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愛梅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課后作業可以幫助教師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幫助學生進行查漏補缺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后作業有時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化情況,也沒有起到激發學生語文學習動力、進一步課后拓展學習的目的。本文試總結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開展分層次的課后作業策略
承認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差異性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區別對待,開展分層次的語文教學既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被作為一個個體看待。例如在進行寫作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的寫作小組進行分層次、合作寫作練習。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一起完成一次寫作練習,了解學生的寫作能力,再根據學生的寫作基礎和自主意愿將他們分為“A組”“B組”“C組”三個課后作業寫作層次。對C組的學生,教師可以更多地進行命題作文設計,幫助他們熟悉掌握常見的寫作方法;對B組的學生,教師則要要求他們更進一步在寫作過程中融入自我的情感表達,注意細節描寫;而A組的學生,教師則要鍛煉他們利用寫作進行觀點輸出的能力,要讓他們將課堂和課外學習的寫作手法進行歸納總結、靈活應用。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習作:推薦一本書”時,教師可以分別給學生布置不同的寫作練習設計。C組的同學,教師可以要求他們選好自己擬推薦的書后,先將書中的內容通過起標題、分部分和寫故事梗概的方式來總結書中的內容,然后再提筆進行寫作,他們可以簡單地將作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書籍梗概,一部分為自我閱讀后的感受;對于B組的學生教師要要求他們將兩部分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寫作,例如具體到書籍中的某個人物、情節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而對A組的學生則不僅要求推薦一本書,還要寫出這本書和自己生活實踐中的聯系以及今后的行動計劃。同一個題目的寫作作業,教師通過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可以有效地開展分層次的寫作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鍛煉自我的寫作能力。
二、布置拓展學習類作業
語文作業除了書面的習題、抄寫和背誦作業之外,還有其他豐富的形式,教師可以通過改變語文作業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課文中我們學習了許多“詩畫合一”的古詩詞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后根據這些古詩詞內容進行擴寫、改編或者繪畫,用多種形式來與詩詞作者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例如在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暮江吟》時,教師布置了通過繪畫來表現古詩內容的作業。有學生畫出了這樣一幅唯美的畫面:即將落山的夕陽倒映在水中顯出淡淡的紅色,而江邊樹木的倒影也映射在水中,江水顯得紅綠交加,正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當在學習一些與父母親人相關的課文如小學語文統編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時,教師可以不像過往一樣要求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可以讓學生自定主題為父母親手制作一份小禮品送上自己的祝福。當學生的作業完成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互相點評彼此的作業完成情況,提出下一步的改進策略。
三、布置課后拓展類作業
語文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將語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更多地鍛煉、考查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中去學習語文。例如在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景陽岡》和《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一步閱讀如《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名著小說,通過制作思維導圖的形式理清小說的時間發展脈絡。例如《三國演義》可以簡單地分為“群雄逐鹿”“赤壁鏖戰”“三國歸晉”,然后對于每一部分每一時期的重要人物情節,讓學生帶著思考任務進入名著的學習中,可以幫助他們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好習慣。教師還可以布置口語交際和寫作任務,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在名著閱讀過程中喜歡的人物情節。當在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蝙蝠和雷達》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紀錄片、電影的方式學習課文相關的科學知識,開闊視野。
結語:
新課程改革和雙減政策推行后,教師需要進一步改革小學語文的課后作業設計,要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分層次的作業設計、改變作業形式、布置拓展學習類作業等教學策略,讓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起到應有的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激活學生拓展學習動力的作用。955DDC0B-C2C5-4A40-93A0-A779DC7108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