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實主義油畫在中國有著百余年的發展歷史,它以真實性、客觀性的藝術描繪,深刻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景。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歷史回顧與當代思考通過對中國現實主義油畫在不同歷史時期主要表現形態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它所蘊含的時代特征、藝術價值,并進一步思考新時代要求下中國現實主義油畫民族文化的回歸和價值重構。
關鍵詞:現實主義油畫;表現形態;當代性;民族性
現實主義油畫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提倡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真實再現典型形象。在中國,現實主義油畫創作因歷史背景、文化語境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外在形式。若想了解其變化內核,則需要對現實主義油畫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進而思考與探索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當代性與民族性的建構。
一、現實主義油畫的發展背景
19世紀3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范圍內取得勝利,社會的經濟、生產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隨著歐洲社會文化觀念的轉變,到19世紀50年代,出現了一種具有前衛性和挑戰性的藝術思潮——現實主義。這種新的藝術思潮以法國藝術理論家尚弗勒和畫家庫爾貝為精神領袖,帶領著歐洲藝術界進行了一系列藝術運動。
現實主義油畫不同于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油畫,它一改“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審美傳統,轉而聚焦現實,關注社會底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況。它也不同于浪漫主義矯飾、美化現實生活的藝術樣式,反而以準確詳盡的藝術形象表現當代社會生活[1]。法國畫壇的代表性畫家庫爾貝、盧梭、柯羅等都對現實主義油畫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9世紀的俄國,現實主義油畫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革命民主運動的政治影響使“巡回畫派”應運而生。它繼承和發展了法國現實主義油畫的創作理念,主張“美即生活”的藝術思想,強調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以反映人民生活現實為藝術責任,堅持民主主義現實精神,在俄國美術歷史發展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代表畫家包括列賓、彼羅夫、蘇里科夫等。
20世紀以后,歐洲現實主義油畫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完成了創作理念和創作方式上的轉型。一部分現實主義的堅守者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并作出新的意義詮釋,由此產生了“新現實主義”“當代現實主義”等藝術概念,如奧地利的恩特斯·費歇爾、法國的羅杰·加洛蒂都是這類觀點的倡導者。
在20世紀初期的中國,現實主義美術有著與西方不盡相同的內涵和功能,當時的現實主義啟蒙具有“拯救”和“改良”中國文化的歷史意涵,主要針對傳統國畫因循古人、寫實不足的弊端。康有為、蔡元培等人明確提出借鑒西方油畫寫實體系的藝術主張。因此人們將Realism譯成了“寫實主義”,而非“現實主義”,即借助歐洲寫實主義復興晉唐風格和宋代的院體繪畫。1915年,陳獨秀曾在《美術革命——答呂澂》中指出,“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因為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采用洋畫寫實的精神”[2]。由于當時的西方繪畫在選題上忠于現實生活,且在技法上采用寫實手法,因此與我國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科學與民主相契合,成為其重要主張之一。
我國著名美術家徐悲鴻、文學家魯迅都曾對現實主義油畫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1918年,徐悲鴻提出采用歐洲寫實主義拯救中國畫之弊病,并創作了一系列以現實生活情景為原型的大尺幅油畫,極大地推動了現實主義油畫在中國的發展。1928年,魯迅翻譯了《近代美術史潮論》一書,書中對有關庫爾貝及其作品的內容進行了重點介紹,使得法國現實主義油畫在中國的畫家群體中開始迅速傳播。魯迅所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則以社會現實為創作對象,采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出充滿戰斗精神和生活氣息的藝術作品,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發揮了鼓舞人心、激勵士氣的作用。
二、新中國成立后
