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素香
[背景]像往常一樣,我懷著一個好奇而又激動的心,打開我為學生特設的信箱“說吧”。咦,里面有一封信,白紙被疊成了心形,里面寫了什么?我打開它,我的心為之一顫,我走回辦公室,坐下來。開學以來,我曾受到過幾封信,無外乎都是傾述一下剛入學的煩惱,學習的壓力等等,這些事情處理起來我得心應手,而今天這握在我手里的信,讓我感到緊張和害怕。
學生在信里寫到:
……老師,我們都不喜歡你站在窗外,偷偷的看我們在做什么,你不知道,我在初中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經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通過門縫偷看我的學習,如果我稍微打一下瞌睡或剛把耳機戴上,他們就會“噌”的一聲把門推開,沖進來……老師我不喜歡那樣,我有一種被監視的感覺。老師,我們在私下也議論這事,大家感覺都不舒服。老師,我們是警察與小偷的關系嗎?
信中一句句老師,叫的我心顫;學生的一句反問“我們是警察與小偷的關系嗎”,也讓我心酸。難怪這幾天,學生一見我就低頭,學生對我的話也有些充耳不聞,照這樣下去,我與學生的“代溝”就會越來越大,班級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可怎么解決呢?
老方法,找學生談一談,不行,學生心里有個扣,我也比較激動,當面一談,很容易火氣上來,會產生更大的矛盾,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會惡化。學生既然在私下議論這事兒,我就干脆讓它公開;學生既然把心里的話寫了出來,我為何不能把心里的話也寫出來。
[主題]我們來一次“無聲的交流”。
[細節]我寫下了以下這段話:
偷 ?窺
偷窺,我總覺得不是什么好詞,偷偷摸摸,不能正大光明,但,現在,我卻養成了偷窺的習慣。
我站在窗外,憑著身高之優勢,偷窺坐在里面我的學生:不壞嗎,在學習,看那緊鎖的眉頭,看那運動的筆尖,我把不太好看的牙露在了外邊,我回眸一笑,走了;咦,有一個在趴著,站住,別動,1分鐘、2分鐘……還不動,在睡覺,深吸一口氣,輕開門,走過去,用一雙母性之手拍醒他;哼,有動靜,側耳傾聽,屏住呼吸,聲源在何方,誰的發音器官啟動了,推開門,吼一聲:你出來。片刻后,流著淚的他走了。
我坐在辦公桌前,憑著心靈感應,偷窺我的學生:他睡了嗎,他說了嗎,他學習了嗎,他們惹禍了嗎?
我躺在床上,憑著思想飛躍去偷窺我的學生:誰請假回家了,有病的好沒好……嗨,他們在干什么?
我不小心養成了偷窺的習慣,習慣一旦養成,難改呀,總有一種東西在牽動我,牽動我的心、我的腳、我的眼,去偷窺我的學生。我不知不覺的養成了窺視的習慣;同時,意外的發現,我的學生也養成了窺視的習慣,我們在窺視著對方。
我把寫好的話打印出來,念給學生聽,他們笑了,然后我又把它貼在了班級前面的“文學夢園”。我以為這問題就基本解決了,可不到兩天,我卻在我寫的話下面發現了下面這段文字:
反 偷 窺
偵察,反偵察;間諜,反間諜;一切都是對立的,這里是——偷窺,反偷窺,自習課,催眠的燈光,無聲的教室,困意最先侵占了我的眼——瞪大,累——正常,困——閉上,舒服;好,就閉上了。不行!感覺有人,頭不動,依舊低著,轉動眼球,努力用余光掃時一下窗外。窗戶一角好像有一張臉;“敵不動,我不動”以免暴露,嗨……還真有定力,十分中還不走……堅持不住了……舍命回頭一視——無人……一身冷汗,深呼吸。決定,必須制定《反偷窺計劃》,擺起一堆書,手支住頭,保持身體不到、頭不歪,最重要……舒服,好,一切OK……安眠!鈴鈴鈴,下課,同坐說老師來過了,不過又走了,暗自慶幸,又一次反偷窺成功了。
當我在看這段話的時候,我明顯感覺到他們在偷窺我的表情。如果,我生氣的把這張紙撕下來,痛喊一聲,那也就前功盡棄了,他們在試探我。我笑一笑,把紙還是撕了下來,走了,留下一片茫然。我回辦公室,把學生寫的和我寫的一起打在了一張紙上,又添加了一段話:
后記:我不想偷窺,但一顆懸著的心始終放不下,有時偷窺,是為了偷偷的看到一種希望,這次看不到,希望下次能看到,于是,便有了下一次的偷窺。
[結果]我這次沒有念給學生聽,而是貼在了墻上,然后我安靜的離開教室,在外偷窺:學生蜂擁而上,然后笑著散開。幾天后的期末考試,我們得了全年組第一。
[評析]通過這件事,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逐漸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識。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而他們也會時時處處表現出自己的個性。他們是不可思議的“準大人”,有時幼稚得讓你哭笑不得,而有時的處事周全又讓你感嘆成熟的魅力。他們有時真的很固執,不會輕易的承認自己的錯誤,在眾人面前一定要維護自己的“面子”。他們憑借各種方式去了解周圍的世界,渴望嘗試各種新鮮事物,有時會不分良莠的去模仿、去接受……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交流?
首先,學會換位思考。做一名有同理心的老師。當學生出現煩躁、不安的情緒時,不要以過來人的口氣教育學生;當學生出現一些我們看來不切合實際的想法時,我們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每個青少年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和一個成年人。我們也需要以孩子的視角看問題,以成年人的思想引導。
第二,善于傾聽。學習做一個傾聽者,給學生提供時機進行述說,耐心的傾聽學生的表達,允許他們適當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當情緒平穩后,再進行溝通、交流,和學生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育不是控制,而是任何時候都要關注孩子的想法。
第三,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生長環境不同,表現的個體行為肯定有差異,老師要正視這個事實。發自內心的接納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給每一個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愛。
第四,做個陽光型的老師。班主任經常與學生在一起,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學生是個能量放大器,當我們在同學面前經常發脾氣,學生的情緒也會變得急躁;如果我們對待事情經常敷衍了事,學生也會對待學習不求甚解,出現問題推卸責任。做個陽光型的老師,把光傳遞給學生。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也沒有不愛學生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睈鄣谋灸苋巳硕加校瑦鄣募记蓞s需要學習。有時,無聲的交流比有聲的交流更聽得見,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