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雅萍,黨文麗
(1.大荔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大荔 715100; 2.商洛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陜西 商洛 726000)
化肥產品結構化、專用化、功能化發展,是未來我國化肥行業實現結構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緩控釋肥料的發展較好地解決了肥料利用率、環保等問題,對我國化肥施用零增長和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符合我國化肥行業產品結構改革的方向。為了解緩控釋肥在我縣沙土土類上的施用示范效果,受全國農技中心的委托,我技術組工作人員在大荔縣官池鎮西陽村實施該施用示范,現將施肥效果總結報告如下。
施肥示范安排在大荔縣官池鎮西陽村石萬成的承包田,前茬作物為紅蘿卜,紅蘿卜667 m2產量為4 000 kg。該地塊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機井灌溉,土壤類型為沙土。播種前土壤養分基礎為:全氮為1.02 g/kg、堿解氮為20.32 mg/kg、有效磷8.25 mg/kg、速效鉀37.6 mg/kg、有機質6.24 g/kg、pH為7.1。
示范作物花生,品種為212,農民自留種。
緩控釋肥料由企業生產并提供,肥料配方根據當地地塊地力養分情況、花生目標產量以及肥料利用率情況,企業負責生產的配方肥料,其主要養分含量N-P2O5-K2O為(20-10-20),常規施肥中肥料由農民自己購買,尿素含N為46%,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量為16%,鉀肥為硫酸鉀,含K2O為50%;配方施肥肥料由大荔縣農技中心提供,其主要養分含量為N-P2O5-K2O(15-12-13)。
1.4.1 核心示范田設計 核心示范田共設3個處理,每個處理小區面積100 m2,三次重復,采用隨機排列。處理1:習慣施肥(常規施肥):667 m2施46%尿素30 kg,16%的過磷酸鈣35 kg,50%的硫酸鉀20 kg;處理2:配方施肥,667 m2施配方肥料70 kg;處理3:667 m2施緩控釋肥50 kg。
1.4.2 示范方設計 示范方施肥以667 m2施緩控釋肥50 kg,總面積6 667 m2。
1.5.1 核心示范田施肥方法習慣施肥按底肥30%和兩次追肥各30%和40%施入;配方肥畝底施50%,追施50%;緩控釋肥底肥一次性全部施入。
1.5.2 示范方施肥方法以底肥旋地時全部按示范方設計施入,整個生育期未曾再追肥。
試驗于2019年4月10日整地,按試驗示范方法施肥后機械旋地。11日播種,667 m2播量16 kg。株距為16 cm,行距為45 cm,每穴2株,667 m2株數為18 000株。試驗田整個生育期共灌水6次,中耕1次,除草3次,防蟲3次。追肥時間為6月5日和7月11日。并與7月10日和8月26日對不同處理花生生長勢進行調查,調查項目包括主莖高、側枝長、分枝數、主莖葉片數、長勢情況等。9月8日收獲,每小區隨機取10穴,計算單穴結果數、雙飽果數、單飽果數、秕果數。9月20日花生完全風干后,進行室內考種,稱量百果重、百仁重并對各小區產量進行計算分析。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
2.1.1 對產量的影響 產量結果見表1。通過表2的方差分析表和表3的多重比較表對三個試驗處理產量進行隨機區組方差分析,F= 18.37>F0.01=18.00,說明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表明了3個處理間產量有極顯著的增產效果。處理3與處理1相比差異極顯著,與處理2差異顯著;處理2與處理1差異顯著。在3個處理中,處理3產量最高,比處理1增產 13.995 kg,增產率12.4%;比處理2增產15.06 kg,增產率6.3%;處理2與處理1相比增產12.93 kg,增產率5.73%。

