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
【摘 ?要】據觀察,沒有收納習慣的學生往往缺乏條理性,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遇到麻煩,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發展。本文以研究小學生無收納習慣的原因為基礎,重點研討培養小學生收納能力的有效策略,從班級崗位的勞動實踐、樹立典型收納榜樣、用好勞動教材、以校促家家校合作等四方面,談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勞動收納教育,提高小學生的收納能力,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
【關鍵詞】勞動;收納
“收納”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詞匯,自媒體App中常會有“收納小妙招”“收納達人分享”等視頻,吸引瀏覽者的眼球,因為“收納”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環境更整潔,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然而,與小學生的朝夕相處中,尤其是走進中低年級教室時,往往看到這樣的景象:亂糟糟的桌面,塞得亂七八糟的書包,地面上東一塊橡皮西一把尺子,好不容易找到的鉛筆是禿頭的……當學生上勞動課,需要使用工具進行實踐時,往往不知工具在何處,白白浪費不少時間。
據觀察,沒有收納習慣的小學生往往缺乏條理性,學習和生活會遇到不少問題。由此,筆者思考:如何結合學生生活與使用的勞動教材,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勞動收納教育。
一、不會收納煩惱多
在現實生活中,不會收納的小學生比比皆是。學校里,常為找不到文具、書本、作業而苦惱;在家里,為尋找物品而痛苦。不管在哪里,他們往往因找尋而浪費時間;周圍人也會對他們批評、埋怨,甚至影響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長此以往,對其成長與心理極為不利。
筆者認為,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收納教育,可以培養其動手能力,幫助他們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提高生活、學習的效率,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不怪學生不會收納
小學生為何沒有收納習慣呢?來看一個生活中的常見例子。家長或教師看到學生的書包亂七八糟,會怎么做?大多數人的反應會說:“快去把書包整理好!”對此,學生的反應卻是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正確有效地完成這一指令。因為整理物品的能力并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后天習得的。目前,物質消費更甚于過去任何一個時代,學生手中擁有的物品也甚于過去。如果沒有人系統指導學生整理歸納的方法,很有可能只會:買—堆—扔,美其名曰“斷離舍”,但實際會造成大量的浪費。
經走訪調查發現,作為小學生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因工作壓力大,工作繁忙,加之自身基本為獨生子女,且家中不少都有二孩,家庭中的家務活由長輩或家政人員一手包辦的占比極高。對于讓孫輩勞動這一做法,接受采訪的長輩紛紛表示心疼,更希望孫輩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語、數、英學科學習或進行特長培訓。小學生實際參與家庭勞動機會少,不會收納也是很自然的結果。在學校,小學生主要參與班級衛生的勞動,如掃地、排桌椅、倒垃圾、擦黑板,所以小學生沒有養成收納習慣是有客觀原因的。
三、勞動收納教育的策略
基于以上情況,結合勞動教育經驗,提出以下策略,供參考應用。
(一)設立崗位,培養收納意識
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勞動能力,培養學生養成收納習慣,最重要的是激發其內在動力,讓學生主動去學習,積極去實踐,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培養目標。
“人人都有小崗位,個個都是小主人”,這是學校特色之一——班級崗位制度。細化崗位分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負責的勞動崗位。學生在每天負責的崗位上“做”,在“做”中“學”。班主任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做”的情況,有針對性在“做”中“教”;學生由原來的“不會”慢慢轉變為“都會”。并且每個學期學生都能換崗和輪崗,小學6年,學生至少可以體驗12個崗位。其中,與收納相關的崗位有各學科課代表、各組小組長、各組整潔員、櫥柜檢查員、小小圖書員、衛生工具保管員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都能參與與收納相關的崗位勞動實踐。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可以設置 “崗前小培訓”,將整理收納教育融入培訓中,讓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學生掌握正確的整理方法,產生有效記憶,培養收納意識,獲得深刻的實踐體驗,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如小小圖書員崗位,從“給圖書寶寶分分類”,到“給圖書寶寶排排隊”,最后“讓圖書寶寶好好睡”,用兒童化的方式分步驟,循序漸進,讓學生掌握圖書收納的好辦法,并頒發“上崗證書”。如有多個學生爭奪同一崗位,還設立了“技能PK”,競爭上崗。在趣味性的“培訓”與“上崗”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收納的積極性,也讓其意識到掌握收納方法,養成收納習慣,可以創造更美好的環境,真正將“收納”的種子生根心中。
(二)樹立典型,爭做收納榜樣
