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秀梅
錢理群教授曾經痛心疾首地批判過當下社會中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人慣于將一切物化、工具化、利益化,為個人鋪平青云路。這樣的知識分子反映在《紅樓夢》中,就是賈雨村,他的一生就是中國古代版“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生動寫照。
清代吳敬梓的古典白話小說《儒林外史》,為古代知識分子群體畫了一張集體像,但他們歸結在一起,都不如一個賈雨村更能揭示所謂“儒”的真面目。如果說在封建科舉背景下,“范進中舉”是古代讀書人的人生情結,那么“黃粱一夢”就是他們的命運。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后者是由《紅樓夢》中的賈雨村來完成的。
可以說,賈雨村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典型。《論語》云:“學而優則仕。”儒家積極入世、救世濟民的根本要求,讓身負才華、自命不凡的賈雨村以入仕為人生追求。當他一介布衣,落魄寄居在葫蘆廟,靠著賣字糊口時,這條青云之路已經在他心目中被刻畫得十分清晰了。所以他抓住了一切機會和資源:甄士隱的慷慨解囊、林如海的熱心舉薦、賈政的愛才之心……他把這一切人際關系都化作自己實現青云之志的階梯,就連抬舉他的賈家都納悶,為什么這個毫無根基的窮書生,竟能如此迅速地飛黃騰達!成功之后的賈雨村不會認為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謀取了捷徑,想必他內心中充滿了自我成就的滿足感。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賈雨村毫不念舊情,在賈府大廈將傾時,他又狠狠地踹了一腳。他永遠需要站最正確的隊伍,永遠需要做最正確的選擇。
賈雨村之所以如此“努力”,皆因其輸不起,他艱難的個人奮斗很容易會在現實面前一敗涂地。所以在面對薛蟠打死人命案時,盡管賈雨村內心的良知尚未泯滅,盡管他知道受害人之一就是自己的恩人甄士隱之女,盡管他也知道甄士隱家破人亡可堪憐憫,但他還是被一張冷冰冰的“護官符”打敗了。“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相信在看到這個真相的一瞬間,知識分子賈雨村的內心是崩潰的,原來他的奮斗之路在這張“護官符”面前一文不值,他所有的良知、動搖、不忍之心都熄滅了。那不僅僅是一張“護官符”,更是一張“催命符”。在賈雨村最終選擇屈從的那一瞬間,作為道德層面的靠個人努力走上青云之路的賈雨村已經死去了。
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迪亞森曾說:“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賈雨村式的精致利己知識分子很多。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真正的儒家文化版圖映照下的君子,本來是不應該成為“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