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蓉
一、提出問題
根據抑郁調研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重度抑郁為7.4%,在《兒童心理學與精神病學》雜志上發表的有關中國少年兒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掉報告中顯示:在6至16歲的在校生中,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礙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占6.4%、焦慮障礙占4.7%,對立違抗障礙占3.6%、抑郁障礙占3.0%、抽動障礙占2.5%[1],由此可見,中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二、分析問題
為貫徹落實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2021年6月1日,教育部頒布了《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此《規定》與2021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規定》中第四章管理要求中的第三十二條明確指出:學校應當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機制,按照規定配備專職或者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建設心理輔導室,或者通過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2]
2021年7月隨著“雙減”政策落地,讓教育回歸到校園。學校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范。這一系列的舉措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3]然而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孩子是家長最關心的人,很多家長會用揠苗助長的方式去管理孩子,逼迫孩子“學好”,但結果可能是家長不想看到的樣子,孩子出現欺騙、反抗、暴力等各種逃避行為。
蘇霍姆林斯基分析過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因做到不要違背兒童的天性,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就意味著:盡量做到讓有趣的、使兒童感到驚奇的東西,同時成為兒童的智慧、情感混合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東西。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中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觸摸大自然的溫度,數學教師,學生跟著美術教師收集四季的顏色、跟著科學教師尋找四季的腳步,跟著音樂教師聆聽四季的聲音,跟著數學教師觀察四季的形狀……[4]通過這些有趣、靈動的課程對話學生心理,使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三、解決問題
(一)用思想指導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
學校在四年級和五年級分別開設了《積極樂觀》課程和《心理韌性》課程,同時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活動,從另一個維度對學生的心理進行關愛。通過課程的分享、活動體驗,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學校有存在的位置,每個孩子都能夠綻放其光芒。
(二)用工具撬動課堂
學校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將作業設計納入到學科教研中,結合學科特點,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同時研討學科分層作業及個性化作業內容。以數學為例,學生學習了鐘表之后可以自己選擇材料制作鐘表,低年級學生學習了對稱圖形,學生就選擇剪紙或者繪畫的方式,中年級學習立體圖形,于是便嘗試選擇超輕黏土方式。在動手實踐中拓展學科知識,“小小銀行家”的作業中學生調研不同銀行的存款利率,從而給出最優化的存款方式、“我的作息時間表”中每一個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并曬一曬讓同伴成為自己的監督者……通過作業的創新設計學生在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中更加熱愛生活。
(三)用畫筆裝扮校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美育促進智力、道德人格以及心靈等的發展,使得人們樂于追求真、善、美,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它作為一種真實環境的存在,一直在無聲地教育學生。通過整體性的規劃、豐富內容的呈現、讓校園環境主動“說話”,實現環境育人的目的。學校將美育教育工作融入學校文化建設,通過環境營造濃厚的美育教育氛圍,讓美育教育覆蓋學校的全領域。教學樓四層的藝術大廳隨著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地更新變化著,二十四節氣、故宮印象、垃圾分類、閱讀四季等各具特色、精彩紛呈。同時這里也是學生的藝術樂園,孩子們在這里唱歌、跳舞、上音樂課。
(四)用勤勞打扮校園
習近平2021年4月2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對少年兒童講到:要從小培養勞動意識、熱愛勞動,勤勞是人的基本素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小學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發現真實問題,在實踐中創新。將勞動主題教育課程進行全方位整合,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對話自然、對話自己、對話他人的勞動中進行自我管理。
1.對話自然,打造“生態小惠園”
學校因地制宜,開辟校內種植園、葡萄園等勞動實踐陣地,為勞動教育提供觸手可及的平臺。如:利用閑置的完小校園開辟“小惠園農場”,學生在自由支配時間走進小菜園,從春種到秋收,經過學生自主種植、自主管理,感受收獲帶來的喜悅。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生態小惠園”的勞動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勞動種植園的育人功能,使其成為學生勞動鍛煉與生產實踐基地。
2.對話自己,人人都是校園建設者
學校積極為學生提供勞動體驗機會,培育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創新成立志愿服務隊,做到“人人有崗位”。每一面墻都由學生來布置,每一個角落都有學生來打掃,校園成為學生的第二家園。
3.對話他人,創設家庭勞動環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上的,是社會中人,因此他總要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學校圍繞熱愛勞動的內容鼓勵在寒假期間,并將勞動教育內容納入到學生必做實踐作業中。學生可進行一些居家勞動活動,如:每天十分鐘家務、整理小房間、養出最美的花等。同時也通過家訪形式建議家長在家做到陪伴學生一起勞動,使“熱愛勞動、勞動光榮”思想意識扎根學生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