除了給學生進行“崗位培訓”外,根據學生的情況制訂相應的規則,在規則限定內,讓全體學生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在制訂過程中,可以發揮各崗位負責人的主體作用。如各組整潔員,除了負責檢查每組學生地面的衛生以外,還制訂相應的桌面、桌肚的收納規則;衛生工具保管員制訂學生取放衛生工具的規則等。對于行為進步以及符合規則的學生,崗位負責學生可以每周五晨會為其在加章記錄本上打上一枚五角星印章。根據一周獲得的五角星的數量,樹立典型,推出榜樣。
低齡的小學生喜歡模仿,爭強好勝;樹立典型,可以激勵全體學生向收納好榜樣學習,榜樣可以在班級里指導其他能力較弱的學生。這樣一來,樹立的榜樣會越做越好,其他學生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逐步提高收納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人無完人,存在優點也有不足,在樹立榜樣時,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客觀真實,著重凸顯榜樣學生在收納方面的優秀表現。學生收納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反復實踐。作為榜樣的學生也不例外,教師要常常關注榜樣的行為,多加鼓勵,不斷鞭策榜樣。
同時,教師及時將學生在校內整理、收納的圖片、視頻以及有突出表現、進步行為的學生名單發送到班級群,進行展示,及時鼓勵。這既是向全體家長宣傳校內勞動收納教育的成果,同時也暗示家長:學生并不是他們眼中那樣勞動能力差那樣弱小;相反,在正確引導下,不管年齡多小的學生,完全能出色完成收納工作。這也是為下一階段進行家校合作,共促學生提高收納能力做好宣傳工作。
(三)結合教材,深化收納學習
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完成個人物品整理、清洗,進行簡單的家庭清掃和垃圾分類等,提高個人生活自理能力。目前蘇州地區使用的蘇科版勞動教材中有不少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理能力的板塊內容,如一年級上冊《疊衣服》,一年級下冊《整理書包》。以這兩課為例,筆者結合教材,根據學生學情,深化收納教育。
通過教材內容的學習,一年級的學生初步掌握上衣、褲子、襪子等衣物折疊的方法,能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小家務,切實減輕家長的家務負擔。但是疊完的衣物如何處理呢?教材沒有介紹,據了解,不少小學生把疊完的衣物或交到父母手中,或就近一放,很快清洗好、折疊好的衣服又亂了、臟了。這不是普通家庭完整的衣服整理過程。因此,筆者閱讀了大量關于收納方面的書籍,嘗試進行課后拓展,指導學生進行衣物的收納整理。課例《衣物收納我最棒》在2020年蘇州市教改展示活動中呈現,獲得專家一致好評。本節課中,自制導學單,引導學生學習根據衣物的厚薄、特征等進行合理分類;根據衣柜的特點,進行衣物的正確收納;對小內褲、小襪子的收納,指導學生利用舊的包裝袋進行廢物改造。以勞動收納教育為主,滲透環保、創新理念,實現衣物整理收納的完整過程。
教材中《整理書包》的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容易模仿并掌握。而在實際生活中,最會讓孩子無措,最會在書包里“大鬧天宮”的,應該是文具盒。文具盒形狀大小各不相同,怎么進行收納整理教育呢?是教師手把手去教,還是讓學生創造性地嘗試探究?當然是后者。此時,小學生經過一學期有目的、有方法的收納整理訓練,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而且收納無定法,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因此在《整理書包》一課的導入部分,采用了“最佳文具盒大比拼”活動,比的不是文具盒的外表美觀,而是學生獨立合理收納文具的能力。在比拼中,學生展示了不同材質、不同層次、有筆插、無筆插等多種文具盒文具的收納方法。展示者自豪,觀看者學習,教師感到欣慰。
用好教材項目,拓展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使小學生可以掌握更多收納整理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以校促家,養成收納習慣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教師的培養,更離不開家庭中家長的教育。筆者認為“家校合作”,不是家長主動來遷就學校教育教學內容;而應該是教師做好將學校教育教學內容有效延伸到家庭的工作,激發家長自主配合的方式。
前期的學校內的指導,班級群的照片、視頻展示,公開課的教學內容,可以說都給了家長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家長對學生勞動實踐的看法。如果硬性規定,讓學生完成勞動家長在班級群打卡,那么這不算是真正的勞動教育,反而成了學生的任務與家長的負擔。家長、學生如何會樂于勞動呢?
如何以校促家,幫助學生在校在家都養成收納習慣呢?最好的辦法是設計并開展各種與收納相關的小活動。例如:“疊衣服”和“整理書包”比賽、“最美書桌秀”、“我的房間我做主”展示,讓學生主動在生活中去實踐收納本領,提升收納的熟練程度,通過形式不一的活動,給予學生收納能力的比拼和收納成果的展示。“爸媽模仿秀” “我的寶藏爸媽”,鼓勵家長把自己的一些收納整理方法拍成小視頻,在班級中進行展示;通過家長慕課,讓家長和學生進行互動。這樣,家長樂于自己參與,也樂于讓學生實踐。
總之,作為勞動教育的實施者,可以采用培訓、教學、示范、榜樣、家校合作等多種策略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收納教育,讓小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整理收納的方法,養成良好習慣,形成收納能力。
【參考文獻】
[1]魏亞峰.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新探索——家居收納[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0(11):11-12.
[2]孫彥.讓綜合實踐成為放飛學生思維的天空——從“衣物收納方法多”教學談起[J].山東教育,2019(Z4):109.
[3]王平.淺談幼兒整理與收納能力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2020(35):80-81.
[4]廖源.學校應著力培養學生的收納能力[J].廣西教育,2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