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榮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
3GPP在Release13標準中提出了NB-IoT(窄帶物聯網,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現已成為物聯網的一個重要技術。NB-IoT構建于蜂窩網絡,僅占用大約180KHz的帶寬,可直接部署于GSM網絡、UMTS網絡或LTE網絡,以降低網絡部署成本、實現平滑升級。NB-IoT是IoT領域一個新興技術,具有超大接入、超強覆蓋、超低功耗、超低成本的特點,充分滿足5G物聯網場景對低功耗、廣覆蓋、海量連接的需求。
然而,由于NB-IoT頻率帶寬小且功率譜密度高、公共開銷占比大,致使其同頻干擾問題較為嚴重,從而導致SINR普遍較差,影響覆蓋質量。因此,針對NB-IoT同頻干擾問題進行研究,提出適用于NB-IoT網絡現狀的異頻組網優化方案,從而有效抑制同頻干擾。
目前NB-IoT采用standalone方式部署,NB-IoT第1載波中心頻率879.6MHz,頻點號2506,NB-IoT與CDMA的保護帶預留395KHz。
根據中國電信集團統一部署,江蘇省LTE 800M網絡采用與CDMA網絡基站1:1方式建站部署,但由于NB-IoT系統功率譜密度高的特點,導致其小區間重疊覆蓋嚴重,因而同頻干擾嚴重。鑒于此,考慮充分利用中國電信800M頻段上879.105M至800M上約1M的空閑帶寬,采用異頻覆蓋的方案,達到減少或抑制同頻干擾的目的,從而提升下行業務質量。
根據采用異頻頻點的不同,為保持異頻點之間有一定的頻率隔離,有以下兩種異頻方案:
異頻方案1:2506、2509雙載頻異頻部署,部署簡單。
異頻方案2:2506、2509、2410三載頻異頻部署,充分利用頻點差異,但2410占用了后續可能會使用的C網1019頻點。
在地市選取相關典型區域,開展NB-IoT異頻組網試點,對試點前后網絡的室內外覆蓋效果分別進行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
異頻方案1中,NB-IoT第1載波中心頻率879.6MHz(頻點號2506),第2載波中心頻率879.9MHz(頻點號2509)。第1載波與CDMA的保護帶預留395KHz,第2載波與第1載波中心頻率間隔300KHz,邊緣間隔100KHz,如圖1所示。

圖1 異頻方案1兩載頻組網示意圖
經測試,當30個NB-IoT終端在第一載波扇區并發時,同覆蓋區域的第二載波異頻扇區RSSI均值僅抬升0.35dBm,峰值僅提高2.25dBm,頻點間干擾可忽略不計。
選取某地市新城區11個站點的區域進行雙載頻異頻配置試點。該區域主要以人口密集、業務應用豐富為特點,集居民區、商業區等多種場景于一體,整體參考價值較高。區域內共規劃NB-IoT站點11個,與CDMA網絡構成1:1組網比例,區域整體覆蓋面積約為20平方公里。
規劃頻率的站點分為兩組:F1組(組內站點的頻點F1設置為2506)和F2組(組內站點的頻點F2設置為2509),交替分配頻率。F1組包含兩個F1頻點小區,F2組包含兩個F2頻點小區。試驗區以全部F1頻點組網作為T0網絡,而以F1和F2異頻組網為T1網絡。在進行異頻組網方案配置時,參數僅對頻點進行了改動,即:F1頻點設置為2506,F2頻點設置為2509,其他參數未做修改。
評估NB-IoT網絡對各場景環境的實際覆蓋能力時,對室內、室外覆蓋場景予以區分測試,以確保測試對象具有廣泛性與可代表性,保證測試數據的研究價值。
對于室內覆蓋場景,采用CQT定點的方式進行測試,要求在NB-IoT覆蓋片區內選取5-10棟樓宇作為測試對象,每棟樓宇根據室外基站的掛高選擇高、中、低樓層(各一層),各樓層選擇室內CQT測試點不少于2個,盡量包含水電燃氣表箱、弱電井、地下停車場、樓道等NB-IoT可能發生業務的地點或弱覆蓋區域。
對于室外覆蓋場景,可采用道路分布式CQT的方式進行測試,要求在NB-IoT小區覆蓋范圍內,對城區主干道、商業密集區道路、次級街道等交通要道進行相應測試,盡可能遍歷站點覆蓋區域,包括小區邊緣與小區中心,基站內和基站間的重選區域。
測試時主要以驗證覆蓋為主,在每個測試位置,調動NBIoT終端發起隨機接入過程5次,Ping業務進行20次,每次32字節,完成后到下一個測試位置進行測試,測試完成后統計RSRP、SINR關鍵指標。
圖2為RSRP對比測試結果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室內低層、中層、高層還是室外,在配置異頻組網后,無論占用的頻點是原頻點還是異頻點,RSRP值變化都很小,根據測試數據統計T0值為-79.74dbm,異頻配置后占用原頻點T1值為-78.8dbm,占用異頻點T1值為-80.1dbm,RSRP的變化值在信號的波動范圍之內。

