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廣西毛南族《楓蛾歌》作為毛南族的民族經典藝術,帶有獨特的、可發掘的生態審美特征與生態審美意蘊。廣西毛南族《楓蛾歌》的生態審美意蘊研究以毛南族《楓蛾歌》的文化生境、精神空間環境、綠化藝境為研究線索,將具體文本分析與生態審美視野和理論相結合,研究毛南族《楓蛾歌》展現的文化生境的“依生性生存意識”、精神空間環境的“共生性主體間性意識”以及綠化藝境的“競生性生命意識”的獨特生態審美特征。“三種意識”的不斷融匯,構成毛南族人審美意識邏輯邊界發展的活態的良性循環,顯現在大自然生態場中毛南族社會系統生成、系統生存、系統生長的多維生態審美意識,展現從毛南族經典藝術開始,向科技、文化、生活實踐逐級拓展并逐級反哺形成整生化的“多維綠色內涵”。從而完成對毛南族“自然、非人類物種、人”三方圓融的獨特生態審美視野、萬物“相間”的主體間性生存意識、以及“史詩”般的生命意識探索。
關鍵詞:廣西毛南族;生態審美意識;楓蛾歌
毛南族《楓蛾歌》是清代流傳于廣西環江縣毛南族聚居地的一首民間長詩。毛南族人運用其所處的帶有“依生性和諧”審美觀的獨特“生境”和“環境”視野,創作了具有悲劇色彩的、展現“自然、非人類物種、人”的三方聯通觀念的《楓蛾歌》敘事長詩。在《楓蛾歌》中融匯了毛南族獨特的生態審美意識,展現了《楓蛾歌》作為經典藝術文本在毛南族整體的生態審美時空以及生態審美自覺進程中所特有的綠化生態規律。“自然、非人類物種、人”的三方聯通,是毛南族所特有的生態審美意識,它既關聯著毛南族深層次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同時也充盈為《楓蛾歌》的深層次內涵。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楓蛾歌》在經典藝術方面的悲劇性沖突,展現在清朝毛南族人自己相對封建的禮教思想沖突上,這是《楓蛾歌》從經典藝術逐步綠化為生態化的綠色藝術的基石。在“藝術審美生態化”的綠化進程中,《楓蛾歌》在某種程度上展現著“突破相對僵化的封建思想而任自然”的自然主義依生和諧觀點以及史詩般的生命意識和嶄新的存在意識。縱觀《楓蛾歌》全文,依次體現了如下的審美意識范型。首先在故事歷程中兩位主人公主體潛能被客體潛能所規約,展現依生性質的存在意識,造就依生的原始崇高之美。其次隨著故事發展主客體潛能在磨合后,文章出現跨越時空與生物屬性的溝通,在“主體間性”的視域下,顯現帶有“自然客體意象”的萬物所歸宿的“家園性共生意識”,展現共生性的主體間性意識。最后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主客體潛能由于矛盾的激化而演變為競生性質的生命意識,展現悲劇性的競生崇高之美。此三種意識在詩歌文本中的展現順序,也并不局限于文本的大體框架,三種意識的融會貫通還顯現在文本的各個部分、各個詞句之中。三種意識互體共生地顯現毛南族多維度的生態審美意識,這種生態審美意識也成就了毛南族宏闊雄厚的多維審美視野,可以展現廣西的“壯美”蘊含。
一、詩歌文化生境展現的依生性生存意識
《楓蛾歌》展現了毛南族獨特的生命意識和存在意識,這與其獨特的文化生境有著極大的關聯性。毛南族自古以來就具有獨特的生態自然觀與環境自然觀,“大自然母體”的思想觀念彰顯著主體對于客體的相對依偎、依傍的生存關系與生態關系。這種依生性質的生存意識,緣于人類物種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屬性與生態屬性,在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構建人與自然的認知關系,人們通過與自然的“親緣關系”考察,得以在“親緣”中統一主客體的潛能與關系,實現依生性質的主客體生存統一,產生依生性的生存視野。依生性的視野作為生存認識論將會指引毛南族人進行“詩意地棲居”,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終有一死者在棲居之際根據他們在物和位置那里的逗留而經受著諸空間。”[1]毛南族人展現的“經受空間”樣態正是依生性的樣態,其中展現的意識正是“依生性生存意識”。在依生性生存意識中,藝術的審美價值尺度將會與生物生存的價值尺度相掛鉤。如果細致考察“分龍節”等當今毛南族每年所舉辦的民俗節慶與文化儀式內涵,都可以從中看到,人同其他自然萬物“唇齒相依”的親密關系與共存關系觀念已然成為毛南族認知世界中的重要認識論,而這些都成為了《楓蛾歌》良好的文化生境內涵。
