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婷婷,劉學群,楊大浩,谷 軍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期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現如今,傳統村落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許多傳統村落開始嘗試走上更新的道路。公共空間是傳統村落風貌與品質的體現,但處于轉型期的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發展面臨著可達性不足、公眾參與性低、社會功能弱化等問題,給村落的發展和治理帶來負面影響。
國內學者對傳統村落公共空間進行不斷總結和探索,主要體現為以下3個方面:①重新塑造空間的公共性;②在村落內部公共空間的評價中,找到當下村落存在的問題;③基于鄉土記憶下的公共空間營建。這些研究雖然重視當前村落的建設與發展,但以空間使用者作為出發點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以PSPL為創新點,將以人為本作為設計理念融入老街公共空間的優化更新中,為柯坦老街公共空間的優化提供符合自身的理論基礎與方法,并以“兩動”策略優化更新公共空間。
柯坦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西南,地理位置優越,背山面水。總面積約24hm2,其中核心保護區約1.3hm2。該村內部歷史建筑保存較為完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鄭家莊園、徐家大院等。作為有數百年歷史的傳統村落,其內部擁有百年歷史公共空間和現代化公共空間,其中具有百年歷史的公共空間承載了村落的歷史,現代化公共空間則是村落適應未來發展的體現。這些公共空間對于柯坦老街未來的建設與發展意義深遠,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研究價值。
PSPL是揚·蓋爾開展“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關系”研究并用以指導設計的主要方法。其中PSPL主要包括地圖標記法、現場計數法、實地觀察法與訪談法。將PSPL用于柯坦鎮柯坦老街的公共空間研究,著重研究空間使用者的行為特點與體驗感受,找到目前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
對所選的公共空間節點進行標記,由A到L共12個公共空間節點(見圖1)。柯坦鎮柯坦老街整體布局合理,環境優美,老街內部公共空間位置集中分布于柯坦河一側以及主要道路途中。

圖1 公共空間節點
對于公共空間的選取涉及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公共活動,為能夠較為全面地體現人們日常的行為特點,本文從村落中人們的交通習慣、人文習性以及村落歷史文化等層面挑選出12個公共空間節點。并在調研過程中,將時間節點選在天氣晴朗的工作日與節假日,而時間段則是每天的6:00—20:00,并以10min/h為間隔進行記錄。
揚·蓋爾將空間場所中人們的行為分為3種:社會性行為、選擇性行為、必要性行為。社會性行為指的是與他人的交往;選擇性行為指的是個人的選擇性活動;必要性行為指的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上學等路過性行為。A 區域內有古樹;B、C、E、H、J、L為交通要塞;D具有歷史價值;E是上學必經路;F為鍛煉場地;G為娛樂場地;I為日常生活必須處;K為外來人員停留處。在所有點中,關于只發生必要性行為類型空間有D、E、H、I、J、K、L,剩下 A、B、C、F、G 屬于休閑類空間。休閑類空間指的是為人們提供休息、交流等行為的活動場所,A、B、C、F、G 休閑類空間對應的名稱分別是銀杏樹空間、假山、鄭家莊園、體育廣場、娛樂廣場,通過研究調查發現空間內部3種了解人的行為方式。
駐足與坐歇均屬于選擇性行為。駐足行為反映出人們在空間內的交往情況,而坐歇式行為較為多樣,對空間的要求也較高,反映出公共空間作為休憩與娛樂空間利用的充分情況。為進一步方便對于休閑類空間人的感受體驗研究,對于休閑類空間,通過比較、觀察、訪問等方式找到其中的問題。在調研中以10min為間隔記錄,本文選取 A、B、C、F、G 共 5個空間進行研究與觀察,記錄空間內人們的行為方式,最后取平均值做出柱狀圖(見圖2)。村落內部公共空間由于受區位影響,所在人數較少;而公共空間B、C、F憑借自身區位具有較好的開敞性等優勢,其空間內的人數較多,但是95%以上都是路過,駐留的大多數為游客,由于空間內部缺少休憩設施,限制了游客與當地居民在空間內的進一步選擇性行為。

圖2 行為分布圖
