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赟花,聶宗平,胥獻宇,肖群英,游 萍,馮衛強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貴州 畢節 551700)
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隸屬真菌門擔子菌綱無隔擔子菌亞綱傘菌目蘑菇科蘑菇屬[1],別名為蘑菇、白蘑菇、雙孢菇、洋菇等,其肉質細嫩,鮮美爽口,富含高蛋白、低脂肪、18種氨基酸,其中8種為人體必需氨基酸,并含有大量維生素[2]。雙孢蘑菇屬草腐菌,中低溫性菇類,是世界人工栽培廣泛、產量高、消費量大的食用菌之一,原生于歐洲及北美洲,人工栽培始于17世紀法國等地,目前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雙孢蘑菇的培養料主要是農業廢棄物中的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生產中主要是利用玉米秸稈、玉米芯、稻草、麥秸等原料作為栽培雙孢蘑菇的碳素來源[3]。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大多數的農作物秸稈都可以作為食用菌的栽培原料,以農業秸稈作為栽培食用菌的原材料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提高秸稈經濟價值[4]。烤煙是貴州省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5],煙草的副產物以及卷煙工業中的廢棄物占其生物學產量的50%以上,但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的煙秸稈被隨意堆棄,又因其不易漚肥,也不易燃燒,造成資源浪費。煙秸稈營養豐富,總纖維素含量高達77.44%,還含有木素、聚戊糖、果膠、無氮浸出物等營養物質[6],且纖維質量好,比玉米秸稈、玉米芯、稻草、麥秸中的纖維含量豐富,因此,用煙秸稈作原料栽培雙孢蘑菇,增產潛力更大。如何合理地綜合利用煙秸稈,關系到農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在國內已有成功利用煙秸稈栽培金針菇、杏鮑菇、茶樹菇、毛頭鬼傘、真姬菇和香菇等食用菌的研究報道[7-12],但是將煙秸稈作為雙孢蘑菇栽培原料的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開展了利用煙秸稈替代玉米秸稈等原料栽培雙孢蘑菇的對比研究,探討不同原料配比對雙孢蘑菇形態及單品重的影響,這對增加煙農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雙孢蘑菇菌株為As2796,引自褔建省農業科學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As2796菌株具有耐肥、耐水和耐高溫的特點,是當前國內的主栽品種之一,由于其扭結力強、成菇率高且后勁強,因此要求投料足[13]。母種生產使用PDA培養基,原種及栽培種使用麥粒培養基。栽培原料為煙秸稈、玉米秸稈、玉米芯、牛糞粉等。要求原料新鮮、干燥、無霉變,粉碎成0.2~1.0 cm粒徑的秸稈粉備用。
以煙秸稈、玉米秸稈、玉米芯、牛糞為主要原料,按照各種原料不同配方比例設計3個處理,不同處理培養料配方見表1,每個處理6個重復,采取完全隨機區組進行排列。11月上旬,當菌蓋長到直徑3~4 cm時采收,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將子實體輕輕旋轉一下,使菌柄和下層菌絲體脫離,輕輕拿起,切去帶泥的菇腳,留1.5 cm左右的菇柄。每次采收后停止噴水2~3 d,待菌絲恢復生長以后,繼續噴水,可以采收第二、三潮菇。

表1 不同處理培養料配比 (單位:%)
1.3.1 栽培季節根據雙孢蘑菇的生長發育特性,菌絲體生長的溫度范圍是5~33℃,最適溫度為22~26℃,子實體形成的溫度是4~24℃,最適溫度為14~18℃[10]。畢節市位于云貴高原,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在自然氣候條件下,秋、冬、春季適合栽培雙孢蘑菇,本試驗在9月中旬播種。
1.3.2 栽培設施菇房是貴州省當地棄用閑置的烤煙房改造而成的,其規格為深8.0 m×寬2.7 m×高3.4 m,設置5層床架,層高60 cm,底層離地20 cm,每間栽培面積45 m2(1.2 m×7.5 m×5.0),栽培床置于中間,操作道在兩邊,寬度0.75 m。通風系統:在后墻開通風口,開口對準操作道,在大門掛上一層塑料薄膜,上面開通風口,每間菇房從上到下共開6個通風口,前后形成對流狀態,在大門掛一個活動的塑料薄膜遮陽網。
1.3.3 培養料滅菌
1)建堆預濕。選擇場地平坦,下雨不積水,有棚頂的場地。按配方用量稱取煙秸稈、玉米秸稈、牛糞粉等原料并混合均勻,撒水預濕。遵循“寧干勿濕”的原則,撒水方式為少量多次,含水量控制在60%,pH為8.0~8.5。
2)裝筐。培養料不進行前發酵過程,培養料充分預濕后(約需2~3 d),趁熱裝入塑料筐(規格:長47 cm×寬32 cm×高30 cm,筐底采用塑料網墊),裝料高為25 cm,每筐裝濕料13 kg。
3)滅菌。如圖1所示,培養料采取常壓滅菌方式,裝好料后,將筐集中疊放在滅菌架上,用塑料膜封蓋,然后用蒸汽鍋爐通入蒸汽,盡快讓溫度升到96~100℃,保持12 h,當溫度降到80℃時,將栽培筐及時轉運到栽培房。滅菌程序見表2。

