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意見》為各地各校開展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幼兒園里,勞動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小班的自理活動,還是中班的值日生工作,亦或是大班的“大帶小”活動,都滲透著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幼兒參與勞動就是在經歷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過程,但幼兒園在開展勞動課程時,常常出現勞動觀念片面化、勞動內容簡單化、勞動方式形式化、勞動評價功利化等問題,導致勞動教育邊緣化。那么,幼兒園應如何發揮勞動教育的價值呢?我園從課程意識出發,通過認識、體會勞動教育的內涵和特征,確立了以“三服務”為核心的勞動課程。
一、“三服務”勞動課程的內涵與特征
“三服務”勞動課程是以全面育人為根本目標,以早期勞動教育為核心,以服務自己、服務同伴、服務集體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也是幼兒通過親歷實踐和動手操作,發展自理能力,培養良好的勞動品質,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種活動。“三服務”勞動課程具有以下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三服務”勞動課程的目的在于滿足幼兒自身的發展,是非功利性的服務。為自己服務就是引導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為同伴服務就是引導幼兒和同伴互動、交流,關心同伴的需要和感受;為集體服務就是引導幼兒在集體中承擔一定工作,使其具有歸屬感和責任感。
(二)生活性
“三服務”勞動課程在時間上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內容上滲透于幼兒的生活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家庭生活中。生活活動作為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服務”勞動課程的重要基地。
(三)體驗性
“三服務”勞動課程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引導幼兒享受勞動的過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勞動,自由地感受身體與外界的關系,感受自己的價值,體驗勞動創造的成就感,體驗勞動過程帶來的愉悅感,并逐步產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情感。
二、“三服務”勞動課程構建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需要,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提出,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三服務”勞動課程就是支持幼兒在親歷實踐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體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促進幼兒腦、心、手和諧發展。
(一)“三服務”勞動課程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勞動一方面可以滿足幼兒們愛動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活動其筋骨,使他們的體力得到充分的鍛煉。”“三服務”勞動課程為幼兒提供了鍛煉身體的機會,尤其是促進幼兒大小肌肉的發育以及手眼協調發展,并且勞動過程中幼兒能得到積極愉快的情緒和情感體驗,身心得到健康發展。課程為幼兒創設了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使幼兒在勞動過程中與成人、同伴相互交流,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生活經驗,提升其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為幼兒提供與他人溝通、協商的渠道,幫助幼兒學習遵守社會規則,擺脫原本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幼兒通過對外在事物的改造,體會美并感受美的熏陶和教育。
(二)“三服務”勞動課程是培養幼兒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徑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和疲乏人的勞動,人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溫柔。通過勞動,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幼兒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產生同情心,豐富情感體驗,逐漸形成克服困難、持之以恒和積極向上的優秀品格,尤其是為集體服務,能培養幼兒的榮譽感、責任感、規則感等。“三服務”勞動課程讓幼兒在自主自愿的勞動中經歷和感受勞動的不易,體會勞動者的艱辛,認識勞動的價值與意義,進而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三)“三服務”勞動課程是幼兒獲得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