《易·系辭下》中曾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2]毛南族在生活實踐中所表現的自然觀可以顯示其深諳此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依生性生態智慧“不謀而合”。其中,毛南族的“天、地”范疇有著“自然主義的權威性”意蘊,“自然”的范疇也分別包含著帶有生存意識的“天”以及生命意識的“地”。而在《楓蛾歌》中則展現為人處于“人道”之中“依天同行”“奉地行事”的自然觀念與生存觀念。在《楓蛾歌》的第一節《遺腹子》中寫道:“手捧楓蠶像捧金,望蠶感恩化成人……辛勤喂養春過春,許愿蒼天撲撲長。”[3]116在此句中主人公妮邁由于失去自己的孩子而“以蠶代子”,在辛勤的養育之余也敬畏與期待著大自然給與“水土”的饋贈,讓楓蠶得以健康地成長。在此句中妮邁的辛勤勞動展現了具有實踐性的生命意識,即展現了“地”的范疇特征,而向自然的期許與敬畏之心則展現了妮邁具有依生性的存在意識,即依傍于“天”的特征。在《楓蛾歌》中,“自然”作為古代毛南族群所“依生”的母親,顯現并成為了“妮邁”在失去愛人與孩子后最想“追問”的“終極答案者”。如此也就呼應了文中兒媳達鳳在發現夫君是楓蠶時向著依生視野下毛南族人所敬畏的“自然的符號化形象角色”發出絕望質問。這種“問天”的形式已然顯示了古代毛南族對其“自然主義的自然環境權威”的依靠與依存,毛南族的主體性潛能被客體潛能所主導,“自然與天意”的客體占據本體、本源、主導地位,展現人依生、依存、依同“自然天意”,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始崇高之美。我國著名的生態美學學者袁鼎生教授曾經說過:在依生之美的“矛盾結構和組織方式以及生態過程中……首先是客體潛能的自由實現,表現為衍生和派生主體,形成客體化的主體,構成客體的對象化世界。其次是主體潛能的自由實現,表現為依存、依從、依同客體,從而使主體更加客體化,最后形成高度客體化的一元整體。”[4]6而這也是《楓蛾歌》在其文化生境中展現的獨特依生性生存意識的重要理論根基。
二、詩歌的內部文化環境
展現的共生性主體間性意識
《楓蛾歌》的文本昭示了毛南族人在“依天同行”的依生性生存視野下,誕生出毛南族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物種的“共生互轉”的主體間性意識。誠如前文所涉及到的內容,毛南族生存于自然環境之中,早已孕化了獨特的“家園性共生意識”。憑借著毛南族“與鄰為善”般的對于自然的感恩育化之情,其生態化的認識論已然形成了具有“泛靈論”屬性的生態倫理、生態價值,以及生態道德標準。“泛靈論”的實質是“泛經驗論”,毛南族人在“經驗”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承認了“經驗”的價值,肯定了“經驗”的目的和地位。如懷特海在論述過程哲學時指出:“所有事件都是有‘欲望的’(appeti-tive)。事件不僅‘感受’它的環境,而且還‘感受’它的目的。對目的的‘感受’便是‘欲望’(appetition)”[5]在“泛靈論”的視域基礎下,毛南族人進一步生發物種間和諧共存、同親同源的意識基礎。隨著生態倫理、生態價值、生態道德標準的形成與發展,“經驗”的邊界不斷地泛化與延伸,毛南族“互轉共生”的主體間性意識觀念應運而生。
“共生互轉”的主體間性意識觀念展現在《楓蛾歌》諸多的章節之中,這種物種間相互共存、人與非人類萬物相互和生、主體意識可以相互間轉換的生態觀,展現在毛南族人和物、毛南族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中。袁鼎生教授曾經表述:“人與自然互為主體,生態平等,在耦合并進中世界呈現整體一生的態勢。思與行和其同一,生態方法有了現代整體一生的范式,即共生范式。”[6]73從毛南族人整體性棲居于“自然、非人類物種、人”互體共生的多維度生態視野出發,《楓蛾歌》展現的毛南族內部精神文化“環境”特征是多維度的共生性主體間性特征。《楓蛾歌》的文本內部的“共生性”文化“時空”關聯著毛南族外部的“依生性”文化“時空”,展現毛南族“自然、非人類物種、人”共生概念的三方聯通以及混元一體的綠色意境。