在訪談中,受訪者期望對 A、B、C、F、G 5 個休閑類型空間內部設施進行系統化整治。當地居民與外來游客反映目前村落內部休閑類型公共空間風貌較差,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①節點空間被忽視,未得到開發,如柯坦老街內的古樹未被有效利用;②公共空間C雖屬于交通類型空間,但其中莊園百年歷史價值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③村落內部的體育廣場與休閑廣場可達性與停留性均較差,空間內部設施較少,滿足不了人們的休閑需求,導致空間內部人們的空間體驗感不好。
本文在研究中基于揚·蓋爾的沿街底層立面評價標準,將其應用到空間A、B、C、F、G的類型評價體系,即分為a型、b型、c型、d型、e型,并賦予相對應的分數。從a型到e型評價標準依次降低。在調研過程中,由調研者與當居民共同對其進行打分,以所得平均分記錄并判斷空間所屬類型,記錄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公共空間分類
對于揚·蓋爾的公共空間品質的評價標準進行提取并運用到空間A、B、C、F、G的品質評價中,分別是防護性、舒適性、愉悅性。采訪當地人對公共空間品質的評價,即抽取100名當地居住者與100名外地游客進行采訪。采訪結果為,在當地居民中近50%傾向于公共空間的愉悅性品質要求,而外地游客則達到70%。村落內部愉悅性與舒適性空間數量較少,部分空間可達性差,空間利用率低,因此,對村落內部公共空間的優化應當充分考慮空間在愉悅性與舒適性層面的發展。
在柯坦老街公共空間研究中有3個評價:①柯坦老街空間受訪者呈現多元化需求,當地居民與外來游客對于公共空間的愉悅性要求最高,在空間的優化與更新層面上要著重考慮空間帶給人的愉悅性體驗;②對于節點空間而言,由于內部缺少休憩設施,限制了游客與當地居民在空間內進一步的選擇性行為;③當前村落內部休閑類型公共空間數量較少,缺少服務外來游客的休類型公共空間。
由PSPL法得出的評價可知,柯坦老街內部公共空間功能難以滿足當地居民與游客的需求,因此需要優化設計。由于良好的區位因素,柯坦老街所在的傳統村落在旅游業的發展上有巨大潛力,這就需要更新現存的公共空間,豐富原有的功能以滿足外來游客的需求。在公共空間的優化更新中,通過主動式與被動式策略凸顯空間的最大價值。
3.1.1 被動式優化策略
筆者通過前期對村民的采訪和公共空間的調查研究,對村內A、B、C、F、G 5個休閑類公共空間提出相應優化策略,即豐富空間設施、優化空間環境、增加空間的停留性。具體優化策略體現在3個方面:①由于假山與鄭家莊園功能形式較為單一,故可以在原有基礎上保留古樹,適量種植花草,放置小型休閑類亭子,以方便觀光與休息;②休閑廣場配備設施數量與種類較少,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可加大空間內設施數量與種類的投入;③在古樹周圍用當地石材進行鋪墊,形成自然化走道,這是由點向線的過渡化,同時也是對當地石材的再利用。
3.1.2 主動式優化策略
憑借柯坦鎮自身歷史文化與遺存空間,組織居民集體類活動,打造特色公共空間。體現在2個方面:①空間A有150年的銀杏樹,屬于國家三級古樹,可以在古樹下開展相關活動,如品嘗柯坦茶藝、組織播放電影等,增加人們的空間體驗感;②擁有百年歷史的鄭家莊園,雖目前園內建筑處于關閉狀態,但莊園的歷史十分吸引大眾,可以通過在園內組織歷史文化活動體現空間的歷史價值,激發人們對莊園歷史的興趣。
3.2.1 被動式更新策略
游客公共空間被動式更新策略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①以柯坦河為景點,對于原有公共空間進行功能重置,如將其打造為觀光步道;②以鄭家莊園為中心,以創建者鄭臨川為引導,打造“臨川之筆”主題書畫旅游街,烘托老街“百年書香”的主題,打造柯坦老街特色;③以鄭家莊園為歷史文化節點,打造特色旅游街道,布置相關旅游路線。
3.2.2 主動式更新策略
主動式更新策略基于被動式更新策略,以組織相關特色活動來吸引外來游客,增強村落內部公共空間的停留性與游客的空間體驗感,具體如下:①在更新后的游客服務中心廣場空間舉行柯坦飲茶文化節與柯坦歷史知識講座節,宣傳柯坦老街特色;②在柯坦河步道設置文化墻并組織相關人員對游客介紹,突出柯坦老街歷史文化,展現柯坦魅力;③在書畫旅游街與特色旅游街區分別策劃書畫游覽活動與歷史文物觀光活動。
基于PSPL法對柯坦老街內部公共空間進行評價分析,使其優化更新有理有據。在PSPL分析的基礎上創新性運用主動策略與被動策略相結合的手法對公共空間進行優化更新。通過對公共空間優化更新方法的嘗試,以空間使用者為中心進行優化更新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村落設計思維,提升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與停留性,希望對其他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發展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