的現實主義油畫探索
20世紀3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藝理論逐步形成。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更強調藝術創作的主體性、敘事性和情節性,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肯定和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933年,蘇聯現實主義文藝思想被介紹到中國,受此影響,這一階段我國解放區的木刻版畫高度關注現實生活,藝術家們系統開展了革命主題畫與歷史畫創作,作品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戰斗精神。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藝術創作要面向人民、面向生活,這一講話成為現實主義美術的“創作指南”。
新中國成立后,中蘇親密友好關系隨之建立,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普列漢諾夫等的現實主義理論廣泛傳播,中國油畫開始進入蘇俄模式,頌揚英雄、贊美時代、描繪革命歷史與社會主義現實生活的油畫創作成為主流[3]。20世紀50年代,蘇俄油畫家格拉西莫夫、馬尼澤爾、扎莫施多、茹可夫、馬克西莫夫等先后來華講學或教學,我國也公派了一批留學生前往蘇聯學習,這成為20世紀中期現實主義油畫傳播的“火種”。尤其是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術學院主持的油畫訓練班,其學術影響深遠。該時期蘇俄社會的藝術模式與中國本土文化語境的結合,使得現實主義油畫的藝術實踐得以快速發展,并在探索中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扛鼎之作。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徐悲鴻的《人民慰問紅軍》、馮法祀的《劉胡蘭》、于長拱的《冼星海在陜北》、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侯一民的《劉少奇與安源礦工》、靳尚誼的《登上珠穆朗瑪峰》、任夢璋的《收獲季節》、俞云階的《煉鋼工人》、義中信的《通往烏魯木齊》等。他們的創作無一例外地注重場景設計、事件敘述和對主體的烘托,更多地是從社會主義的理想出發而對歷史與現實進行選擇、加工與創造。這些堪稱經典的美術作品可以說是現實主義油畫的偉大勝利。
在1966年至1976年的這十年間,是中國現實主義油畫創作的極端政治化時期。藝術作品的畫面呈現色彩的“紅光亮”和構圖的“高大全”這一固定模式,一度淪為文革政治宣傳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不再強調扎根于人民的生活,而是為政治服務,變成了偽現實主義,中國美術創作的發展也趨于停滯。但在文革這一特殊的歷史期間,我國的油畫創作也取得有一定成績,如劉春華創作的《毛主席去安源》、周樹橋創作的《春風楊柳》等都是經典作品。
改革開放后,我國美術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現實主義油畫創作又再次回歸到庫爾貝以降的經典現實主義。回顧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發展歷程,從萌芽期到成長期,并非一帆風順,中間也經歷了一些坎坷。但中國的現實主義油畫始終不忘初心,美術家們堅持以現實生活為創作主題,創作出了大量具有時代性、典型性、獨特性的現實主義油畫作品,為我國美術發展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新時期的現實主義油畫發展
20世紀80年代,社會迎來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當時撥亂反正、啟蒙反思的社會文化為現實主義油畫的創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盛行人道主義思潮,肯定了個體的價值和存在,打破了對英雄領袖的盲目崇拜和教條束縛,美術創作再次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傷痕美術”和“鄉土寫實美術”則是這一時期現實主義油畫的兩種主要表現形態。
“傷痕”一詞最早來源于文學作品,因復旦大學大一學生盧新華發表的短篇小說《傷痕》而得名。1978年,青年畫家劉宇廉、陳宜明、李斌將其改編成同名連環畫并在《連環畫報》上刊登出來,由此拉開了“傷痕美術”的序幕[4]。隨后出現了以文革為創作背景的連環畫《楓》,引發了社會上對“傷痕美術”的思考和討論。《楓》將當時“四人幫”欺騙、殘害群眾的狀態以最真實的繪畫方式表現了出來,恰當地詮釋了現實主義油畫的真諦。“傷痕美術”的出現,不僅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美術產物,更是新時期現實主義油畫創作探索的結果。
繼“傷痕美術”后,藝術家們又轉向于對農村生活真善美的歌頌,由此產生了具有人文關懷的“鄉土寫實美術”。“鄉土寫實美術”這一概念最早在水天中發表于1984年的文章《關于鄉土寫實繪畫的思考》中提出,后又被稱為“生活流”。它既不同于文革時期以“紅光亮”為主要特征的美術作品,關注點回歸到土地和農民身上,創作對象多為樸實的勞動人民,選取他們的生活畫面進行創作;又不同于傷痕美術所表達出的傷痛感,呈現出的是一種夕陽余暉下的溫情,讓人看后充滿希望[5]。這一時期“鄉土寫實美術”的代表作有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等。其中《父親》可以說是當代現實主義油畫里程碑式的作品,因為它所描繪的不僅僅是一個父親的形象,而是一個藝術的典型,畫面所體現出的滄桑感讓人為之動容,塑造出了一個高度真實有血有肉的農民父親形象[6]。
