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張雨欣
(濱州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攻擊行為一直是心理研究的熱點問題,大學生面對著即將踏入社會和學習的雙重壓力,出現心理問題的頻率相較于從前有不斷提高的趨勢,尤其是校園暴力事件、傷人事件頻發[1]。導致攻擊行為的因素很多,在大多數的心理調查中,往往更注重個體最近一段時間的心理狀況,由此分析攻擊行為發生的原因,而忽略了童年時期的因素。根據已有研究發現[2],產生重大暴力行為的人都有童年或者日常生活中被情感忽視的情況,在幼年時期存在的攻擊行為和受到的情感忽視、情感創傷都會影響到青春期,甚至是成年之后的行為[3]。日常生活中總是被冷漠對待的人,難以感受到關愛。情感忽視是一種新型的暴力行為,創傷不只是軀體虐待和言語虐待,親人朋友或者愛人的冷漠、無視,對個體來說也是一種傷害,亞洲國家情感忽視的發生為30.1%,在世界范圍內最高[4]。情感忽視看起來是一種虐待行為,實際上對個體的童年乃至一生都會造成心理創傷。情感缺失的個體難以做到共情,導致他們無法融入集體,封閉自我,不會調節日常的心理問題,無法控制情緒,共情不足會成為人際交往中沖突的導火索之一。研究發現,童年創傷會損害大腦功能,影響邊緣系統的成熟,破壞共情能力的發展。共情是指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情感的能力,能促進交流與溝通[5]。既往的研究多認為共情缺陷是一種發展障礙,與童年期創傷性經歷有關,并且會導致或表現為人格的病理性改變,容易形成冷酷無情特質,導致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產生[6]。
本研究主要對情感忽視、共情和攻擊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童年時期遭受的情感忽視對長大后的攻擊行為和共情的影響,同時研究缺乏共情所帶來的攻擊行為的問題,為大學生的攻擊行為干預提供依據和思路。
本研究通過問卷法,采用方便抽樣方法,在2021年3月—4月,從山東地區2所大學、四川地區3所大學、河南地區1所大學中抽取大學生進行調查,總共發放3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9份,有效率為88.3%。其中男生129人,占41.7%;女生180人,占58.3%。
1.2.1 Buss-Perry攻擊行為量表 Buss-Perry攻擊問卷[7]由Buss和Perry在1992年編制完成,問卷共有29題,采用5點計分法計分,1分代表與自己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程度依次遞增。有4個分量表,包含了軀體攻擊、言語攻擊、憤怒和敵意4個維度,得分越高,攻擊性越強。完成該問卷在本研究中的信度分析得出,問卷克隆巴赫系數為0.897,滿足研究條件。
1.2.2 情感忽視量表 情感忽視量表是童年創傷經歷量表(CTQ)的一個分量表[8]。童年創傷經歷量表采用趙幸福修訂的兒童期心理創傷問卷,包括5個臨床分量表:情感虐待(EA)、軀體虐待(PA)、性虐待(SA)、情感忽視(EN)和軀體忽視(PN),采用5點計分法。本研究選取該問卷的情感忽視維度進行研究,情感忽視部分有5個題目,均為反向計分題目[9]。由計算發現本研究中情感忽視部分問卷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738。
1.2.3 Davis共情量表 Davis共情量表[10]一共28個條目,包括幻想同理心、換位思考、共情關懷和個人痛苦4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法計分,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909,滿足研究條件。
錄入并且篩選數據,根據研究需要刪除無效數據。用SPSS 25.0軟件和SPSS PROCESS程序進行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中介效應分析檢驗,進而對數據結果進行解釋和討論。
表1 大學生攻擊行為、共情和情感忽視在不同性別上的差異(±s,分)

表1 大學生攻擊行為、共情和情感忽視在不同性別上的差異(±s,分)
變量 維度 男(n=129) 女(n=180) t P共情 共情關懷 19.14±6.14 19.67±4.62 -0.861 0.114換位思考 21.44±5.99 21.62±5.33 -0.270 0.039幻想同理心 19.67±5.36 20.19±4.98 -0.380 0.221個人痛苦 19.78±5.13 20.16±4.71 -0.670 0.219攻擊行為 軀體攻擊 20.78±5.42 19.44±5.73 2.079 0.655言語攻擊 12.56±3.30 12.66±3.23 -0.255 0.795憤怒 15.88±4.37 16.59±4.30 -1.412 0.904敵意 19.68±5.46 19.28±5.49 0.640 0.689情感忽視 97.63±2.19 97.71±2.23 -0.304 0.184
攻擊行為和情感忽視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P>0.05),共情的換位思考維度在不同性別上的差異顯著(P<0.05),女生換位思考維度得分高于男生。

