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根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32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在網民群體中學生占比最多,達23.7%。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8個小時,網民中微信朋友圈使用率為85.0%,QQ空間、微博使用率分別為41.6%、40.4%。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主流網絡社交媒體長期占據大部分流量,已然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各網絡社交平臺通過不斷豐富短視頻、電商、本地生活等服務,構建完善的流量閉環和服務生態,對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本研究旨在調查某高校康養類大學生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獲取健康信息的情況及對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狀況,為新的社交環境下開展大學生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干預提供參考。
運用分層整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于2020年10月選取某高校健康服務與管理、護理、康復治療技術3個康養類專業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分別抽取3個專業各年級1個班級所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同時分別在以上各班級隨機抽取3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39份,回收有效問卷51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4.8%。
1.2.1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設計《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與健康生活方式調查問卷》,并經預調查后確定。該問卷借鑒唐增等[1]編制的電子媒介健康素養量表、王冬等[2]編制的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評價量表、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編制的全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調查問卷[3]等成熟量表進行設計。內容包括4個部分:第1部分為基本信息,共6道題,即性別、年齡、專業、年級、自評健康狀況、是否在網絡社交媒體接觸健康信息;第2部分為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獲取健康信息的情況,共18道題,涉及4個維度,即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的接觸頻率、認知度、信任度和利用度;第3部分調查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相關問題,共16道題,涉及8個維度,即運動鍛煉、規律生活、飲食營養、健康危害、健康責任、人際支持、壓力管理、生命欣賞;第4部分進行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對健康生活方式影響的調查,共17道題,涉及是否影響與影響內容兩個方面。大量發放問卷前在護理專業發放問卷20份進行預調研,根據預調研反饋情況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正。問卷調查在輔導員和調查員的統一組織下,利用晚自習或者班會時間在教室集中開展,當場發放問卷并回收核驗。
1.2.2 深度訪談法 為了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探究部分不宜量化或數據難以闡釋的問題,本研究輔以深度訪談法,以期深入了解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與健康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和影響機制。訪談前參照已編制好的調查問卷制定了“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與健康生活方式訪談提綱”,主要涉及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評價、利用情況和健康生活方式改變等方面的內容。
使用SPSS26.0建立數據庫并對被試大學生的基本信息、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情況、健康生活方式情況、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做描述性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s),計數資料用構成比表示。采用克朗巴赫α信度系數進行信度檢驗,本研究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9。采用巴特利特測驗和KMO測驗進行效度檢驗,本研究量表的KMO統計量為0.96。
本次調查對象中,男生276名(54.0%),女生235名(46.0%),年齡為17~26歲。共對33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其中男生15名(45.5%),女生18名(54.5%),年齡為18~23歲。大一學生128人(25.0%),大二學生131人(25.6%),大三學生134人(26.2%),大四學生118人(23.1%);護理專業學生193人(37.8%),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151人(29.5%),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167人(32.7%);217名(42.5%)調查對象自評健康狀況一般,86名(16.8%)調查對象自評健康,195名(38.2%)調查對象自評亞健康,13名(2.5%)調查對象自評不健康。所有被調查對象均表示自己在網絡社交媒體接觸過健康信息。
2.2.1 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接觸頻率 本次調查中,總是通過微博、微信、QQ、知乎等社交平臺接觸健康信息的大學生占17.0%(87人),經常通過社交平臺接觸健康信息的大學生占54.8%(280人),24.1%(123人)的大學生有時通過社交平臺接觸健康信息,4.1%(21人)的大學生很少通過社交平臺接觸健康信息。被調查對象通過不同社交平臺接觸健康信息的頻率又有所不同,具體見表1。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以及周圍的同學很多會關注一些健康類微信公眾號和專業醫院的微信公共號,也會通過朋友圈轉發一些健康類知識,有些學生也會關注知乎社區中醫療專家專業的健康知識輸出。受訪大學生也表示自己會關注和瀏覽微博熱搜中關于健康的話題,微信、QQ中關于健康的短視頻也成為大學生經常瀏覽和關注的對象。

表1 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接觸頻率[n(%)]
2.2.2 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認知度、信任度、利用度 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認為網絡社交媒體具有獲取健康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可保存、易傳播、免費等優勢,但同時也認為網絡社交媒體存在不同程度的隱私泄露、真偽難辨、廣告騷擾、信息過多、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不同網絡社交平臺的優勢和問題又各不相同,具體見表2。大學生對衛生行政部門、醫院及專業機構的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的健康信息信任度較高,可信度均在60%以上;對知乎的健康信息信任度也超過50%;但對個人微信、微博上的健康信息的信任度普遍較低。不少訪談對象也表示微信群、QQ群、微信朋友圈、個人微博、QQ動態中經常會傳播健康謠言,不管是文字還是視頻,一般對其內容都持懷疑態度,而知乎、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中的健康信息內容相對可信,具體見表3。大學生對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的整體利用率較低,而且他們對于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的利用主要集中于對各類健康知識的科普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注,很少有大學生會主動利用網絡社交媒體中健康信息監測自身健康狀況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狀況的調整,具體見表4。

表2 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認知情況[n(%)]

表3 大學生對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可信度評價[n(%)]

表4 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利用情況[n(%)]
大學生網絡社交平臺用戶健康生活方式的調查條目16個均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調查對象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從不”到“總是”,分別計1~5分,總分為16~80分,得分越高表明調查對象的健康生活方式越理想。經統計,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用戶的健康生活方式總體得分為(61.76±13.29)分,其中人際支持、飲食營養、生命欣賞3個維度得分相對較高,規律生活、運動鍛煉、健康危害3個維度得分普遍較低,具體見表5。
表5 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用戶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情況(±s,分)

