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信息技術如輔助數學教學,應根據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及教學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點,并結合教學的各個環節來展開,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
一、知識點切入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應以教學內容的知識點為切入點來進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可切入的知識點甚多,教師應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識點,圍繞知識點的揭示、闡述、展開、歸納、總結等環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進行有效的整合教學。一年級下學期有一個“人民幣的認識”的教學,老師將人民幣的發展史,建國以來所有人民幣的版本,演變過程都進行詳細地介紹,我利用網絡將這些材料拷貝到網絡平臺上,然后利用數學文化點心時間向學會生進行介紹,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課。這樣利用知識點切入進行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學,既節約教學時間,又突出教學重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情境激勵
一堂課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首先要解決學生主動想學、愛學的問題。情境激勵策略,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整合,利用網絡信息環境,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智力激勵,要求學生對問題情境,積極動腦筋思考,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通過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和發現新知識的認知過程。如教學二十以內進位加法《摘蘋果》一課,學生初步接觸湊十法,教師通過大屏幕首先出示左邊的9根小棒,再出現右邊的4根小棒。這時左邊4根小棒動了起來,分成兩份,一份是1,另一份是3,1根小棒自動移到左側與9根小棒湊成10,然后再和剩下的3根小棒合起來,共同構成13根小棒。通過觀察課件學生很快的理解并掌握了湊十法,突出了這個重點,突破了這個難點。再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學期《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我設計了一道綜合練習題,是通過flash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大屏幕上出現:小兔把大禮包送到拍賣會。你想不想知道都有哪些東西要在拍賣會上拍賣呢?只要把禮包上的題做對,這些東西就會自動跳出來。學生完成禮包上的題后,這時禮包自動打開。蹦出一個玩具,玩具身上寫著46;圖書身上寫著31;生活用品身上寫著23;衣物身上寫著11。看著物品身上的數字,你能寫出哪些加法、減法算式?我來做計時員,2分鐘時間比比看誰列的算式最多。通過觀察形象化的動態演示,學生完全處于一種思維高度集中興奮而愉悅的心理狀態,接受視聽信息,很快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實踐感知
課本中有些要求實踐的教學內容,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其境,從而限制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進行整合教學,可以給學生呈現出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其中體驗,學會在信息學習環境中學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主動構筑自己的學習經驗。如"元、角、分的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中一年級學生比較難掌握的學習內容。我校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課程整合課題組的老師,在實踐活動一課中,運用模擬教學課件,創設一個"虛擬現實"-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分為學習用品區、生活用品區、兒童玩具區、食品區等。這些都讓學生興奮不已,極大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參與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網絡中做"顧客"。根據電腦顯示,學生可以自己充當售貨員,點擊食品到秤上去稱,然后根據單價算出金額。也可以是"顧客",自由地去花錢購物,將手中的錢計劃著去用,學習熱情空前高潮。其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得以充分展示,每個學生自然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通過信息技術緊密地整合在一起,縮短了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化靜為動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其輔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掛圖或實物等,即以靜態形象為主,難以再現事物的客觀屬性。而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采用化靜為動策略,既能活現教材內容,又能再現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即把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淋漓盡致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上學期《快樂的動物(倍的意義)》這一課時,鞏固部分我設計了“空竹隊、竹竿舞隊”人數,目的是想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高潮。課件首先呈現淘氣的設計作品,讓大家來判斷是否正確。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不僅加深對“倍”的認識,而且解題策略多樣化思想得到有機滲透。其次,教師讓學生根據“空竹隊是竹竿舞隊人數的2倍”這一要求,自主設計兩隊的人數,我將學生實際方案做成具有動感的PPT,使學生好像正站在一個制高點上觀察這一過程,在觀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認識,并逐步得出結論,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的來說,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務必將成為新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會積極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最佳途徑。讓我們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