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后現代視覺藝術發展的標志之一就是身體審美的轉向,當代身體審美在大眾傳媒的規訓下、在各種機制的牽引下,失去了自由的光輝,消費文化的快速傳播和媒介圖像化浪潮的推動,極大地促使后現代視覺藝術中具有顛覆性的新的身體體驗的生成,時尚信息正是這兩者的集中體現。時尚信息接觸與女大學生身體審美現狀實證研究以視覺文化轉向的視角從女大學生的身體審美現狀出發,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探討大眾傳媒對女大學生身體審美的重要影響,并對當代視覺藝術中形成的新的身體審美景觀進行探索。
關鍵詞:時尚信息;大眾傳媒;身體審美
在西方哲學史、美學史中,身心關系的探索一直橫貫古今。自20世紀以來,人們開始反思身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20世紀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知覺現象學的創始人梅洛-龐蒂(Maurece Merleau - Ponty) 提出:“世界的問題,可以從身體的問題開始。”[1]樹立了身體作為人感知世界的媒介具有重要的主體地位。在身體哲學轉向下,身體美學研究在當代興起,把美學從分析性美學轉向了實踐性美學。身體美學雖注重實踐的身體,但并不僅僅只注重對身體的外部改造,其思想內涵十分注重身體意識的覺醒。正確的身體審美評價才是正確的身體改造前提。
大眾傳媒中塑造的標準化、同質化美女形象成為無數女大學生心目中的完美女性,消極身體審美使得女大學生采用種種手段改變自己的身體形態,過分注重外在則帶來了精神空虛、過分焦慮等心理問題,同時也帶來了生命安全、維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時尚,英文為fashion,是時與尚的結合體。所謂時,乃時間、時下之義,即在一個時間段內;尚,則有崇尚、高尚、高品位、領先之義。可見,時尚的內容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流行性,一個是品味性。本文所指的“時尚”主要涉及流行的服飾以及生活方式。傳統獲得時尚信息的方式一般為時尚雜志,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交媒體的發展,人們獲得時尚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對時尚信息的接觸面也更為廣泛。目前人們接觸時尚類信息的渠道除了通過傳統的時尚雜志,如《時尚芭莎》《昕薇》《瑞麗》《VOGUE》等外,還有一些美容、時裝搭配的網站如悅己女性網、太平洋時尚、新浪女性、微博、小紅書、抖音大V等。
時尚信息可以說是消費文化、視覺文化、媒介圖像文化的一個綜合的、集中的展示窗口。在追逐時尚的現代文化意識中,人們的身體審美評價受到影響和改變,時尚信息是本研究的一個重要自變量。
本研究擬選定南京市的女大學生作為樣本對象,選擇了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在校女生。問卷包括電子版和紙質版,電子版問卷通過班級微信群、QQ群、校內BBS等網絡傳遞,紙質版問卷采取在宿舍、自習室、圖書館等校園場所隨機發放并當場填寫回收,所有被試均為自然作答。
這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84份,問卷回收率為97%。由表1可知,從年級分布、專業分布等樣本構成因素來看,基本能夠代表被調查學校的女大學生總體情況。
一、時尚信息接觸情況:
“暴露”在時尚信息中的女大學生
(一)時尚信息接觸頻繁
在被調查的584名女大學生中,超過半數的女大學生認為自己每周都會接觸到時尚信息,其中36.99%的女生幾乎每天都會關注時尚信息,幾乎不看時尚類信息的女大學生僅占9.93%,另外幾個月偶爾看一次和每月看一次的女生為13.18%和13.01%。
圖1 女大學生時尚信息接觸頻率圖
(二)被動“暴露”為主,主動搜索為輔
在被調查的女大學生中,有36.99%的女大學生選擇主動搜索時尚信息,而更多的63.01%的女大學生選擇了“否”,而在“接觸時尚信息頻率”一題中僅有9.82%的女大學生選擇幾乎不關注時尚信息,因此,有53.19%的女大學生是被動“暴露”在時尚信息之下的,更多人接觸到時尚信息可能是一種主體的無意識行為。
二、女大學生身體審美現狀:
與媒介“理想美”形象基本一致
把被調查女大學生的身體審美觀念可視化之后匯總為圖2,簇狀柱形圖與折線圖為反向問答,柱形圖與折線圖走向趨勢剛好相反。其中,關于“只有纖瘦的體型好看”有109名被調查女大學生認為是完全符合的,占總被調查人數的18.66%;39.38%的同學認為基本符合,共230名;持完全不符合和不太符合態度的同學僅有20.71%。關于“不管胖瘦,各有各的美”,完全不符合和不太符合的人數有119人和230人,比例分別為20.37%和39.38%,超過了總體比例的一半多。總體來說,女大學生有關身材的審美觀念為:纖瘦的體型要比肥胖更具有吸引力,但這一題中持基本符合態度的女生比例要略高于上一題。
達芬奇曾說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大眼睛比小眼睛美”的問題中,調查結果得到肯定的答案多,占比47.77%,即279名的女大學生認為是基本符合的;占比20.37%,即119名同學認為完全符合,而認為完全不符合的同學僅有18人,占被調查總數的3.08%。在“眼睛形狀與好看與否無關”的問題中得到的結果與上述問題保持一致,占比20.37%,即119名被調查對象認為完全不符合,占比44.52%,即260名同學認為不太符合,而認為完全符合的同學僅占2.05%。