表5 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用戶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情況(±s,分)
項目運動鍛煉 健康危害 健康責任 人際支持規律生活飲食營養壓力管理生命欣賞總分性別男女專業6.03±1.51 7.14±1.29 8.78±1.25 9.89±1.15 7.35±1.55 7.26±1.27健康服務與管理護理康復治療技術年級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自評健康狀況健康一般亞健康不健康6.35±1.36 7.46±1.22 7.15±1.24 7.02±1.03 6.55±1.60 8.97±1.39 9.08±1.32 9.96±0.89 6.43±1.18 7.54±1.08 7.13±1.21 7.84±1.18 5.99±1.00 9.02±1.57 9.23±1.31 8.61±1.28 9.03±1.28 9.74±1.76 7.10±1.54 7.21±1.47 7.52±1.24 7.11±1.28 6.84±1.99 8.31±1.73 8.42±1.30 8.71±1.69 8.52±1.63 7.87±1.23 59.37±11.69 64.15±10.09 61.95±10.71 63.15±10.18 60.18±11.15 7.12±1.13 6.93±1.07 6.85±1.04 7.09±1.19 6.82±1.32 7.24±1.28 5.70±1.29 7.34±1.27 7.29±1.18 7.14±1.39 8.54±1.25 7.22±1.34 7.31±1.18 7.39±1.71 7.32±1.08 7.18±1.32 7.13±1.06 7.71±1.13 8.72±1.23 8.49±1.72 9.02±1.84 8.98±1.71 6.75±1.74 6.92±1.13 7.12±1.27 7.97±1.15 7.24±1.29 7.67±1.28 7.79±1.35 8.54±1.17 9.18±1.31 9.09±1.17 8.91±1.42 9.16±1.26 8.71±1.44 9.08±1.21 9.18±1.08 9.34±1.38 7.83±1.28 7.64±1.61 7.59±1.27 7.96±1.34 7.49±1.23 7.73±1.18 7.84±1.21 7.97±1.27 7.53±1.05 7.82±1.19 8.09±1.04 8.31±1.24 9.13±1.27 8.98±1.36 8.84±1.03 9.02±1.34 8.74±1.23 9.09±1.53 9.14±1.26 9.22±1.37 7.14±1.38 7.05±1.19 7.09±1.56 7.35±1.31 7.29±1.26 7.54±1.29 7.95±1.35 8.09±1.27 8.12±1.81 8.32±1.25 8.92±1.37 8.98±1.16 57.17±9.955 62.65±10.62 62.57±10.61 65.81±10.53 61.87±11.05 64.17±10.06 66.03±9.935 68.42±10.01
調查對象中,大部分人(60.7%)認為通過微信獲取的健康信息對自身健康生活方式產生影響,而通過QQ(53.8%)、微博(66.3%)、知乎(67.3%)等平臺獲取的健康信息對健康生活方式不產生影響,見表6。有些訪談對象表示,通過網絡社交平臺能便捷及時獲取健康方面的知識,了解到日常生活中不利于健康的細節,從而潛移默化地調整自己不健康的行為習慣,養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有受訪者表示,網絡社交總體來說有助于增加自身健康常識的認知,也意識到自身生活方式有很多不健康的方面,但基本不會改變自身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更不會通過社交媒體信息對自身健康進行監測和管理。大部分調查對象認為微信(54.5%)、QQ(63.1%)平臺的健康信息獲取對健康生活方式主要產生負面影響,而微博(58.7%)、知乎(61.7%)的健康信息獲取行為對健康生活方式主要產生正面影響。通過訪談我們發現,網絡社交媒體的頻繁使用使部分大學生養成熬夜、不均衡飲食、減少身體活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也有部分大學生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督促自己參與體育鍛煉、規范自身生活方式、監測自身健康狀況,對其身心健康帶來積極影響。不同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對大學生的運動鍛煉、規律生活、飲食營養、健康危害、健康責任、人際支持、壓力管理、生命欣賞等方面的影響又各不相同,具體見表7。

表6 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對健康生活方式是否有影響[n(%)]

表7 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n(%)]
本研究發現,網絡社交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健康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接觸頻率普遍較高,通過網絡社交媒體他們獲得大量健康信息資源,豐富了他們的健康知識和生活模式,對大學生健康意識形成強烈沖擊。康養相關專業大學生對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的認知情況和信任度相對理性,注重權威性和官方性,但整體利用率較低,且他們對于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的利用主要集中于對各類健康知識的科普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注,很少有大學生會主動利用網絡社交媒體中健康信息監測自身健康狀況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狀況的調整。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用戶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處于較低水平,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行為對大部分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產生影響,但正向影響作用有限,“知而不行”現象普遍存在,這可能與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的利用度較低有關。
高校應規范大學生網絡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獲取行為,利用網絡社交媒體優勢,增進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正向引導。一方面應加強微信、QQ、微博等大學生常用社交媒體傳播健康知識、促進健康教育、規范健康生活、監測健康素養的權威性。高校應開拓新思路,建立規模化、專業化、精準化的健康傳播新渠道,建立科學專業的高校健康傳播平臺,以高校官方媒介的權威提高健康內容的公信力和傳播效能,提升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應提升健康信息與大學生的關聯性。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社交媒體將健康知識傳播形象化、立體化,將健康生活方式引導深刻化、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