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花



【摘 ?要】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含有大量的復習課,而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率,必須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對比延伸、歸納整理,從而讓“教”更有層次、“學”更有深度。
【關鍵詞】深度教學;深入思考;對比延伸;歸納整理
小學數學的教學到六年級,就表示即將進入尾聲。以蘇教版的教學內容為例,六下的第七單元為《總復習》,包含二十幾課時的內容。在比較短的時間,進行如此多內容的復習,對每個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就題論題,要帶領學生做好延伸拓展、歸納整理。
一、設置不同層級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以我們的教學經驗來看,許多學生在面對一個數學問題時,由于思考得不透徹,導致題目做得不完整,經常少步驟、錯單位。有時他們做出答案往往是憑感覺,沒有思考出來問題的關鍵點,思考也沒有邏輯順序。這時教師在給學生獨立思考時間之后,還要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將思維走得更深入。以下面幾題為例,簡單談一談如何讓學生做到深入思考。
案例1:李大爺在一塊長方形地里分別種了蘿卜和青菜(如圖)。蘿卜地的周長和青菜地的周長相比:( ? ? )
A.蘿卜地的周長比青菜地長2.3米
B.蘿卜地的周長比青菜地長4.6米
C.蘿卜地的周長和青菜地一樣長
這是一個關于周長的問題,所以學生第一步要知道蘿卜地和青菜地的周長分別是什么。第二步要讓學生完整說出自己的想法,思路必須要清楚。最后一步,就是提出其他建議和補充。那么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①請用不同顏色的筆描出蘿卜地和青菜地的周長;②做出判斷并寫出自己的思路;③你還有其他的想法或者補充嗎?
問題①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周長在哪里。問題②是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有的學生會用字母表示數,用a表示曲線的那條邊,那么蘿卜地的周長就是8+6+2.3+a=16.3+a,青菜地的周長就是8-2.3+6+a=11.7+a。還有的學生會想到先把相同部分去掉,那么蘿卜地的周長就剩下(長+2.3),青菜地的周長剩下(長-2.3),這樣也能看出它們的差是4.6。問題③是想讓學生自己補充發現,比如有的學生會想到什么時候兩塊地的周長相同,還有的學生會想到題目中其他條件都是多余的,只需要2.3這個條件就能解決問題。
案例2:王宇步行從家去圖書館,根據折線統計圖,回答問題:
(1)王宇家距圖書館( ? ? )米。
(2)王宇去時在400米處遇見同學停留了( ? )分鐘。
(3)王宇在圖書館借書用了( ? )分鐘。
(4)王宇回去時的速度是每分鐘行( ? ? )米。
這個題目中的四個填空都是比較基礎的問題,只要能把統計圖看懂,搞清楚路程和時間的關系,要完全答正確并不難。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前三個空正確率挺高,但是第四個空錯誤率就比較高了。在做問題設計的時候,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易錯點和難點來考慮。
問題設計:①認真觀察統計圖,思考圖中縱軸、橫軸、線段代表的含義,并和同桌交流;②認真填空,并說明理由;③從圖中你還能發現什么?在這里問題③的設計,就是希望學生還能探究得更深入一些,比如“7:00—7:10和7:20—7:30的折線都在上升,表示的含義有什么不同之處?”可以看出7:00—7:10這一段,10分鐘走了400米;7:20—7:30這一段,10分鐘走了1000-400=600米,可見走路速度是提高了的。
二、從已有學習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延伸
到了小學高年級,知識點越來越多,問題的綜合程度也越來越高,課堂的教學任務也越來越重,學生的學習程度又參差不齊,所以很多教師覺得鞏固基礎花費時間應該更多,而延伸探究這類需要時間的活動只能被忽略。但是時間長了,會發現學生只會做見過的題目,沒有見過的題目不知道怎樣去思考;而且學生更多地重視方法和結果,對程序性的操作原理知之甚少。下面從幾個案例入手,談談怎樣在舊知和新知之間建立聯系,找到知識的延伸點。
案例3:在探究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將梯形沿兩腰中點的連線剪開,將上面部分旋轉后與下面部分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 ? );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 ? );
如果梯形的上底是a,下底是b,高是h,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那么梯形的面積:
S=( ? ? ? )×( ? ? ? ) =( ? ? ? ?)
