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3-2-1Summary”是課堂總結的一種創新形式,是學生在英語課堂臨近結束時從“I remember...”到“I und-erstand...”再到“I think...”進行三個維度的自主總結。“3-2-1Summary”總結從記憶到理解再到分析,學生自主梳理、理解、分析、歸納、建構,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本文從基本內涵、理論基礎、實施策略以及教學反思這四個方面對“3-2-1Summary”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3-2-1Summary;內涵;理論基礎;實施策略;教學反思
作者簡介:蔣敏(1982.01-),女,江蘇揚州人,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怡康街分校,一級教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
聽了很多節英語課后,筆者發現老師們都習慣于在下課前匆匆地總結一下本節課所講的內容或是由于沒有時間直接忽視了總結這一環節。筆者認為,一節課結束前非常有必要對一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而且應該由學生進行自主總結,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及時總結有助于學生再次消化和再構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筆者堅持每節課結束時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歸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創設出“3-2-1Summary”英語課堂總結形式。
一、“3-2-1Summary”的基本內涵
“3-2-1Summary”是筆者創設的一種英語課堂總結形式,是指教師將每一節英語課的最后5分鐘給學生,讓學生從三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自主總結,分別是“I remember…”(學生談一談這節課所識記的內容,建議談三點),“I understand…”(學生談一談這節課所理解的內容,建議談兩點),“I think…”(學生談一談學習這節課后自己的見解,建議談一點)。“3-2-1Summary”旨在為學生進行課堂總結搭建一個有梯度的框架,從記憶到理解再到分析,體現了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思維漸進過程。學生借助這個框架,對所學內容及時進行自主梳理、分析、歸納,加深記憶和理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
二、“3-2-1Summary”的理論基礎
“3-2-1Summary”是基于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遵循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提出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及時復習,鼓勵學生自主歸納,通過生生交流進行同伴學習,從而提升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一)基于“認知特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 7-10 歲的兒童可以連續集中注意力 20 分鐘左右, 10-12 歲的兒童可以集中注意力25 分鐘左右,12 歲以上的兒童可以集中注意力 30 分鐘左右。所以一節課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學生大腦最疲勞、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學習效果最差的時候。這時候,如果還是由老師對一節課進行總結,學生常常會審美疲勞,無心去聽,甚至有一定的厭煩情緒。相反,教師如果能夠把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學生的注意力會被迫集中,從而提高課堂最后幾分鐘的學習效率。
(二)基于“遺忘規律”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它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則。適時、及時的復習、回顧、梳理能增強學生的記憶,防止遺忘。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遵循這一規律來組織課堂教學,在一節課結束前,及時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歸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學的內容,體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三)基于“自主歸納”
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會教,而是學生會學,也就是學生會思考、會歸納、會總結。因此,總結不應由教師來進行,而是應該讓學生來完成,這對學生而言也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表明了學習與思考之間的辯證關系。歸納和總結少不了思考,通過不斷地歸納和總結,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四)基于“同伴學習”
同伴學習是對課堂教學的創新,同伴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 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橋梁,對學生增強人際交往、提高綜合思維水平、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激發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著獨特的作用。在同伴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學生們在通過“3-2-1Summary”分享所學、所感、所疑時,也是一種同伴間相互學習的過程。
三、“3-2-1Summary”的探索實踐
學生們最初嘗試運用“3-2-1Summary”進行一節課的總結時,比較茫然,不知道應該怎樣總結。筆者對此進行了反思,調整了教學策略,適時提供結構支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逐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并積極運用激勵性評價,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搭建結構支架,發展思維能力
筆者發現,學生在總結時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比較隨意,缺乏邏輯性。因此筆者為學生提供了總結的結構支架,該支架呈倒三角形,從“I remember…”(我記得)到“ I understand…”(我理解) 再到“I think…”(我認為),從記憶到理解再到分析,由易到難。學生以這一支架為抓手,進行自主總結,層次清晰,思維發展從低階到高階,逐步提升。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story time為例,學生們借助老師所提供的支架進行了自主總結。以一名學生的總結為例:I remember hard and soft, tall and short, big and small.(我記住了硬和軟、高和矮、大和小。) I understand that there is a house in the forest and there are three beds in the house.(我理解了在森林里有一所房子,在房子里有三張床。) I think Goldilocks is afraid of the bears. But I think the bears are friendly.(我認為金發女孩害怕那三只熊。但是我覺得那三只熊是友好的。)