具體在詩歌文本中,“自然、非人類物種、人”的概念之間產生獨特的相互轉換、相互共生的獨特規律,呈現著獨特的民族審美內涵,展現著毛南族突破多元界限的“詩意地棲居”思想內涵。在文本中,“自然”指向著“天、地”即帶有生存意象與帶有生命意象的“具有權威性質的自然客體”,例如在《好媳婦》中說:“出門好比秋歸燕,來春天暖再來訪。自古姻緣由天定,達鳳隨俗來話講。”[3]116《會夫君》中說:“月亮光光,照我裁新裝,裁件新裳給阿妮,新衣擺屋堂。”[3]116”將出門的人比作秋歸的燕,自古的姻緣由天而定且達鳳奉行之。這展現了作者賦予詩歌的“依生”性質的生存意象。將“月光”與“達鳳”以及帶有生命延續意味的“裁新衣”“串聯”在一個“場景”中,展現了作者賦予詩歌的帶有天人合一的生命延續意味的生命意象。“非人類物種”指的是《楓蛾歌》中展現的人類與其他物種,包括“動物”“植物”之間的主體間性轉換以及主體間性共生意蘊,例如,“玉米就是楓蠶變,金珠銀粒報大恩,謝妮喂養二十年,謝妮娶嫁一片心,本想變人報妮恩,奈何已成墳里人,不享仔福享孫福,求神送孫養娘親。”[3]117在這其中,楓蠶已經具有人性而成為“報恩”的玉米,則人與非人類的其他物種間已然形成了合和的“共生互轉”形態,展現間性共生的生態意蘊。最后“人”的環境特征指的是典型的毛南族文化生境中生長的人類,在《楓蛾歌》文本中,同樣展現了毛南族人此在于“自然、非人類物種、人”的存在中的范例,如在《好媳婦》中說:“古楓百丈棲彩鳳,達鳳生在古楓村。葡萄眼睛翠柳眉,面如桃花紅又嫩。”[3]116“自然、非人類物種、人”三者的通聯特征不光展現在上引的例句中,更是融貫于《楓蛾歌》全文,展現了多維宏大的跨域互聯與圓融傾向。由此也就可以看出,多維度的“共生互轉”的跨域互聯,很好地體現了毛南族多視域的包容性思想,展現“依天行事”“人物交融”“人天互通”的“主體間性思想”。主體間性思想的環境與《楓蛾歌》展現的毛南族經典藝術文化生境耦合,將會顯現毛南族《楓蛾歌》藝術審美生態化綠化進程的發展動力。但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清朝時期,毛南族人長期處于封建禮教秩序的背景下,所生發的社會生態與其共生性的主體間性意識所展現的精神生態,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不相“匹配”的脫節,引發了社會生態與精神生態相互“碰撞”并“磨合”的沖突點,引發了毛南族人在生存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陣痛”問題,延展成了《楓蛾歌》藝境中展現的競生性生命意識的生發原點。
三、詩歌的藝境統聯生境
與環境展現競生性生命意識
在《楓蛾歌》的“藝境”方面,文本的“藝境”特征由《楓蛾歌》文化“生境”展現的“依生性生存意識”與內部精神文化“環境”展現的“共生性主體間性意識”統聯形成。袁鼎生教授曾在《論生態美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中闡述過競生范式的內核理路,他說道:“人成了‘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在人化自然中,世界轉換成了主體一生的格局。思與行的邏輯與這樣的生態同一,形成了生態方法主體一生的近代范式,或曰競生范式。”[6]73《楓蛾歌》作為毛南族經典民族藝術的文本在其“生境”與“環境”的滋養下形成其獨特的“藝境”。在《楓蛾歌》中,人類精神生態中原本的生命意識、生存觀念、主體間性意識被社會生態中的封建禮教所桎梏和壓迫。社會生態與精神生態產生強烈的“脫節”與“沖突”,在主體間性的視野下,妮邁思維中的“人天關系”又重新被梳理,人化自然的意識得到了加強。在這個過程中,人雖然統一于“天”但卻是以人為動力、為中心、為主導的,主客體統一的動力機制已發生了轉變,即在依生之美的母體中形成了競生之美的因素。在進退為難的交錯矛盾中主人公的知行邏輯引領著《楓蛾歌》迸發出了“憤懣而絕望的”“質問而又無奈的”“激烈而富有張力的”競生性生命意識,展現主體憑借自身強大的力量和強烈的主體意識,構建起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統一客體的組織方式,形成主體化整體的生態過程,展現競生性的崇高之美。