表2 大學生情感忽視、共情、攻擊行為各維度的相關性
共情的各維度與情感忽視呈顯著負相關(P<0.01);情感忽視與攻擊行為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共情各維度與攻擊行為各維度呈顯著負相關(P<0.01或P<0.05),基本驗證了前文對變量間關系的假設。
采用Preacher和Hayes的Bootstrap中介效應檢驗方法對共情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見表3。攻擊行為對情感忽視的回歸系數顯著(c=3.75,t=10.73,P<0.001),共情對情感忽視的回歸系數顯著(a=-3.29,t=-7.59,P<0.001),攻擊行為對共情的回歸系數顯著(b=-1.67,t=-3.67,P<0.001),說明間接效應顯著;攻擊行為對情感忽視的回歸系數顯著(c’=3.21,t=8.59,P<0.001),即直接效應顯著。

表3 變量回歸結果
Bootstrap檢驗中情感忽視對攻擊行為的直接效應的95%置信區間為0.12~1.12,不包括0,也就是說共情的間接效應顯著,中介效應量為0.55(ab=c-c'),總效應值為3.75。這些結果說明共情在情感忽視和攻擊行為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15%(ab/c)。具體結果模型圖見圖1。

圖1 共情的中介效應
根據本研究結果,女生的共情能力顯著高于男生(P<0.05),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似[11]。大學生共情中換位思考在性別上的差異顯著,敏感的共情反應讓女性更能切身體會他人的感受。據前人研究可知[12-13],女性比男性更富有同情心,更加感性,共情反應更加敏感,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由于女性共情反應更高,所以更容易產生幫助他人的舉動;而男性相對女性來說,更加理性,更能夠客觀看待事物,擅長獨立探索和獨立思考等[14]。造成男女共情差異產生的因素討論一直是學術研究的熱點之一,目前認為男女共情差異與男性和女性生理結構不同,特別是大腦的結構比例、分泌激素類型比例不同、社會期待、歷史因素、社會認知、社會化過程和心理等因素有關[15]。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攻擊在性別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有差異[16],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地區背景、地區文化差異或者樣本量大小不同。根據學者陳巖洪的研究可知,男生的攻擊行為得分,特別是身體攻擊得分要顯著高于女生。鄭淑杰等[17]的研究中發現攻擊行為出現的頻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升。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情感忽視與共情的各維度都呈負相關(P<0.01),也就是說情感忽視越嚴重的個體,共情能力越差,缺乏共情的可能性越高,這與前人研究結果相符合[18]。原因可能是被情感忽視的個體,難以感知到來自家人的愛,從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來看,這樣的個體在童年沒有樹立正確的情感觀,沒有正確充分學習到“愛”,因此長大后難以表達自我情感,也難以理解他人的感情,導致共情能力較差。研究發現,大學生情感忽視與攻擊行為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感知到情感忽視越嚴重的個體,攻擊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和頻率越高[19]。推測原因為情感忽視導致個體的情感表達和情感理解能力較差,在與他人的交往溝通過程中容易出現矛盾,并且難以控制自我情緒,導致了攻擊行為的出現。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共情與攻擊行為各維度呈顯著負相關(P<0.01或P<0.05),即共情能力越差的個體,攻擊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和頻率越高,這與前人已有的研究結果相似[20]。對共情和攻擊行為關系的研究由來已久,共情一直是攻擊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良好的共情能更加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為,減少與人交往溝通時矛盾的發生,理解他人也有助于自己情緒的調節,更好地避免攻擊行為的發生[21]。
通過SPSS的PROCESS插件處理數據可知,大學生情感忽視能直接作用于攻擊行為,情感忽視對攻擊行為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情感忽視增多會直接導致攻擊行為增多,即情感忽視對攻擊行為影響的路徑存在。這與于卜一等的研究結論相符[22]。
研究結果顯示,共情在情感忽視對攻擊行為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與前人研究結論相符合[23]。感受到情感忽視程度越高的個體,越難以體會他人的感受,也很難準確表達自身的情感,在與人交流來往的過程中,缺乏較好的溝通和理解能力,即共情能力越差。而共情能力差的個體,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受,在交流溝通方面存在困難,常被他人認為是性格冷漠無情,容易與他人產生誤解或者矛盾,繼而導致攻擊行為的發生。情感關愛是個體成長經歷中重要的一大因素,情感忽視會造成共情能力變差,共情能力差又會加重情感忽視對攻擊行為的影響,使攻擊行為的出現頻率、程度增加[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