圖2 異頻方案1組網RSRP測試對比
圖3是SINR對比測試結果圖。可以看出室內外各場景在配置異頻后,SINR有較大幅度改善,特別是占用到異頻點,改善幅度更大。在配置異頻前SINR整體平均值為6.3db,在配置異頻后占用原頻點SINR平均值為9db,上升2.7db。占用異頻點SINR平均值為10.3db,較原值改善4db,即整體對SINR可提升3.35dB。

圖3 異頻方案1組網SINR測試對比
異頻方案二中,NB-IoT第1載波中心頻率879.6MHz(頻點號2506),第2載波中心頻率879.9MHz(頻點號2509),第三載波中心頻率870.2MHz(頻點號2410)。第1載波與CDMA的保護帶預留395KHz,第2載波與第1載波中心頻率間隔300KHz,邊緣間隔100KHz。第三載波與第一載波中心頻率間隔9.4MHz,如圖4所示。

圖4 異頻方案2三載頻示意圖
需注意,2410載波占用的是1019預留的頻段,會造成后續1019頻點無法使用的問題。
試點區域選取某地市城區的中心,該區域人口密集、業務應用豐富,集居民區、商業區、黨政機關和地下停車場等多種場景于一體,整體參考價值較高。區域內共規劃NB-IoT站點46個,與CDMA網絡構成1:1組網比例,區域整體覆蓋面積約為35平方公里。頻點配置原則按照同站三扇區按MOD3 012的原則分別設置為2506、2509、2410。
試點區域內組網情況如圖5所示。

圖5 異頻方案2試點區域基站分布圖
采用異頻組網前為T0值,異頻組網后為T1值,綠色是2506頻點,藍色是2509頻點,紅色是2410頻點,DT測試路線涵蓋異頻組網所有小區。CQT分別選取了五個小區一處高層樓宇,分別進行地下室、一層、六層、頂層(大于15層)測試,另在室外選取了五處邊緣位置進行定點PING測試。
測試時主要以驗證覆蓋情況為主,DT采用空閑態測試,CQT采用Ping包測試。在每個測試位置,測試完成后統計RSRP、SINR等關鍵指標。
從DT測試RSRP結果前后對比看,RSRP整體覆蓋變化不明顯,實際統計DT平均值T0值為-70.76dbm,異頻配置后T1值為-71.89dbm,結果相差不大。
從DT測試SINR結果前后對比看,T0值為7.55dB,異頻配置后T1值為11.1dB,上升3.5dB,SINR值有較大幅度提升。
對于室內CQT測試,RSRP對比測試結果如圖6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五類室內場景RSRP變化較小,統計測試數據,整體T0平均值為-80.07dbm,異頻配置后T1值為-79.81dbm,信號強度變化在波動范圍內。

圖6 異頻方案2 CQT測試RSRP對比
圖7為室內SINR對比圖,圖中室內樓宇CQT SINR值除地下室外,其他樓層提升明顯,統計測試數據,整體T0值平均為6.67dB,異頻配置后T1平均值為12.11db,SINR整體提升6dB左右。

圖7 異頻方案2 CQT測試SINR對比
綜上所述,得出如下結論:(1)無論采用哪種異頻方案,NB-IoT頻點間、NB-IoT頻點對C網的干擾均在可接受范圍內,無需特別關注及優化;(2)三載異頻配置對SINR的提升優于雙載異頻;(3)在1019頻點未使用區域,建議使用方案2異頻配置方案;(4)在1019頻點已使用區域,建議使用方案1異頻配置方案。
針對NB-IoT同頻干擾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兩種同頻干擾抑制方案,并對方案的干擾性能進行了測試和研究。同時,針對所提方案,選取了區域人口密集、業務應用豐富的區域進行組網測試。結合NB-IoT室內外覆蓋需求,在試點區域內分別開展了DT測試和CQT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了分析。測試結果表明,所提方案對抑制NB-IoT同頻干擾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