袁鼎生教授在《人類美學的三大范式》中寫道:“競生之美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丑為主格調的悲劇……主客體的矛盾斗爭進一步激化,主體面臨強大客體的報復與懲罰,奮起抗爭,或被毀滅,或被扭曲,或被異化,從而構成悲劇結局。在這一悲劇結局中,不管是主客體的矛盾對立結構的震蕩、變形態還是主體的扭曲態、異化態,還是客體的狂態、怪態、決態都呈現出鮮明的丑的特征。”[4]9主人公“趕罵壞人”“以蠶代子”“哄瞞兒媳”的知行變化,都可看作其生命意識的“掙扎性”實踐。可以說,《楓蛾歌》中展現的“不越天矩”式的依生性生命意識與存在意識,使得《楓蛾歌》引起悲劇性沖突的矛盾點不是主要在“人與天、地”的關系上,而是展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封建思想”的層面上。例如“妮邁”因喪夫喪子被村里人說成“白虎”要挨“侵占家產”,開啟了詩中第一個矛盾的對峙,形成第一個悲劇生發的原點。而“妮邁”的兒媳婦因恐懼而殺死與其結婚的楓蠶,后因吃了楓蠶為了報恩而變的玉米懷孕,又被同班姐妹、親朋好友以及村長鄉親所指責冤枉后選擇自盡,形成第二個悲劇生發的原點。縱觀《楓蛾歌》全詩,妮邁、達鳳婆媳二人承接了兩段悲劇性的故事。宏觀來看,《楓蛾歌》的悲劇性更是毛南族的生命意識和生存意識與社會意識的沖突,是“依生性生存意識”通聯“共生性主體間性意識”被社會意識的強制沖擊而產生“競生性生命意識”的藝境形態。展現為毛南族人在“自然、非人類物種、人”的三方整一下,棲居性質的生命生存,并在生存過程中與僵化的封建思想不斷地碰撞與磨合產生獨特的藝境形式。以《楓蛾歌》為例,毛南族在經典的民族文藝中生發出的依生性生存意識、共生性主體間性意識、競生性生命意識三者和諧統一的生態意蘊與生態精神,將會參與到毛南族民族生態審美質域的發展過程中,達成“韻、真、善、美、益、宜”全質全域的循環綠化發展,從經典文本藝術的藝境產生的綠色之“韻”,將會過渡為毛南族科技領域、文化領域,以及日常生產生活的整一性“主體間性”的“自然、非人類物種、人聯通”綠色思維,并引領日常生活領域中的綠色之“益”逐級將更為多元化、豐富化的生態意蘊回饋于經典藝術的創作當中。
四、結語
毛南族古歌《楓蛾歌》將其生境展現的依生性生存意識、環境展現的共生性主體間性意識,以及藝境所展現的相對競生性生命意識內化為三位一體的和諧性生態規律,三種意識融入毛南族民族藝術的審美鑒賞、審美體悟與審美創造中,在毛南族“藝術審美生態化”與“生態審美藝術化”的耦合發展的進程中構筑毛南族獨特的審美活動生態圈。依生性的原始崇高、共生性的主體間性視野、競生性的競生崇高,這三者間既有歷時性的串聯性發展順序,也有共時性的理論邏輯互補互體之質域。三者成為毛南族民族藝術核心范疇系統生長之整一屬性,發源于三種意識的相互滋養相互生發而產生的系統生成,衍生于《楓蛾歌》中歷時性的系統生存理論,并廣泛普適于毛南族的民族審美、民族生活、民族命運系統發展的核心理路。
個人生存、個人生命與主體間性共生耦合循環發展成為毛南族“自然、非人類物種、人”三方整一下既“相生相克”也“相生相育”的“意識整生化”的多維生態審美綠化視野。三者既是《楓蛾歌》主人公“妮邁”在曲折詭奇的一生中始終參半的意識理路,也是在三種意識范疇不斷的“磨合相生”“表理如一”的系統超循環發展后,內化為毛南族人民藝術發展的思想內核。毛南族類似《楓蛾歌》這種珍貴的文本展現了獨特的主體間性意識、生存意識與史詩般的生命意識視野,對凝聚與延續毛南族本民族文化認同感有著重要的意義。《楓蛾歌》中蘊含的獨特生態審美意識,是對廣西“壯美”的美學主題的豐富和補充。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M].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66.
[2]蕭圣中.周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214.
[3]盧玉蘭,譚月亮,蔣志雨,譚貽生.楓蛾歌(毛南族古歌)[J].民族文學,2009(2):115-118.
[4]袁鼎生.人類美學的三大范式[J].社會科學家,2001(5):5-12.
[5]董立河.懷特海價值理論初探[J].天津社會科學,2003(6):50-55.
[6]袁鼎生.論生態美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J].中國文化研究,2013(1):72-81.
作者簡介:吳宇陽,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