,站在人民的角度,以最樸素的方式來敘述革命歷史以及整個社會主義的紅色文化價值觀念。
一種大眾化的文學展現形式能在相關區域得到推廣和宣傳,一方面需要借助文化本身通俗易懂的內涵,另一方面也需要政治力量的幫助。好比在我國傳統的小農思想文化觀念中,雖然廣大人民群眾不具備接觸精英文學的機會,卻對宗教文化信奉不疑。這離不開在相關時期政治家對宗教文化的推崇,相同的案例可以參考在中世紀時期歐洲諸國采取政教合一的治國模式,通過政治的手段、力量來使得大眾文化與宗教文化之間能夠畫上等號。我國紅色經典文學承載了政治信仰必然將受到我國政府所推崇,其作為引領廣大人民群眾正確三觀意識,構建人民群眾文化認同的重要部分,國家也必然需要實現對紅色經典文學平民化、大眾化的打造,例如在《小兵張嘎》中涉及的抗日主題教育元素以及影片中的敘事手段和敘事技巧均相對較為簡單,以單純故事敘述的方式,使得各年齡段的觀眾群體均能夠完成對影片的觀賞;而在《創業史》中,通過寫實題材展現出了20世紀50年代我國農村區域真實的民風、民貌以及豐富的民族精神內涵,以樸實無華的共產黨人梁生寶的形象,將時代精神進行了有效的展示。年輕群體在感受到梁生寶精神的強大之后,也能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確的選擇,提升自身的人格。相關影片頗具教育意義。
我國電影工業起步相對較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大部分電影工作者對于影視所具備的功能性和思想性都還存在認知不充分和把握不恰當的現象,并且部分觀眾將影視作品單純地當作休閑娛樂的工具,或者在新時期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資本將影視作品作為謀取利益的商品和工具,從而使得影視作品的創作具備較強的娛樂性和商業性。紅色電影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紅色影片注重思想性和教育性,在影片中蘊含著國家的意識形態以及民族的精神信仰。在拍攝紅色影片的過程中,相應的影視工作者需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從歷史層面上對當前紅色電影進行分析、考量,其所具備的價值和意義如下。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再是以商品、貨物的單一輸出為主,各個國家的語言、文化、價值、風俗、思想也會搭乘貿易的便車對外輸出。長期以來,我們對國外文化持有開放、包容、接納的思想,但是并不意味著國外文化、思想能夠根植于我國現有的文化體系中,或改變我國現有的意識形態,而文化的傳承和意識形態的構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們的思想、信仰會受到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為了進一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引導民族意識形態的形成,我國在各行各業均有效地滲透了紅色文化元素。紅色電影作為紅色文化宣傳的載體也具備較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孤立、圍剿、文化輸出、滲透,國家在“十七年時期”創作了大量的紅色電影。在該時期,紅色經典影片的題材向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拓展,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進行了大膽突破,將時代精神融入對應的革命題材影片中。
在新時期,國家廣電總局也以楊善洲人物原型籌拍了經典紅色影片《楊善洲》,以人物傳記的形式還原了共產黨干部具備的時代精神以及意識形態,向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獻禮。該影片借助樸實無華的基層干部生活、工作的常態,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在困難的環境中,帶領村民艱苦奮斗,通過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體現出共產黨基層干部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經典形象。從該影片敘事背景的選取以及拍攝手法的選用上可以看出,此類紅色經典影片與“十七年時期”所創作的紅色電影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主要是為了順應新時期國家對人民精神、思想引導的新需求。因此,紅色電影的拍攝手法、主題選取需要貼合時代發展的特征,根據現階段的國家內部環境以及外部環境選取出不一樣的創作主題,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達出不同的思想價值。
國家意識形態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離不開文化的持續輸出,而藝術作為文化、文明的基石,也應在意識形態的構建過程中得到廣泛的使用。紅色電影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無時無刻不在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引領人民的意識形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對于穩固國家的意識形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在發展歷史中一直在尋求國際社會對我國文化的認可,增進國外對我們的了解。影視是作為對文化直觀表達的一種形式,在影視創作中植入了一個國家所具備的審美觀、價值觀、思想觀,尤其是紅色經典影片,從多方面反映了整個時代文化以及國家人民的生存狀態,在紅色影片中寄托了人們的情感和愿望。紅色電影在經歷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后也儼然成為一種紅色文化,使得國際社會加大了對我國民族精神在情感方面的認同,增強了我國民族自信心。縱觀當今的世界電影工業,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影視資料,能夠真正成為國際電影史上里程碑以及航向標的創作,必然能夠真切地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主體價值觀和審美觀。簡而言之,優秀的民族電影需要具備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審美認同。
紅色電影在當今國際電影領域也儼然成為我國民族電影的一種展現形式,也是我國對外輸出文化、價值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國紅色電影走在世界電影的主體發展道路上,彰顯了我國文化自信、文化覺醒以及文化擔當,通過藝術化、審美化、真實化的影視展現風格,來反映我國在不同時期的實際發展狀況,同時也是記錄人類發展歷史的一種重要方式。紅色文化電影之所以能夠代表我國影視行業是在于“它不具備功利性和商業性,其主要是實現對受眾精神思想的引領”,具備較大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
在西方國家的影視創作中,側重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中國紅色電影憑借其不畏犧牲、舍小家為大家的集體主義精神,彌補了西方國家長期以來所欠缺的集體文化。在2018年的中美電影節,美國城市衛視也展播了諸如《地道戰》《南征北戰》《林海雪原》等紅色主題經典影片。相關影片的播放無論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還是商業上的利益追逐,最終進一步增進了中美兩國的人文交流。我國紅色主題經典電影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我們通過紅色經典影片,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民族精神、信仰文化向世界進行了展現,增進了國外對我們的了解,提高了我國影視文化的競爭力。
新時期隨著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以及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在基礎物質富足的時代,人民逐漸放松了精神上的警惕,在部分新生代人群中也逐漸淡化了那一段民族的屈辱史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艱苦奮斗的光景。歷史的車輪永遠在前進,今后的發展也需要以史為鑒。“中國紅色電影已儼然成為一種紅色文化”,在此類紅色文化中,具備歷史階段性的主題。為了實現對新生代人群的有效指引,提高民族的警惕性,增強民族的危機意識,國家需要加大對紅色電影的宣傳力度。時至今日,“十七年時期”的紅色影視資源并不因為年代長遠、制作手法粗糙而遭到國家人民的拋棄,例如在2015年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時,我國各大影視平臺大量播放了諸如《小兵張嘎》《平原游擊隊》《地雷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日主題影片,一方面揭露日軍的殘暴行為來起到對人民時刻警醒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通過此類紅色經典影片表達出我國渴望和平、維護和平的堅定信心。
歷史總是容易被人所遺忘,時至今日,在公共場合或特殊的抗戰紀念日,我國公民還犯著意識形態上的錯誤,例如在2021年九一八紀念日,我國某高校女生“穿著和服”事件產生了較為惡劣的影響,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人群忘記了歷史、淡化了歷史,國家以及相關影視機構應當合理地借用紅色經典電影,來實現對那一段屈辱歷史的展示,使新生代人群樹立危機意識、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
中國紅色電影文學審美表達與歷史性價值存在顯著的階段性特征,在不同時期中國紅色電影具備不同的表達寓意。筆者根據紅色電影題材將其大致進行分類,可將其劃分為解放前的時期、解放后到“文革”的時期、“文革”后到新時期。在不同的階段紅色電影的創作在大體上也具備不同的主題,但是其始終以國家繁榮富強、民族獨立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為核心,具備顯著的教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