“三服務”勞動課程以實踐為載體,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和技能,是幼兒在所處的真實生活、社會場景中親身參與的,在具體情景中親自去操作、去感知、去反思、去感悟的,使幼兒不斷獲得直接經驗,提升實踐智慧,讓幼兒從想做、嘗試著做逐步發展到敢做、會做。“三服務”勞動課程給幼兒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為其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試驗田”,幼兒在做中學、在做中進步、在做中獲得實踐能力。“三服務”勞動課程還通過實踐錘煉幼兒的創新品質,課程中幼兒遇到的問題都是真實的、真切的,能夠引發幼兒的積極探索,在不斷直面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不怕困難、敢于實踐的良好品質。
三、“三服務”勞動課程的構建原則
(一)活動性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幼兒的能力和才干來自他們的指尖,兩手動作的把握性和創造性越大,手和勞動工具配合得越精細,幼兒這種配合所需要的動作越復雜,幼兒智力的創造精神就越鮮明,動作也就更準確、更細致。”“三服務”勞動課程的主旨就是讓幼兒在做中體驗、感悟和反思,強調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構建精神世界。課程充分利用幼兒園中人、物、時空等資源,為幼兒提供自我創造的時間與空間,重視幼兒的興趣和直觀經驗,鼓勵幼兒通過操作活動提升能力、涵養心靈。
(二)適宜性原則
“三服務”勞動課程始終遵循適宜性這一原則。一是關注年齡適宜。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活動、材料、互動方式,既保障課程的安全適度、健康有趣,又讓幼兒力所能及,還不失挑戰性。二是關注個體適宜。不同年齡的幼兒以及同一年齡段不同的幼兒,其個性、興趣、需要、能力、發展水平等都不盡相同,面對這些個體差異,教師應按照幼兒個體特征,支持和引導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三是關注文化適宜。每個幼兒生存的環境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家庭的結構、背景不同,勞動課程要尊重文化差異,為幼兒構建多元化的活動,適應其需求。
(三)生活性原則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曾說過:“幼兒園勞動教育應具有生活性,幼兒的認知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勞動教育與幼兒生活關聯越大、距離越近,就越能引發幼兒的興趣,他們在勞動過程中的學習也就越有效。”“三服務”勞動課程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滲透于幼兒的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中,遵循在生活中學習、為生活服務的原則。例如,在入園、進餐、喝水、盥洗、如廁、睡眠等環節中,創設以培養自理能力為重點的為自己服務課程;在生活坊、工程室、種植園、飼養角等活動中創設同伴合作、為同伴服務的課程;在值日生、“大帶小”等社群服務中創設為集體服務的課程。
四、“三服務”勞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美國教育家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提出了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步驟,即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我園“三服務”勞動課程的設計以泰勒的課程開發理論為參照,確定了“目標引領、內容設置、組織實施”三個核心步驟,推動課程科學有序實施。
(一)目標引領
“三服務”勞動課程構建科學、系統的新時代幼兒勞動教育體系,融入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目標,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育人功能,課程包含“知、情、意、行”等要素,并以此來設定課程目標。一是知識層面目標,包括認識和理解,知道為什么做、如何做,這是開展活動的基礎;二是情感層面目標,包括情感和表達,如活動中的各種情感體驗,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請求別人的幫助,在獲得幫助時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三是意識層面,包括意識和意志,有主動服務的意識,能夠堅持不懈,做事不敷衍;四是行為層面,包括行動與行為,優化自己的行為,提升能力。
(二)內容設置
“三服務”勞動課程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實踐課程,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幼兒園挖掘各類活動中的勞動要素,讓幼兒在真實情境中“學”和“做”,并有計劃地進行分類,體系化地滲透到幼兒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從而實現勞動育人。
“三服務”勞動課程的內容主要包含三大類。首先,為自己服務,幼兒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具有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幼兒要學會自我管理,能夠為自己的一日活動做好規劃,并按照規劃開展活動。其次,為同伴服務。幼兒能和同伴合作做事或游戲,能為同伴做事,關心同伴的需要和感受。最后,為集體服務,幼兒能在集體中承擔一定的工作,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三)組織實施
可以說,幼兒園的所有活動都能成為實施“三服務”勞動課程的有效途徑,都蘊含著課程價值,承載著課程目標。
1.一日生活