從而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這是一個關于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的問題。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在五年級學過,借助的是將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為有之前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例子,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這個方法。所以大部分教師也就沒有介紹其他的方法來推導梯形的面積。但是實際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很多,比如用分割法,將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或者將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都可以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在研究這個問題時,對比延伸是非常重要的,都是要運用轉化的策略,但是方法不是唯一的。延伸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并不總是套路,是有靈氣在其中的。
案例4:當我看到“球體”的學習課題時,首先我想:什么樣的形體是球體?就是我們玩的籃球、足球等,球體和圓柱、圓錐、長方體、正方體一樣,它們都應該屬于立體圖形。其次我想:用什么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呢?我估計可以用測量、計算、推導、比較等方法學習這些內容。最后我想:學習它的確有用,例如國際乒乓比賽用球的大小規定就與我們的學習有關。
這個題目的出法也比較新穎。有的教師覺得學生沒必要知道知識的邏輯順序,但是筆者覺得同一類問題,我們把握了大致的學習方向之后,學習起來會更省力。比如六下的《圓柱與圓錐》,它們的研究模式和長方體、正方體的研究模式相同,也是先認識特征,再研究表面積,再研究體積,中間穿插各種不同問題的應用。
在本題中,對學生還沒有見過的“球體”的研究,當然是希望學生立足于現有的知識基礎上,用已有的處理問題的經驗來研究新的圖形,也就是說,我們同樣要去研究球體有什么特征,其次要知道球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另外肯定要知道它的體積怎樣計算。如果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已經建立了這樣的學習模型,這樣的問題是很簡單的。
三、建立知識網絡,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整理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發現想拿到好成績越來越難,這是因為問題的綜合程度越來越高,考查的知識點越來越多,一旦知識點有漏洞,在考查的時候就會出現錯誤。所以需要對所學過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建立完整的知識網絡。歸納整理也分很多類,比如對法則的歸納、對策略應用的歸納、對同一種模型的歸納、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等,下面來舉幾個例子進行說明。
案例5:20-18=2,0.17+3.23=3.4,( ? )。這三道題目計算方法之間的聯系是( ? ?)。
這個題目一出,看懵了很多老師和學生。計算很常見,分門別類地整理整數、小數、分數的計算法則也都帶著學生做過,但是這樣尋找三種不同運算的聯系是第一次見到。對整數運算來說,教學時更側重于“相同數位相加減”;小數運算的教學更側重于“小數點對齊”,其實也是為了保證“相同數位相加減”。而分數的運算學生接觸得比較晚,它的教學更側重于“分母相同、分子相加減”,如果遇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則需要通過通分,將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進行運算。
如果這個題目只是考查整數和小數計算方法的共同點,估計很多學生能回答出來。但是加了分數運算之后,答對的學生非常少。其實分數運算,也是經過通分,將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轉化成相同的,再進行計算。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填寫的是“相同計數單位相加減”。也就是說,平時我們做的歸納整理,不僅要關注一類知識點的梳理,還要在相似的積累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系。
案例6:下面運用了“轉化”思想方法的有( ? )。
①小數乘法的計算;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③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
A.②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策略的教學在小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從三年級開始,基本上每個學期都有一個單元來專門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策略的教學一般可分為三步:產生策略的需要、怎樣應用這個策略、什么樣的問題可以用這個策略。
“轉化”是小學高年級特別指出的一個策略。它的出現其實是為了在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培養學生用已知解決未知問題的意識。它的應用也非常廣泛,不止題目中舉的三個例子,還有比如將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計算,比如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這類策略的長期運用,可以使學生懂得碰到不會、沒見過的問題,要從自己學過的知識里去找辦法。
案例7:數學小文章:請你以“分數和百分數”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數學小文章,把對“分數和百分數”的知識的理解表達出來。(提示:需包含以下要點。1.分數和百分數的意義;2.分數和百分數的聯系與區別;3.分數和百分數的應用。)
這是個非常典型的考查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問題。概念教學在小學教學的內容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而且每到概念教學的單元,知識點還特別雜、特別多。比如《年、月、日》《因數與倍數》,都是非常龐大的單元。
以這個小文章的內容為例,“百分數”是六年級的教學內容,而分數從三年級就開始接觸了。在六年級將過去所學的分數內容進行回顧,并將百分數與分數聯系起來,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對分數和百分數的意義表述不準確,由此可知,純概念性的內容,學生不樂于記憶,但是應該允許學生用自己語言進行歸納。
總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鍛煉學生深入思考、對比延伸、歸納整理的能力,才能讓學生在考試中靈活應對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