圖1 培養料常壓滅菌

表2 常壓滅菌過程
1.3.4 播種播種前3 d用硫磺對栽培房空間進行熏蒸滅菌,硫磺用量為15 g/m3。培養料滅菌結束后,趁熱將其轉運到床架,待料溫降到28℃以下時開始播種。每平方米播種量1.5瓶(750 mL菌種瓶,麥粒菌種),播種時嚴格無菌操作程序,菌種瓶、用具、手均進行嚴格消毒。播種采用撒播法,先將培養料耙松,先取1/2的菌種量撒在料面,用手松動培養料,將菌種翻到料下10 cm,將料面做成龜背型,再將剩下的1/2菌種均勻撒在料面,輕輕將菌種刮平,在料面若隱若現,壓料程度適中,不影響透氣,最后在料面蓋上消毒過的報紙或無紡布。
1.3.5 菌絲培養從播種開始到原基發生之前的一段時間為發菌期。熟料栽培的發菌期稍長,通常需要25~28 d左右。前期(1~10 d)保溫、保濕,控制料溫在25℃,控制菇房溫度在28℃以下,相對濕度85%~90%,勿使培養料和菌種干掉;中期(10~20 d)適量通風,在此期間,料內的溫度控制在22~26℃,最高不超過28℃,床面過干時,噴水于覆蓋的報紙上,讓料面緩慢吸潮變濕;后期(20~28 d)加大通風,讓料面稍干,促進菌絲向料內生長,防止雜菌感染。發菌期間,菌絲會散發香味,容易吸引菇蠅(類)侵入,菇房門窗上均裝上防蟲網,阻止菇蠅、菌蛆、跳蟲、蛞蝓(鼻涕蟲)及線蟲等進入菇房,危害菌絲。
1.3.6 覆土雙孢蘑菇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因此,菌絲體長好后在菌床上覆一層土。本試驗所采用的覆土材料為泥炭土,泥炭土具有疏松多孔、通氣性能好、持水力強、不易板結的良好物理性狀,與常規覆土材料相比,可大幅度提高產量。
當菌絲長到接近料底時,開始覆土,采用一次覆土法,覆土厚度3.5~4.0 cm,覆土厚薄均勻,表層用木板刮平。
1.3.7 出菇管理出菇期間做好水分、溫度和通風的管理,最適的出菇溫度為14~16℃,一般控制在12~20℃,土壤保持濕潤,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當小菇長到1 cm大小時,重噴“結菇水”,方法是多次噴霧狀水,料面切忌積水,噴完后適當通風。
適時采收,參照表3中的級別分類[14],由于B級菇最受銷售市場的歡迎,當菌蓋長到直徑2~4 cm時采收(B級菇),每潮菇采收結束后,及時清理床面,并將采菇留下的凹坑填平,養菌3~4 d后,再次噴出菇水,進入下一潮出菇管理。圖2為煙秸稈栽培雙孢蘑菇出菇情況。

表3 雙孢菇形態指標分級

圖2 煙秸稈栽培雙孢蘑菇的出菇情況
從菌絲長速上看(表4),處理1與處理3的長速接近,處理2稍慢,可能是煙秸稈、玉米秸稈配方的透氣性好于玉米芯配方,有利于菌絲生長;從菌絲的長勢上看,處理2和處理3要好于處理1,菌絲生長濃密、旺盛、潔白、強壯,說明煙秸稈和玉米芯的營養成分比玉米秸稈更豐富,有利于雙孢蘑菇菌絲的分解利用。

表4 不同處理條件下雙孢蘑菇菌絲長勢和產量
從產量上看,處理3的前三潮菇的總產量顯著大于處理1前三潮菇的總產量,且處理3的第一、二、三潮菇產量顯著大于處理1的第一、二、三潮菇產量,說明與玉米秸稈相比,用煙秸稈栽培雙孢蘑菇增產效果顯著。
與處理2相比較,處理3的前三潮菇的總產量雖然與處理2的總產量之間無顯著,但是處理3的第一潮菇產量顯著大于處理2,且處理3的第一潮菇產量占總產量比例高達62%。這說明與傳統的高產栽培原料玉米芯相比較,本試驗中的煙草秸稈配比與處理方法能讓秸稈中的營養物質充分釋放,較大程度地滿足雙孢蘑菇的生長需求。
試驗結果(圖3)表明,處理1雙孢蘑菇B級菇平均單品重為12.64 g,顯著小于處理2的B級菇平均單品重(14.96 g)與處理3中的B級菇平均單品重(16.65 g)。處理3與處理2之間的平均單品重差異不顯著。以上說明,利用煙草秸稈栽培出來的雙孢蘑菇單品重與玉米芯栽培出來的無顯著差異,均顯著大于利用玉米秸稈栽培出來的雙孢蘑菇平均單品重。

圖3 不同處理條件下雙孢蘑菇B級菇的平均單品重
本試驗得出,利用煙秸稈替代傳統的玉米秸稈、稻草、麥秸等原料栽培雙孢蘑菇是可行的,且前三潮菇的總產量可達18 kg/m2以上;本試驗中煙秸稈與牛糞的配方比例與對比配方相比,具有菌絲生長快、產量高、成本低等優點,且栽培出來的雙孢蘑菇平均單品重顯著大于以玉米秸稈為原料的雙孢蘑菇平均單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