該學生在老師所提供支架的啟發下,回顧、梳理、總結了一節課的收獲。在識記部分,該學生總結了所記得的單詞并且進行了深入加工,以反義詞的形式進行聯系,加深記憶。該學生分享的總結對于其他學生而言也是一種收獲,生生之間相互學習就自然產生了。在理解部分,該學生通過感知和理解課文,自主總結出There is和There are的用法,雖然本節課并未涉及語法,但學生通過在文中多次遇見該句型,抽象概括出There be 句型。在分析部分,該學生闡述道“Goldilocks is afraid of the bears.But I think they are friendly.”。(金發女孩害怕那三只熊。但是我認為他們很友好。)學生在該部分提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是對文本的深度挖掘。筆者抓住課堂上自然生成的素材,追問該學生“Why do you think the bears are? friendly? ”,并詢問班級其他學生是否同意,并闡述觀點。筆者發現,通過借助支架,學生更加敢于表達和善于表達,分析能力、發散能力和批判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二)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習能力
在學生進行一節課的總結分享時,學生的水平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嘗試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3-2-1 Summary”。筆者打破了以座位進行分組的常規做法,在考量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后,把水平不同的學生分在一組。英語課前,每組成員按小組就座。每組由四名學生構成,分別為小組組長(Group leader)、記錄者(Recorder)、總結概括者(Summarizer)、匯報者(Reporter)。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1 “Cinderella”的story time為例,這節課講述的是灰姑娘的故事,并且在原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刪減和改編。絕大多數學生對灰姑娘的故事是比較熟悉的,因此在課堂結尾部分,筆者讓各小組進行合作,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經過小組分配角色—獨立完成—小組討論—代表發言這一流程,小組呈現出來的總結不僅包括對本節課的歸納總結,還對文本進行了深度挖掘和拓展延伸。以一個小組的總結為例:We remember the story of Cinderella.We like the fairy,because she helps Cinderella.(我記住了灰姑娘的故事。我們都很喜歡小仙女,因為她幫助了灰姑娘。) We understand that Cinderella is a kind and hard-working girl.(我們理解了灰姑娘是一個善良、勤勞的女孩。)We think that Cinderella is very lucky.(我們認為灰姑娘非常幸運)。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不僅闡述了對文本的總結,同時還對文本進行了挖掘和延伸。在識記部分,這個小組提到喜歡小仙女,因為她幫助了灰姑娘。學生的表達有理有據,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在理解部分,這個小組認為灰姑娘是善良和勤勞的。灰姑娘的善良和勤勞在文本中并沒有直接提到,需要學生根據角色的語言、表情、動作以及原有的知識背景進行歸納和總結,學生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分析部分,這個小組認為灰姑娘是幸運的。筆者抓住這一教育資源,詢問該小組學生作出這一判斷的理由。學生表示,灰姑娘因為一次舞會就被王子所喜歡,所以她是幸運的。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王子為什么會喜歡灰姑娘呢?有的學生回答:因為灰姑娘漂亮。也有的學生回答:因為灰姑娘善良。經過小組的總結分享、學生的合作討論,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挖掘和拓展,學習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三)運用積極評價,提升自我效能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而兒童在這一方面的需要更為強烈。鑒于“3-2-1Summary”是表現性評價,其具有內容復雜性、反應開放性、評分主觀性等特點,筆者制訂了評價標準,使學生在評價時有據可依。
學生有了評價依據和具體的目標,每次都很努力很積極,為了得到更多的星,他們在聽課的過程中越來越專注,并且主動記筆記,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此外,由于課上時間有限,不可能讓每一個小組進行分享,因此筆者在教室后面的墻面上開辟了一塊區域,專門用來展示學生們的“3-2-1Summary”小組成果,小組長們輪流利用課后時間根據評價標準給每一小組打分并進行記錄。學生們一有時間就會聚集在那里,既是相互評價,也是相互學習。通過“3-2-1Summary”,學生的一次次總結得到同伴的欣賞,一次次疑惑得到及時的解答,一次次質疑得到老師的贊許,他們不斷收獲自信,求知欲被激發,學習動力被驅動,不斷體會到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滿足,自我效能感逐步提升。
四、“3-2-1Summary”的教學反思
經過一年多“3-2-1Summary”的實踐,筆者欣喜地發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同伴交往能力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筆者就如何優化“3-2-1Summary”總結模式,助力學生發展進行了如下思考。
(一)搭建圖表支架,培養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不均衡,他們通常難以用英語將內心的想法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所以筆者在實踐的過程中適時提供圖表支架,使抽象的思維可視化。在以往的實踐中,筆者只提供了一種語言支架,而沒有針對不同的文本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圖示或表格。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會結合不同的體裁,提供圖示支架、地圖支架、表格支架等,培養學生的梳理、歸納和建構能力。
(二)優化小組合作,促進全面發展
小組合作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的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活動。以往小組合作開展“3-2-1Summary”總結時,筆者采用的是異質分組,其好處是不同能力和個性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取長補短,但同時也會導致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在小組里發言次數少,不夠積極,而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表現機會多,控制欲強。因此在以后的小組合作中,可以間隔開展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學生在每一節課的結尾進行“3-2-1Summary”總結,這倒逼教師每一節課都要精心準備,目標明確,過程流暢,教法得當,活動適當,提高授課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做到精益求精。這樣,學生在總結時才有可能言之有物。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一線教師自主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教師駕馭課堂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2-1 Summary”總結模式只是在英語課堂進行了初步探索,筆者會在實踐中完善,在完善中實踐,從而使英語課堂教學結束時能夠達到“曲終收撥當心畫、余音繞梁久不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冷小燕.立足學生成長,探尋課堂結尾藝術[J].試題與研究,2019(32):189.
[3]鄭河全.畫龍需點睛 余音可繞梁——課堂結尾藝術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