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敏健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幼兒生態啟蒙教育是公民生態素養培養的基礎,因此開展生態啟蒙教育是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既現實又長遠的需要,也是幼兒啟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探索是兒童的本能,好問、好探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教師應以科學探究、發展眼光來創設自然區,以科學活動的理念來經營自然區。激發幼兒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主動參與種植、喂養、記錄等,感知大自然中的生態關系,及大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實現綜合性能力提升的生態啟蒙教育。
一、探究式自然區材料投放的有效途徑
幼兒園內的自然區是一個微縮的、充滿生氣的大自然。但在許多實踐中,自然區更多作為美化和擺設的作用、自然區活動脫離真實生活環境,幼兒主體性沒有被真正發揮,讓幼兒覺得那是一個既定任務。投放幼兒感興趣的材料才能激發主動探索的愿望,引發探索行為,在探索中促進幼兒生態啟蒙。
1.注重體驗,萌發生態情感
生態啟蒙教育不能脫離真實的生活情境,要讓幼兒在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體驗自然,盡可能地到自然中去。自然區中投放豐富、多樣的自然物,幼兒可以觀察、操作、小組合作,與自然物互動,激發對自然物的關注和興趣,在與自然區產生長久的互動中自主探究,讓幼兒真正成為自然區的主人。
例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題活動背景下以及在與幼兒談話中,梳理總結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及現象、探究需求等,提供香菜種子,幼兒自主分組、合作照顧認領,在種植、澆灌、采摘中感受勞動的艱辛,體驗收獲的喜悅,萌發熱愛勞動、愛惜花草的生態情感。
2.關注對話,培養生態意識
對話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在對話中教師以幼兒的角度和視野思考問題,幼兒則在教師的引導和啟迪中獲得新知識,共同提高。
以對話的形式開展生態啟蒙教育,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引導幼兒愛護環境,培養幼兒生態意識。例如,自然區內有一塊特別的區域“廢品收集區”,里面有塑料瓶、樹枝、樹葉、石塊等,“塑料瓶扔掉有點可惜,可以怎么利用它們呢?”“可以放東西”、“瓶蓋可以作為棋子”等,在對話中知道用廢品可以制作成不同的物品,變廢為寶。
3.著重探究,助推生態行動
大班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能根據自己的想法自主的、多角度地探究,嘗試解決問題。比如,“春天開花,冬天枯萎,怎么樣能夠使它一直保持下去?”從一個問題引發了幼兒的熱烈討論,結合生活經驗、資料,了解制作干花的方法后實驗、分享成功或失敗的經驗。
通過直接的、親身的探究才會感覺有趣、愉悅,內化為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觀念,自然就變為生態行動。
二、探究式自然區材料投放的基本原則
1.體驗性原則
大班幼兒在自然區內親身經歷、實地領會、實踐獲得,外在體驗的基礎上能夠激發幼兒內在的體驗,轉化為內心的情感,了解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文明觀念,喚醒幼兒內在的生態情感,逐漸形成生態文明意識。
2.對話性原則
教育本身具有對話性,在民主、自由、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用心靠近幼兒,聆聽、詢問、思考、接收幼兒反饋的信息,捕捉新的教育契機,選擇適宜的自然區材料,生成新的活動內容和主題。
3.探究性原則
提供豐富的、變化顯著的動植物,吸引幼兒觀察的注意力,提高幼兒探究的興趣。提供對比性、探究性的材料,使幼兒產生疑問,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幼兒實驗探究的能力。投放記錄表,引導幼兒在探索中學習,從中獲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
三、生態啟蒙教育的支持性策略
自然區是幼兒園中最具自然氣息的區域,在綠色環境中更能讓幼兒初步了解生態關系,激發生態情感,培養生態意識,培育生態智慧行動能力的教育。
1.萌發生態情感的支持性策略
(1)觸境生情,領略大自然的神奇
生態啟蒙教育不能脫離真實的生活情境,要讓幼兒在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體驗自然,盡可能地帶幼兒到自然中去。結合主題活動、生態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刺激幼兒的觸覺、嗅覺、視覺等,在動手操作的體驗性情境中與自然物進行互動,從內心熱愛、感恩、敬畏大自然。
(2)藝術創想,發現大自然的美
幼兒的美術內容要從生活中來,到幼兒的生活中去。在與自然物互動中,產生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能夠喚起幼兒表達表現的愿望。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需求、已有經驗,創設表達表現的環境以及藝術創想的材料,引發幼兒將內在的生態情感外化為美術創造。
(3)主題活動,感知大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大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以各種形式、時間表達自己的興趣愛好,教師在聆聽的過程中捕捉、解讀、判斷價值,及時調整活動計劃,把握活動方向,生成新的主題活動,在嘗試、合作、探索中感知大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激發幼兒內在對大自然的崇敬。
2.培養生態意識的支持性策略
(1)廢品回收,樹立環保意識
在保護自然、拯救自然的呼聲下,大班幼兒已經初步萌發了環保意識,知道保護水資源、垃圾分類等。對于幼兒,自然物是大自然的饋贈,喜歡收集、再利用,教師應把握教育契機,與幼兒共同討論、回收、支持他們的想法,在實踐中幫助幼兒樹立環保意識。
(2)廢品利用,激發環保行動
廢舊用品有著它們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大自然中的萬物則是最好的創作材料。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和經驗、藝術感、創造性更強,會將“廢品收集區”中的樹葉、石塊作為美術活動、棋活動等的材料,開啟創想大門,同時感受大自然的萬千變化,喚醒親近自然的情感,激發環保行動。
3.助推生態行動的支持性策略
(1)科學的力量,激發探究興趣
好奇心是幼兒探究的動機基礎和內在動力,驅使個體主動接近當前刺激物,使幼兒保持探究的熱情和積極性。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投放新奇的材料,借助有趣的科學現象和變化激發幼兒自主探索奧秘,進而推進生態啟蒙。
(2)科學的探究,激發探究熱情
好奇、好問是幼兒探究的動力和前提,而動手操作才是幼兒探究的真正開始。面對新奇的事物、有趣的現象,教師鼓勵幼兒猜想和推測問題的答案、結果,隨后選擇適宜的觀察、實驗、測量等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不管是猜測還是驗證都需要幼兒做好記錄,記錄紙上的異同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進而推進生態啟蒙。
總之,創設探究式自然區能夠激發幼兒自主參與自然區的管理中,真正成為自然區的主人,在一系列活動中與自然物直接互動,對大自然產生積極向往的態度以及親切感和歸屬感,促進大班幼兒生態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