一日生活環節中蘊含著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勞動項目。幼兒園要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挖掘相匹配的勞動教育內容,滲透到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層次、有梯度地培養幼兒服務自己的能力。如午睡環節,小班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能穿脫衣服和鞋襪;中班幼兒能自己扣紐扣;大班幼兒能根據天氣冷暖自己增減衣服、會系鞋帶。生活環節中還蘊含著很多服務同伴、服務集體的契機,如午睡環節中的幫助同伴穿脫衣服、合作整理床鋪、相互拉拉鏈、曬取鞋子等;班級管理中的桌椅清洗、整理外衣、班級玩具、材料清洗、修補圖書、值日生工作等。
2.游戲活動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幼兒的勞動不同于成人的勞動,是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的。幼兒的游戲活動中蘊含著大量勞動教育資源,只要教師統整資源、發揮游戲價值,就能讓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地服務自己、服務同伴、服務集體。比如,在“小作坊”區域,教師投放的制作玩具、裝飾材料,不僅可以引導幼兒探究加工和制作的方法,還能讓幼兒體驗創作的樂趣。游戲活動結束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收拾游戲材料,將物品分類擺放,清掃活動區,盤點玩具、清洗玩具等,這些活動能使幼兒學習勞動技能,培養認真負責、持久細心的勞動態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勞作活動
勞作活動包括種植活動、飼養活動、工程活動、工藝活動、美食坊活動等。這類活動可以理解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服務,深受幼兒喜愛。勞作活動的價值不僅在于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操作中感知、感受和體驗,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感、成就感、愉悅感。比如,種植活動中,幼兒經歷準備種植、開始種植、種植管理、收割成果四個階段。準備種植階段有“我們一起來翻土”“設計種植計劃”“如何播種”等環節,開始種植階段有“浸泡種子”“直接撒種”“種苗”等環節,種植管理階段有“田間管理”“澆水施肥”“抵御病蟲害”等環節,收割成果階段包括“采摘技巧”“成果展示”“成果分享”等環節。幼兒全程參與種植過程,生發出樂于勞動、勤于勞動和尊重勞動的積極態度,并不斷思考、不斷練習,完善自己的行為,鍛煉勞動能力。在體驗勞動為他人帶來方便時,服務他人的意識也就在幼兒心底生根發芽。
4.家庭活動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在家庭中的勞動直接影響著“三服務”勞動課程的實施質量。由于家長對勞動教育價值認識不足,常常把本該幼兒做的事情包攬了,為幼兒進行“全方位”服務,看似是為幼兒好、愛幼兒,實際是剝奪了幼兒勞動的權利和機會,剝奪了幼兒成為完整兒童的權利和機會,剝奪了幼兒全面發展的權利和機會。陳鶴琴曾說:“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只手。”幼兒園可以通過專題培訓、活動展示、案例分析、對話沙龍等形式,引導家長形成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構建以幼兒園為實施主體,家庭和社區配合的全方位、立體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引導家長行動同向、行動同步、優勢互補。比如,家長引導幼兒自主完成餐前的食譜計劃、食材的準備、餐具的分發,餐中的自主盛飯添菜,餐后的幫忙清理桌子、清掃垃圾、整理碗筷等。幼兒園還要利用家長資源,讓幼兒了解不同職業的勞動特點和價值,形成家園共育的教育合力,強化幼兒的勞動意識。
五、“三服務”勞動課程的成效
“三服務”勞動課程并不是獨立的課程,也不是幼兒園課程體系中新增的教育內容,而是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包括兒童勞動品質的培養)通過適宜、多樣、豐富、有趣的勞動教育來實現的行動探索。
(一)以勞“樹德”
“三服務”勞動課程的實施對幼兒愛心、同情心、責任感、意志力的養成等效果明顯。例如,看到種子破土而出,幼兒體會到了生命的來之不易;在照顧小動物的過程中,幼兒體會到責任與擔當;播種的挫敗經歷、值日生工作的有始有終等鍛煉了幼兒的意志力;幼兒經歷從擇菜、洗菜、簡單翻炒再到出鍋的全過程,理解了每一道菜、每一粒米背后的汗水和不易,自覺踐行“光盤行動”。
(二)以勞“增智”
“三服務”勞動課程的模式等同于“做中學”模式,引導幼兒動手又動腦,不僅使其獲得了勞動經驗,更提升了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幼兒的認知得到深入、細化、具體化,智慧得到啟迪。
(三)以勞“強體”
“三服務”勞動課程是以幼兒體力勞動為主的實踐,肌肉發展、活動筋骨、出力流汗是課程的基礎目標。幼兒在除草、澆水、施肥、摘果等過程中,肌肉得以協調,肢體動作變得敏捷,運動能力得到提升,身體得到健康發展。
(四)以勞“育美”
勞動可以創造美,更能激發幼兒創造美的欲望。“三服務”勞動課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注重鼓勵幼兒自由發揮、大膽創造。幼兒在與自然環境的親近中體驗美,在運用各種各樣材料的探究、制作中創造美,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便會根植幼兒心中。
綜上,幼兒園要通過勞動實現育人功效,深入挖掘各類勞動中的教育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到幼兒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