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場建筑通體湛藍,坐落于無盡的戈壁荒原之中,與周邊廣袤的黃沙場地形成強烈反差,玻璃輪廓模糊的邊界又將這一龐大體量的建筑消隱于戈壁之中。

朱小地,ZXD Architects創始人、主持建筑師。
對頁1.玻璃的綠色對應莫高窟壁畫中的石青,斜坡屋頂上馬賽克的藍色呼應雕塑中的石綠礦物。整體建筑的外立面由玻璃和玻璃馬賽克這兩種材料混合,形成浮動的奇妙光之景,讓觀眾聯想到敦煌石窟無窮的藝術元素。2.朱小地把又見敦煌劇場看作一件建筑裝置作品,用古今虛實的藝術表達應答了敦煌的特殊性。3.沿北部入口的坡道在層層藍綠交織的場景中逐漸沉入地下,到達入口,這是劇場觀演的開始。觀眾在復雜的劇情發展中穿行劇場,直至從南部走出。在觀演之后,觀眾將重新看到荒蕪的大漠戈壁,深沉復雜的戲劇情節與突然回歸的現實環境形成對應。4.項目所在位置處于下沉廣場北邊緣的特殊場地條件下,建筑整體被設計成沿南部地面逐漸下沉的造型,龐大的外立面層疊后的光影與色彩極其豐富,像水面,又恰似一面鏡子,折射出這里時光流逝的文明變遷。
站在又見敦煌劇場的場地,面向億萬年前曾是海底的茫茫戈壁,朱小地想:要在這里做一個建筑,得做多大才能和戈壁呼應?追求在戈壁灘上體現某個建筑的物理大小本就是“奢望”,更何況敦煌,或以敦煌為錨點的歷史文化都是如此沉靜宏大。絲綢之路上的駝鈴已響了兩千多年,古人用幾百天時間完成一次往返,天地之美和信仰之城在這里交錯……作為遙望的當代人,渺小感是異常強烈的,崇敬和思古柔情很快變成復雜和忐忑。但朱小地也因此清晰察覺,如果那座即將出現的建筑依然是應答式的,被困在孤立的“建筑”功能下,那它將不足以成為當代人的建造。又見敦煌劇場應該是一種屬于場地的景象,是一種觀念性的表達與回響;應是媒介,也是語言,能夠在自然環境和歷史縱深的維度間,與敦煌的情感和精神進行對話。
今天的戈壁曾經是海洋,這是敦煌和水的悠遠關聯;而如果沒有水,沙漠不會有綠洲,敦煌便不會成為重鎮,支撐絲綢之路的延續;當抵達月牙泉,人會立刻在黃沙間體會到生命的存在和欣喜。進入構思階段,朱小地逐漸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借助自然要素去揭示空間和時間的偉大。待條條線索匯總,一切都來到了“水”的概念上。
作為已經從業30余年的空間言說者,朱小地一直在試圖回答“建筑的意義”,并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重構等創作理念和方式,將水的刻板形態從建筑中剝離。不是水滴,不是湖泊,一切都在若有似無間,建筑更應進入意義更加豐富的語境,要有被全球人讀懂的可能。他傾向于不斷實驗探索,例如在敦煌項目中使用當代藝術中的轉譯、巨大的玻璃斜頂引導建筑沿北部地面逐漸升起。平靜、干凈、簡潔的“水體”得以開闊、完整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朱小地使用了34道玻璃組成墻面,將建筑完整包裹。玻璃材質自帶的青綠色經過30多次疊加,在黃沙與藍天間形成模糊的光暈。建筑的邊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海市蜃樓般的神秘景象。
海市蜃樓是屬于沙漠的景象,藍色、綠色恰好是敦煌壁畫中標志性的礦物顏料色。朱小地將藍色嫁接到建筑地面,使其以馬賽克的形態存在。自然天光是令水活起來的鑰匙之一。“藍色的馬賽克與綠色的玻璃在陽光照射下互相映襯,就會出現我們說的波光粼粼的效果,否則它就是一張固定的畫,那就沒有意思了。”朱小地說。人與城市是另外的鑰匙。玻璃本身可以映像,街道上來往的人、道旁的樹木、街道本身都會隨著光來到建筑表面。在闡述場地與建筑的關系時,朱小地引用了莊子的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在天與地之間,這片藍綠的“水”會在清晨染上朝霞的粉紅色,落日時則有柔和的紫羅蘭色出現。在顏色變幻間,觀眾鮮活地在其中走走停停。這是敦煌自然、人、城市、現在、過去的糅合,“就是想看水的隱喻能不能變成一個機會,去撬動或者激活場地,讓人來到這兒以后很快能夠產生聯想,不僅針對建筑,而是想到場地、場地周圍環境以及歷史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能量”。
在這樣的能量中,技巧層面的裝飾是多余的。朱小地追求材料的真實,即使用玻璃、馬賽克,讓它們以玻璃和馬賽克的性質進行準確的表達。觀看這座建筑的體驗從進入外圍廣場的那一刻便開始了。廣場不會有花花草草出現,因為花團錦簇會讓這里立刻回到現實,失去與戈壁蒼茫的連接。也在預料中,方案完成后,朱小地遇到了阻力。敦煌是色調統一的城市,又見敦煌劇場是黃沙和沙丘曲線中跳脫的“異類”。朱小地認為,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當代建筑已經完全從被對象化的作品上升到“最大的公共藝術”的概念。不同地域的人對自然、文化、歷史的表達都可被賦予建筑,建筑和藝術的邊界已經消解。“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當地的建筑屋頂輪廓線就是沙漠,窗洞就是石窟,色彩就是土黃,我們人就是被征服了。我們不是順應自然,是被自然征服了,或者說,我們當代人沒有面對場地和歷史的這種勇氣了。我覺得我們說和環境協調,不是指簡單地重復或者被征服。”朱小地說。
如果沒有古人的不屈,就不會有沙漠里的敦煌;如果沒有后來人的不屈,敦煌石窟可能已經消失在風沙里。而今天,這種能量依然存在于此。它們不以紀念碑式的形態出現,而是作為敦煌脈絡中一個個接續的、微小的點,召喚眾人前來。朱小地認為,當代人應當有勇氣和能力去表達我們真正的精神訴求,而經過理性、準確的“轉譯再轉移”,建筑將突破有形的桎梏。“揭示人在自然環境中存在的意義,錨定人在歷史維度中承襲的位置”,通過建筑實現場地與時空的對話。

1.玻璃的綠色對應莫高窟壁畫中的石青,斜坡屋頂上馬賽克的藍色呼應雕塑中的石綠礦物。整體建筑的外立面由玻璃和玻璃馬賽克這兩種材料混合,形成浮動的奇妙光之景,讓觀眾聯想到敦煌石窟無窮的藝術元素。2.朱小地把又見敦煌劇場看作一件建筑裝置作品,用古今虛實的藝術表達應答了敦煌的特殊性。3.沿北部入口的坡道在層層藍綠交織的場景中逐漸沉入地下,到達入口,這是劇場觀演的開始。觀眾在復雜的劇情發展中穿行劇場,直至從南部走出。在觀演之后,觀眾將重新看到荒蕪的大漠戈壁,深沉復雜的戲劇情節與突然回歸的現實環境形成對應。4.項目所在位置處于下沉廣場北邊緣的特殊場地條件下,建筑整體被設計成沿南部地面逐漸下沉的造型,龐大的外立面層疊后的光影與色彩極其豐富,像水面,又恰似一面鏡子,折射出這里時光流逝的文明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