在臉型審美的問題中,媒介中的“理想美”形象再次得到了驗證,“小臉是驗證美的標準”一題,被調查者中基本符合的人數為203人,比例為34.76%;完全符合的人數為109人比例為18.66%。大部分女大學生的觀念為小臉更美。在“臉型與好看與否無關”一題中,選擇不太符合的人數最多,為206人,占總被調查人數的比例為35.27%,而占比為17.63%即103名同學認為完全不符合,而占比為16.09%即94名同學態度不明朗。
三、時尚信息接觸
與女大學生身體審美關系探究
本研究在控制了年級、專業、BMI值、重要他人等因素的前提下主要探究時尚信息接觸與女大學生身體審美之間的關系,在進行一系列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后,得出時尚信息接觸與女大學生身體審美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假設1.對媒介中時尚類信息接觸越多的女大學生對媒介中的“理想美女性形象”的認可越高;
假設2.對媒介中時尚類信息接觸越多的女大學生對自己的身體評價越低;
假設3.對媒介中時尚類信息接觸越多的女大學生對自己的身體改造意向越高;
假設4.對媒介中時尚類信息接觸越多的女大學生進行身體改造的行為越多;
假設5.對媒介中時尚類信息接觸越多的女大學生對自己身體美譽度越低。
以上假設均屬于相關性分析,相關分析是為了衡量兩個變量之間的密切程度。本文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研究各變量間的相關性,一般認為:|r|≥0.75時,存在高度相關;0.4≤|r|<0.75,存在中度相關;|r|<0.4,存在弱相關。結果顯示,每月接觸時尚類信息的頻率與理想女性形象、身體評價、身體取向和身體改造的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098、0.097、0.398和0.177。媒體假設1、3、4、5得到驗證、對媒介中時尚信息接觸越多的女大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美譽度較低。假設2反向,每月接觸時尚類信息的頻率越多的女大學生對自己的身體評價越高(如表2)。
另外,在理想女性形象與身體審美的關系上,身體評價和身體美譽度呈顯著負相關,即越認可媒介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女大學生們對自己的身體評價越低,認為自己的身體越不美。同時理想女性形象與身體改造意向和身體改造行為呈顯著正相關,則表示越認可媒介中的理想女性,女大學生們日常越注重自己的外表并積極采取措施進行身體改造。
假設6.主動搜索時尚信息與否,對女大學生身體審美有顯著影響。
假設6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Student’s t test)比較主動搜索時尚信息與否的時尚信息接觸、內化、身體評價、身體取向和身體滿意度的得分差異,t檢驗是為了比較兩個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用t分布理論來推論差異發生的概率。結果顯示主動搜索時尚信息的人在時尚信息接觸、內化、身體評價、身體改造意愿中的得分顯著高于不主動搜索時尚信息的人(P<0.05),尚不能認為主動搜索時尚信息與否的身體美譽度得分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3)。
四、新的藝術身體的文化景觀
在消費文化快速傳播和媒介圖像化浪潮的推動下,時尚信息無孔不入,女大學生的時尚信息接觸呈現頻次高、“被動涵化”的特點,女大學生對于身體美的觀念也主要來自于媒介,審美觀念與媒介“理想美”觀念基本一致。身體美化、身體改造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加受到重視,特別是女性更追求強制化的美麗,以期達到社會認同。身體既是消費的身體,也是被消費的身體,身體的審美價值越來越突顯。
塑造現代女性身體審美的關鍵因素除了男權文化的規訓,還加入了消費主義的控制。當代媒介“理想美”的約束,這種規訓具有更為隱性又強制的特點,個體的身體審美主體意識被潛移默化的“媒介審美”所替代。因此我們說,消費主義視覺文化轉向下的身體成為一種新的“非主體意識”消費品。本文認為,在身體審美領域,應不斷激發文化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樹立標桿,激發社會大眾身體審美個人意識發展的主觀能動性,或能對抗現代審美怪圈中的消費主義和媒介審美的規訓。
參考文獻:
[1]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福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4]奧尼爾.身體五態:重塑關系形貌[M].李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鮑爾多.不能承受之重[M].綦亮,趙育春,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劉楊,碩士,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人文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傳播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