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革命性影響。人工智能作為教育的內容,將添加進已有的教育內容體系;人工智能作為教育的手段,將成為傳統教育路徑的加速器;人工智能作為教育的思維方式,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促進教育內容的迭代和課程的不斷創造;人工智能作為教育的目標,促進人與智能技術的協同進化,最終造福人們的實際生活。基于此,智能時代下的技術課堂將在教什么、怎么教、誰來教、怎么評等方面進行深刻的探究。
關鍵詞: 人工智能;技術課堂;個性化創造
一、人工智能對技術課堂帶來的革命性挑戰
智能時代的到來,給面向已知的教育模式帶來了挑戰,從技術課堂學習技術操作的普遍運用到智能型學習創造的不斷發展,加速了技術課堂變革的腳步。促進了學習內容、學習資源、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教師角色等的不斷改變與創新,促進了技術課堂的不斷變革,
未來的人工智能教學不僅改變技術課堂的教與學,更加突出學生的個性與創新,教與學活動也將由知識的傳播與消費轉向知識的創造與共享。希望我們的學生可以在更加開放、多樣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學習旅程中健康成長。
二、案例呈現
《智能設計體驗館》——神奇的光環板,打破原有技術課堂的枯燥性。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探索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孩子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小巧、迷人的光環板內含運動傳感器、觸摸傳感器、開關按鈕和麥克風,與圖形化編程軟件的搭建,作為低年級學生初次嘗試智能設計體驗非常地合適。
(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學習內容的改變
光環板課程的學習屬于創新型、探究式實驗教學,結合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并分析學科大概念,將單元目標確定為在信息社會中,伴隨著大數據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發展,人工智能應用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通過親歷感受智能設計,體驗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帶給人們的便捷性。
本節課涵蓋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讓學生使用軟硬件進行搭建,親自感受學以致用,通過調試不同的控制程序(計算思維的培養),感受不同的控制效果(信息意識的培養),從而創造并設計出更好服務于生活的小裝置(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以及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達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思維能力為主攻方向。從而引發出信息課堂并不只是教的技術,而是可以將想法用技術變成現實的一般過程。
(二)教育模式多樣化造就智能創新的多元化
1.重視情境的創造,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本節課以神奇的魔法棒開啟每位同學智慧的大門作為情境導入,引出“法力”的來源——光環板。五光十色,璀璨耀眼的光環板立刻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學習內驅力瞬間點燃。
2.優質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
通過學習資源(視頻、圖片、文字等)的步步引領,使學生清晰本節課的目標、任務和評價過程。采用任務驅動法,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提供給學生技術多樣、資源豐富的數字化環境,經過合作探究、思維碰撞讓學生用自己學到的方法解決遇到實際問題。
3.小組合作,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激發無限想象力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學習與實踐的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合作學習,將極大提升學習的品質和創造的效果。小組同學經過不斷的嘗試—修改的過程,創作出了聲控燈、鍵盤燈、蹦迪燈、搖滾燈、交通警示燈、炫彩燈……更有同學通過感受燈光的變換效果,將不同的燈光色彩代表不同的心情作為表達方式,創設出了快樂的一天,紅色代表初生的太陽,橘黃色代表快樂的學習……形成了多樣的個性化作品設計。
4.教學評一致性有利于課堂的管理與教學效果的有效實施
依據所學內容,通過作品評價方案將學生學習的評價進行了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價相結合。評價表的設計貫穿教學評一致性原則,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行為習慣的養成。展示作品的過程中貫穿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注重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整體認知和構建。
(三)教師面臨角色重構,成為學生“靈魂的工程師”
智能時代學生的學習將不再依靠傳統教師,教師的工作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靈魂的工程師”,成為學習的陪伴者,成為動力的激發者,成為情感的呵護者。學習資源的創造將被卓越教師所包攬,教師的主要工作將是創造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陪伴者。就像美國互聯網思想家戴維·溫伯格說的,在知識網格化后,教室里最聰明的絕對不是站在講臺前講課的教師,而是所有人加起來的智慧。
綜上所訴,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未來的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將對于學生的高階認知能力,包括綜合素養、創新思維、實踐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引入智能設計課堂教學,帶領學生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積極轉變課堂的教學生態,實現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使其成為未來人工智能的設計者、使用者、受益者,創造出的智能產品也將更好的應用并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張治.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未來教與學圖景 [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