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芬
摘要:中華民族引以驕傲的是我們不僅擁有悠久燦爛的文化,而且還是世界上唯一從未斷裂過的文化。從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迄今,雖說歷史已經走過了五千年的風雨滄桑,但強韌的中華民族所呈現給世人的卻始終是一副充滿活力與自信的進取姿態和青春風采,從小培養學省對祖國漢字的熱愛,寫好中國漢字,做好中國娃是每一位老師的責任。
關鍵詞:民族自豪感、鑒賞美的能力、傳承祖國文化
在小學的課程體系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雖幾經換名,但它與語文、數學、音樂等課程一樣不可或缺。伴隨著一代代少年兒童成長著,從教會兒童明辨是非開始,從養成各種好的學習習慣出發,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閱歷的增加,課程內容也不斷豐富拓展深化。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指明了方向,它樹立了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它對教學這門課的老師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那怎樣才能把這門課上得生動,孩子們樂于學,并學有所得,則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今年,我有幸上了一次五年級上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第四單元的《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一課,現就本堂課做如下總結和反思:
一、單元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單元主題是:驕人祖先,燦爛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先輩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它不僅是歷史的結晶,而且有著活的生命。它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深刻地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第一部分“豐富多樣的文字”旨在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不僅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許多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第二部分“古老而優美的文字”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不同漢字形體具有不同的魅力。第三部分“意蘊雋永的漢字”旨在引導學生知道漢字凝聚著祖先的智慧,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點。第四部分“影響深遠的漢字”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漢字對世界文化有深遠的影響。教材內容從認知到導行層層遞進,符合學生道德養成發展特點
二、學生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在四年多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很多漢字,對漢字也已經非常熟悉,但還不能從中發現漢字的形體美、藝術美以及漢字獨特的審美價值,也難以體會漢字中蘊含著民族的文化內涵和藝術之美。因此在教學之前,要求學生搜集會意字的文化內涵和不同時代的書法作品以及書法家的故事。因此,要通過有效的教學,幫助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古老而優美的漢字。
三、教學設計目標及重難點
1.通過對漢字、書法的了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激發愛國熱情
2.通過辨識甲骨文字或閱讀有關文字的故事,不斷尋找、發現漢字的歷史和特點,3.初步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對我國漢字文化產生喜愛之情。
4.通過書法賞析,樹立寫好中國字的信心
5.通過對漢字文化圈的了解,熱愛祖國文字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漢字、書法的了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激發愛國熱情
四、教學過程
為更好好的達成課堂目標,我做了如下思考和設計。
1.把課堂做適當延伸,提升課堂的內涵
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內容還是很淺顯的,很多內容都源于生活,孩子們自己也可以理解。如果只是要求孩子們弄懂課文內容,老師讀一下,亦或者是孩子們自學一下,就可達到要求了。但是這樣的課堂索然無味,提不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別的課程比起來,方法一樣,形式一樣,導致結果必然是達不到預期要求。因此在課前,我提前布置孩子收集四大文明古國文字的相關資料以及常見會意字的含義。在搜集中,孩子們發現古埃及語從公元前26世紀開始,通行了約500多年。但羅馬人征服埃及后,古埃及語隨之消亡。印度古代文字印章文字出現于公元前20世紀,又隨著古印度文明的消亡而消失。楔形文字公元前3400年左右被蘇美爾人創造出來但現在也無人知曉。唯有漢字,傳承幾千年,使用至今。
2.課堂環節與傳統文化相融合,促進課堂內涵式發展
在設計課堂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文字起源,感知智慧。在這個環節里,有如下流程:
(1)通過視頻,了解古人觀察自然,通過象形的方式造出文字,比如日、山、水、鳥等。同時結合孩子們的生肖,找到甲骨文中對應的生肖,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生肖談一談古人造字賦予的意義,通過此活動拉近孩子們和漢字的距離。古老的符號,記載著中國的歷史,傳承著華夏的文明。播放家的視頻,了解古人對“家”字賦予的含義:能避風雨、溫暖、溫馨是中國人對家從古至今的追求。小組討論:信( )忠 、孝 三個字的古今含義。
(2)書法欣賞,感受魅力。漢字是祖先智慧的結晶,在漫長的演變發展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傳承等重要社會作用,同時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產生了篆、隸、草、楷、行等不同的書體。1.播放漢字演變視頻,直觀感受漢字獨特的藝術美。2.出示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進行賞析3.重點賞析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通過對創作背景的解說,理解為何全篇涂涂改改完全就是一個草稿的祭侄文稿,卻被奉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原因。即:將情感表達與書法用筆完美統一,書法也是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三、漢字傳播,文化輸出。作為國粹,漢字、書法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在這個版塊了,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1.通過日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理解,認識到日本不僅學漢字,更是在學我們的文化,學我們祖先的智慧。2.不僅日本在學中文。據統計,目前除中國外,全世界共有67個國家和地區將漢語納入國民教學體系。學中文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四、文化傳承,彰顯自信。漢語文化之所以在世界這樣廣泛的傳播,得益于無數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4.從這些文化工作者身上,學生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有學生現場朗誦讀中國,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
五、課后反思與不足
1.教學過程既關注教材,又適當補充課外資源,選取成典型的古漢字,引導學生了解由圖形到文字的演變過程以及漢字形象生動的特點,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通過體驗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歷史,通過猜、討論、談感受等活動,讓學生體會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立足讓學生在玩中學會,在動手中提高技能,學生學得輕輕松愉快。我將繼續努力,讓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更高效,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