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高鑫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積極態(tài)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fā)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zhì)。忽視幼兒學習品質(zhì)培養(yǎng), 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幼兒的情緒發(fā)展及個性品質(zhì)的形成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學前期, 幼兒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還是頗為常見的, 如果家長和幼兒教師不能適當處理, 將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 甚至對幼兒今后的學習成長及成就、品質(zhì)帶來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 對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必須高度重視起來, 其中對幼兒行為習慣影響最大的, 當屬與幼兒朝夕相處的家長。
一、幼兒行為習慣存在的問題
幼兒時期的孩子年齡尚小,還不懂什么樣的行為習慣才能叫做“良好”,因此這一階段的孩子也不難看出,都有一些相似的毛病,例如,不懂得和別人分享、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本文也將根據(jù)實際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總結(jié),列出目前在幼兒中最常見的幾個不良習慣。
(一)注意力不集中
集中注意力是辦好一切事情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幼兒時期的許多孩子正好缺乏這一點,而且這種行為習慣如果不在這一時期進行糾正,那么將會延續(xù)到成年,如果他們在成年時還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并加以改正,毫無疑問“注意力不集中”將會伴隨他們一生。而且因為我們現(xiàn)階段所處的社會更加復雜,孩子在生活中面臨的誘惑也會更多,這為父母對培養(yǎng)他們行為習慣帶來了更多的挑戰(zhàn)。據(jù)統(tǒng)計學齡前的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存在差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也會相應增長。
幼兒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現(xiàn)為:當和同伴們一起玩游戲時,無法專注于游戲,而是到處看;在老師為他們講故事時,不能專心聽老師講故事,做任何事都很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干擾,無法像有的孩子一樣靜下來聽老師講故事,有的老師在講完故事后會請孩子們重述,但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沒有辦法重述故事,或者重述的故事情節(jié)顛倒錯亂。研究表明注意力不集中會導致他們?nèi)粘I钪械男袨橐草^差。
(二)缺乏共享精神和共情能力
我們?nèi)粘5纳詈蛯W習中,都需要共享、合作能力,但幼兒還沒有接觸過社會,自出生以來就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多,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他們的共情能力就越低。這個時候的他們還是一切都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因為年齡小他們很難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和需求。對于諸如食物、玩具等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缺乏分享精神,往往都是占為己有。這沒有錯,但是會影響到他們?nèi)蘸蟮纳睢W習和工作。我們?nèi)粘I钪行枰泄蚕砭瘛⒂泄睬槟芰Φ娜耍@樣才能及時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而且孩子從小因為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比如,長輩過于溺愛,孩子的什么要求都答應,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比較自大,在學習和生活中都以自我為中心,表現(xiàn)較為“霸道”。對于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在別的孩子手中也會直接搶或者要求長輩為自己購買,而且也不愿意和同伴進行分享。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畢竟人類是群居動物,需要通過合作共享來完成大部分事情。
(三)家長過于包辦代替
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家庭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每個家庭對子女的生活及教育變得愈加重視,而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家庭對幼兒的溺愛越加嚴重,一個家庭里通常是4對1甚至多則到達6對1的帶娃模式。家長有時會認為孩子年齡小、能力弱,也想自己省時省事,因此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動手,一切代勞;這樣既影響了孩子的能力發(fā)展,也滋長其過分的依賴心理,使他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家長過于的包辦代替會使幼兒產(chǎn)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從而導致幼兒學習自覺性降低,學習生活技能及形成良好習慣的能力變差,繼而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成長困境。在培養(yǎng)幼兒學習技能、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家長往往因不必要的擔心和憂慮不愿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不愿放手鼓勵幼兒自主學習,反而代替幼兒完成了許多本應該由其自主學習并嘗試的活動。幼兒對生活技能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良好的行為習慣也無法養(yǎng)成,導致其整體成長進度變緩。
二、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
良好的行為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幼兒時期也是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良好時機,這個階段也是他們不好的行為習慣暴露最多的時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在他們上學之前陪伴他們最多的人,父母要抓住這一時機,好好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上文已經(jīng)總結(jié)了幼兒的部分不良行為習慣,本文將結(jié)合實際,給予適當?shù)母倪M策略:
(一)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二)激發(fā)孩子的共享精神和共情能力
(三)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機會
在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的時候,做家長的要有耐心,因為孩子的反應能力是和成人不同的。不能自己一發(fā)問,孩子就能回答,一定要給孩子反應和思考的時間。而耐心的等待,更會表示出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有時候,我們還需要適當?shù)刂貜臀覀兲峁┑倪x項,因為孩子開始學習思考的時候可能在過程中忘記自己在干什么了:孩子的注意力持續(xù)還是短暫的。另外,明確地說明和處理一件事的同時,仍然包含選擇是完全能做到的。比如某件必須要做而孩子并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在它的處理過程中設(shè)置一些方式方法上的選擇機會,孩子往往會較愉快地進行選擇從而完成了這項工作。
總之,從小給孩子機會選擇做什么事情并承擔由此而來的后果,有助于他們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負責的品質(zhì)。
三、結(jié)束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擔負起這個艱巨的責任,通過日常小事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身作則,讓他們養(yǎng)成樂于分享、謙虛、高度專注的品質(zhì)。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過于溺愛孩子,和他們以朋友的身份相處,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熱愛分享。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讓他們受益終身,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會變得更加順利,因此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點滴小事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