表1 花生試驗產量結果

表2 方差分析

表3 多重比較
2.1.2 對花生產量因素的影響 從表4花生產量因素調查匯總表中知,處理中差異表現最明顯的是單株飽果數,處理3單株飽果數最高,比處理1多0.6個、比處理2多0.2個,處理2比處理1多0.4個;單株秕果數處理3比處理1少1.3個,處理2比處理1少1.0個,處理3與處理2差異不大;單株單果數3個處理相差不大;單株雙果數處理3最高,比處理1多0.8個、比處理2多0.4個,處理2比處理1多0.4個,是產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百果重處理3比處理1多8.8 g、比處理2多5.8 g,處理2比處理1多2.9 g;百仁重處理3比處理1多4.3 g、比處理2多1.9 g,處理2與處理1多2.2 g;出仁率中處理3出仁率74.2%,比處理1出仁率高2.4%,比處理2高1.5%,處理2比處理1高3.3%。

表4 花生試驗產量因素調查
2.1.3 對花生生物性狀因素的影響 通過表5兩次生育期調查表中知,常規施肥與配方肥、緩控釋肥相比在株高、側枝長、分枝數、主莖葉片數均表現較低,處理3與處理1相比:株高分別高3.0 cm和3.6 cm,側枝長分別長4.1 cm和3.3 cm,分枝數分別多2個和1.4個,主莖葉片數多0.9個、1.7個;處理2與處理1相比:株高分別高1.7 cm和2.1 cm,側枝長分別長1.6 cm和1.4 cm,分枝數分別多1.4個、0.9個,主莖葉片數分別多0.5個和0.8個;處理3與處理2相比:株高分別高1.3 cm和1.5 cm,側枝長分別長2.5 cm和1.9 cm,分枝數分別多0.6個和0.5個,主莖葉片數多0.4個、0.9個;在調查中發現處理3整齊度較好,處理2次之,處理1整齊度較差。與產量分析結果相一致。

表5 花生試驗生育期調查
2.1.4 經濟效益分析:經濟效益表見表6 在試驗的3個處理中,處理3的產量最高,667 m2施用緩控釋肥50 kg(1 kg緩控釋肥按3.0元計算)、且施肥一次,667 m2用工投入20元,共投資170元,667 m2產量為253.63 kg(1 kg花生按6元計算),667 m2產值1 521.78元,投入產出比為1:8.9;處理2中667 m2投資配方肥70 kg(1 kg配方肥按2.4元計算),肥料投資168元,生育期施肥2次,667 m2用工投入40元,共投入208元,667 m2產量為238.57 kg,667 m2產值1 431.42元,投產比為1∶6.9。處理1中667 m2投資尿素30 kg(1 kg尿素按2.0元計算)、過磷酸鈣35 kg(1 kg按0.8元計算)、硫酸鉀20 kg(1 kg按2.8元計算),肥料667 m2投入144元,整個生育期施肥3次,667 m2用工投入60元,共投入204元,667 m2產花生果225.64 kg,667 m2產值1 353.84元,投產比為1:6.6。

表6 效益分析 (元、kg)
通過在6 667 m2花生示范田中調查發現,示范方花生生長勢較好,平均株高為32.5 cm,側枝長32.6 kg,主莖復葉數15.2片,單株分枝數8.5條,整體表現為長勢整齊,果針長,發育較早,生長穩健。成熟期調查單株結果數平均為10.5個,飽果數9.8個,結果較集中,表現為飽果多,果大。實產量667 m2平均產量為227.6 kg,較相鄰地塊205.5 kg高22.1 kg,增產率為10.75%。示范效果明顯在當地農民意識中對緩控釋肥有了新的認識,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果。
(1)通過試驗緩控釋肥在沙土土類上施用后與常規施肥相比花生產量上增產極顯著,667 m2增加花生27.99 kg,增產率為12.4%,增加經濟效益167.94元,值得大面積推廣。
(2)緩控釋肥由于生產過程中增加了控釋氮,在花生生長發育期一次施用,避免因氣候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無法追肥的狀況;養分釋放符合作物吸收規律,作物生長抗逆性提高,改善農產品品質;可提高肥料利用率50%以上,有效避免氮的揮發,磷和鉀的流失,減少了用工成本,在沙土地上施用效果有了很大的改進。
(3)由于緩控釋肥施肥方法要求不能改變其養分成分,所以在施肥方式上應該以溝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