無論是“傷痕美術”還是“鄉土寫實美術”,都具有一種人道主義關懷和直面現實生活的精神,這也是整個20世紀80年代現實主義油畫的主要美學特征。這一時期的畫家以真實性為創作原則,具有獨立創作的意識,充分發揮了自我創作的主體性,為我們留下了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作。
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向著多元化趨勢發展,中國的油畫創作已經不再只是停留在學習西方的階段,而是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創作道路。此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藝術創作不再只是單純激勵人們的思想情感,而是轉變成以經濟為導向的消費主義。消費文化此時取代了鄉土文化在藝術創作中的地位,藝術家們把視線轉移到了都市生活的題材,這一時期現實主義油畫的主要表現形態有“新生代”和“玩世現實主義油畫”。
“新生代”美術最早由尹吉男先生提出來,這里的“新生代”指的是畫家們普遍比較年輕,是新一代的意思。“新生代”美術的創作主體多為都市生活中的平凡人物,所描繪的畫面是對都市生活的日常的真實再現,畫家們多通過寫實或者略帶夸張變形的方法來描寫現實生活,這種繪畫方式也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思。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美術作品有劉小東的《田園牧歌》,畫面描繪的人物正是畫家和妻子本人,背景則是畫家熟悉的火車站。通過畫面我們可以看出畫中的人物臉上雖然帶著迷茫,但目光卻一致眺望遠方,透露出對生活的希望。
同“新生代”美術一樣,“玩世現實主義”也多以都市中的普通市民為主要創作對象,通過日常的畫面用溫情的手法表現畫家身邊的日常生活。不同的是“玩世現實主義”油畫在畫面中加入了幽默、無所謂、無聊等潑皮情緒,讓原本現實的畫面產生一種與以往現實主義油畫不同的特征,因此這種繪畫風格被稱為“玩世現實主義油畫”。這類美術主張表現畫家個人的生活和經驗,繪畫不再只是停留在描繪表象的東西上面,而成為剖析事物真相的表現方法。這一類畫派的代表畫家有方力均、岳敏君等,其中岳敏君的作品《自由領導人民》通過對法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作進行改編,采用詼諧、調侃的手法表現出了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迷茫、焦慮的心理狀態。
這兩種美術表現形態,都反映出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下,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產生了直接的聯系,藝術的對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物,而是與畫家“近距離”接觸的現實生活。與傳統的現實主義油畫不同,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油畫帶有很強烈的去理想化,通過對社會普通人生活的紀實性描繪,反映出了原生態的現實生活。它們“不在藝術中把個人經歷與情感夸大為宗教性寓言”[7]。在精神表現方面,它們無疑是最接近現實主義初衷的。
無論是20世紀80年代在藝術界展開的關于“典型”的討論,還是90年代初期美術作品中出現的“個性化”的藝術形象,看似對立的兩者,在藝術作品中卻不是互相割裂的關系[8]。如羅中立的《父親》里所描繪的形象,不僅僅代表了模特本身,更是中國千千萬萬農民形象的化身。而“新生代”美術從底層人物出發,畫面表現平民的喜怒哀樂和平凡生活,更是回歸了現實主義油畫創作的初衷,通過描繪現實生活再現現實社會中的典型形象。
四、重拾現實主義油畫的創作精神
在21世紀初期,美術界提出“重振現實主義”的訴求,《美術》雜志于2001年7月開設了“中國當代審美理想和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筆談討論”的專欄。隨后全國各個重要的美術報刊都相繼出現了有關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文章和討論,將“重振現實主義”的呼聲推向了高潮。同時在油畫創作實踐的過程中,以孫為民為首的七位畫家在央美舉辦了“現實主義之路”的作品聯展,以此來呼吁大家關注現實生活,重拾現實主義的美術創作精神。
2004年,“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采取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由此也反映出中國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導向和主流[9]。2009年,這項工程的作品在中國美術館首展,之后是全國巡展,其展出引起社會熱烈反響,使得美術家們都認識到了在創作中把握好歷史的重要性,通過對于歷史的描繪可以領悟到當時的時代精神,并融入到時代精神的塑造中。
除了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描繪,還有一些美術家們將視野轉向當下的現實生活,他們的作品或是溫暖幸福的畫面,或是直接揭露嚴峻的社會問題,都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的色彩,代表性畫家有孫為民、忻東旺等。孫為民的繪畫強調光和色的變化,顯然是受到印象派美術的影響。他筆下的平民形象不同于米勒《拾穗者》的沉重,而體現出一種溫和質樸。如作品《夏天》中洋溢著農村生活的喜悅氣氛,這反映了當時農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們對當下所擁有的生活感到滿足。與孫為民所描繪的溫情畫面不同,忻東旺的繪畫作品極具批判性,他將雕塑感融入到寫實技法中,畫面所塑造的人物透露出一種咄咄逼人的力量,如作品《誠城》就描繪出了農民們想要融入城市的欲望,給觀者帶來視覺和心靈上的震撼,體現出了強烈的人文關懷[10]。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紀的現實主義油畫創作中,畫家們除了對于真實歷史的還原,也加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作品中透露出對現實主義油畫的自信。如畫家王宏劍一直堅持現實主義油畫創作,他強調將西方古典寫實的技法融入中國傳統民族精神,其中所傳遞的情感價值遠遠超過了繪畫技術本身。
五、對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當代思考
中國現實主義油畫不同的呈現方式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景象,但站在時代的立場理性思考, 我們或許會得到如下啟示。
(一)認清現實主義油畫存在的價值。如前文所述,現實主義創作的優勢就在于與歷史同步、與時代相融。現實主義油畫的表現方式之所以成為很多藝術家自覺的選擇,源于現實主義符合中國對于油畫作品的價值取向,它能夠通過寫實技法傳遞出一種真善美的情感,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美術作品,可以對社會發展起到一種積極的鼓舞作用。
(二)現實主義在21世紀的今天是一種鮮明的藝術態度。隨著全球一體化與科技、文化、經濟的巨大變化,現代、后現代對傳統藝術方式產生了強烈沖擊,但藝術對人民、對社會現實的生活態度是構筑現實主義方法的基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終究屬于人民,現實主義的油畫藝術不可“缺席”。從1984年的第六屆全國美展到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超過70%的參展油畫仍舊是現實主義表現形式。這表明現實主義始終是參與社會變革的重要藝術力量,也是對當下虛假藝術、低俗藝術的反撥與回應,是高揚社會主義文藝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旗幟。
(三)堅守現實主義創作不能遠離現實生活,要具有對現實的人文關懷,明確社會責任與歷史擔當,以藝術的非功利性態度去表現社會現實世界。說到底,“藝術是人類所能體驗的最神圣的心理狀態的表達,也是達到這種心理狀態的一種手段。現代人之所以要轉向藝術,不僅是為了完美地表達透明的情感,也是為了獲得借以生活的靈感”[11]。
(四)現實主義油畫不僅是一種藝術方式,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以藝術的方式塑造中國精神是現實主義油畫創作的終極價值,也是其應有的文化品格和審美方向。目前,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我們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國家、人民都在呼吁能夠彰顯民族文化自信的作品出現。藝術家們應該與時代共命運,扎根時代、創作精品,努力建構現實主義油畫的當代性和民族性,共同打造出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現實主義油畫作品。
參考文獻:
[1]格蘭特,弗斯特.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藝術歷程的追蹤[M].鄭鳴放,等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176.
[2]陳獨秀.美術革命——答呂澂[C]//沈鵬,陳履生.美術論集 第4輯 中國畫討論專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10.
[3]尚輝.現實主義的中國化探索——新中國油畫70年的審美再造[J].美術,2019(11):6-16.
[4]魯虹.中國當代藝術史 1978-2008[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4:16.
[5]易英.回望家園——鄉土現實主義回顧[J].藝術·生活,2005(2):26-29.
[6]邵大箴.也談《父親》這幅畫的評價[J].美術雜志,1981(11):14-18.
[7]何桂彥.破滅的烏托邦與回歸現實:對“新生代”、“玩世現實主義”、“新傷痕”的回顧與反思[J].東方藝術,2010(1):102-111.
[8]高名潞.中國當代美術史 1985-198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0.
[9]鄭工.論文化立場及創作的“取向”——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芻議[J].藝術評論,2010(10):41-46.
[10]劉驍純.忻東旺與新現實主義[J].中國美術館,2005(12):42-44.
[11]貝爾.藝術[M].薛華,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55-156.
作者簡介:成子,重慶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史論、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