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長華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振興關系到國家振興,鄉村教育振興關乎鄉村振興。
莊河市大鄭鎮中心小學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小學,現有學生720人,教師90人。近年來,學校緊跟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步伐,為辦好讓家鄉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探索鄉村學校發展之路。
一、緊跟鄉村振興戰略,定位學校辦學思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這是對鄉村教育在當前和未來的重要地位作出的強調,要求鄉村學校必須站在國家戰略和鄉村實際來定位學校的發展目標,踏實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教育。長期以來,多數鄉村學校沒有明確的辦學方向,缺少辦學思想做引領,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固步自封,止步不前,造成城鄉間學校教育差距逐漸拉大。2019年,莊河市教育局以國家級課題“引領校長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的區域推動策略研究”為莊河市教育高質量發展謀篇布局。我校作為首批參與課題研究的鄉村學校,開始提出自己的辦學思想。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鄉村學校辦學思想的提出,切忌走入“高、大、空”的誤區,應該生長于本校、本地的土壤,要接“地氣”。為此,我們通過校內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立足學校、學生和地區實際,提出了踐行以人為本、知行求真的“本真教育”思想。
“本真教育”強調教育要回歸本義,立足現實,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的本質之需,尊重規律,重知重行,進而促進學生真實、自然地發展,為適應國家社會的真正之需打下堅實基礎。在這一核心理念下,我們對學校的整體辦學思想進行了架構,設定的育人目標是“培養求真、向善、立美、健體、自主成長、全面發展的小學生”,將“求知、崇真、尚本、篤行”作為校訓,形成“尚德、明志、求真、樂學”的學習風氣;設置“學高、善教、敬業、愛生”的教學目標,以“本真教育”理念進行課程設置,以“奠基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為依托,以校本課程(啟智課程:藝術類、益智類、科技類;活動課程:德育類、勞動類、運動類)為支撐,架構學校的“本真教育”課程體系。
辦學思想的提出,解決了學校辦學干什么、怎么干、往哪干的核心問題,最大限度地挖掘學校的潛力,發揮學校的優勢,凝聚各方共識,為學校的持續、穩定、高效發展明確方向和思路。
二、把握鄉村發展需求,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以往,每每提到鄉村學校,常給人以“老、破、小”的印象。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加大了對鄉村學校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注重義務教育的均衡化發展,鄉村學校的軟硬件環境都有了根本上的改善。我校搶抓機遇,在打造學校教育生態方面進行了積極努力,力求提高辦學品質,縮小與城鎮學校之間的差距。
(一)重視文化生態,優化育人環境
立足學校的辦學理念,我校打造了“本真教育”校園文化,這是能夠被全體師生理解和認同的文化理念。學校充分挖掘本校、本地的歷史,結合人文、科技、教育等資源,重視校訓、學風、教風的提煉、內化和深化過程,激發師生的主人翁意識。學校打造了獨特的“本真教育”文化,形成了優美、舒適的校園環境和快樂民主的校園氛圍,讓工作和生活在其中的師生都有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自豪感。2021年,學校獲得“大連市十佳綠色學校”提名,同年又被評為“大連市文明校園”。
(二)穩定教師隊伍,強固發展之基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鄉村教師是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是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教師隊伍建設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鄉村學校發展的瓶頸之一就是留不住教師。沒有穩定的、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就不會有良好的教育生態。近幾年,在國家、地方政策支持下,農村教師隊伍逐步穩定,教師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自己在鄉村學校發展的希望。
首先,學校重視教師的民主參與,暢通渠道,積極聽取和采納教師的合理化建議,從學校辦學理念的提出、章程規劃的制訂到各項管理制度的出臺,都注重教師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逐步改進和提升學校的各項工作。其次,利用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的支持,以“對口幫扶”和“頂崗鍛煉”等形式,為有專業提升需求的教師提供到市區先進學校學習和鍛煉的機會,為教師的職業發展助力。發展的瓶頸打開了,鄉村教師不再為自己“偏居一隅”而失落。最后,提升鄉村教師的政治素養。我校注重對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每一位教師都能感受到國家對鄉村教師、鄉村教育的重視,并認識到鄉村教育也有美好的未來。正是基于認同學校且有了發展、提升的空間和平臺,我校教師隊伍越來越穩定。
(三)推行人性化管理,建設溫情校園
作為一所極具“鄉土氣息”的學校,我校以“本真教育”理念管理學校,推行人性化管理。學校以教師和學生為本,從實際出發,關注教師、學生、學校的整體發展。在工作中,充分調研,發揚民主,建章立制,實施動態管理,力求將制度管理與人性化管理有機結合;充分激發師生的主人翁意識,體現尊重全體、民主平等的基本原則;重視教職工會議、教代會議,支部會議、工會會議、少代會,家委會等組織作用的有效發揮;實施人性化管理,讓管理更有“溫度”,提倡全體師生既要認真地學習和工作,又要和諧、幸福地生活。
三、立足學校實際情況,提升辦學質量
明確的辦學思想和良好的教育生態為提高辦學質量奠定了基礎,我校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踐行“本真教育”理念。
(一)構建“本真”課堂生態
我校的“本真”課堂是“以生為本,求真求質”的課堂,是“知行求真、知行合一”的課堂,是“依靠每一個學生主動學,引導所有學生探究式學,使其個性發展得到充分尊重”的課堂,是“學生主體,問題中心”的課堂。學校的課堂教學以“求真知、做真人”為目標,以“問題導學”為基本教學模式,以“問題教學法”為主要方法;課堂教學全過程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為基本結構,重視實踐應用,倡導師生共研,實現教與學的最優化;課堂教學中重視定位新型師生關系,以交流、互動、合作的師生關系為依托,提倡主體性、開放性、過程性、創新性、挑戰性的理念,以知行并重、關注發展為重要評價指標,實現教師的“真教”與學生的“真學”。
(二)開發“本真”課程體系
“本真”課程以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為奠基課程,強調普及性與普惠性,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基于“本真教育”的校本課程,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持續發展,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和拓展,具備本土特色。結合農村地區的現有資源和本校的師資隊伍現狀,我校的“本真”課程包括以下兩類課程。
1.啟智課程
啟智課程包括科技類、藝術類、益智類等課程,特別是民間益智類課程,學校將其設置為校本必修課,簡單易學,實效性強,促進學生智力發展。
2.活動課程
活動課程包括修身養性課程、勞動技能課程、運動健康課程等,立足學校已有活動項目的基礎上加大實踐研究,讓教育之“本真”與生活之“本真”有效結合,做到“知行合一”。活動課程以提升道德修養、強化生存意識、重視強身健志等為目標,推動“本真”課程向縱深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夯實基礎。
(三)打造“本真”教師隊伍
我校努力打造一支能夠認同并樂于踐行“本真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這是辦學理念發展的根本保障。學校強調立足教師自身的“本”位,關注其“真”需,多措并舉,促進教師能力水平提升。首先,重視教師的專業研究。學校提倡教師要樂于專業閱讀、重視教研科研、參與課程開發,以不斷獲得自我提升。其次,重視共同體建設。學校重視學科組、年級組、教研組、骨干團隊、師徒結對的作用,以集體力量帶動教師專業發展。第三,積極創設平臺。學校通過校內外各種形式的活動設置和平臺搭建,給教師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成就自我的機會,讓教師有獲得感和成就感,激勵教師持續提升能力水平。
(四)優化教育資源
作為鄉村學校,受限于地理位置等多方因素,我校過去獲取的校外資源一直十分有限,而在當前國家、社會大發展形勢下,更應該提倡開放辦學。我校近幾年積極爭取各方支持,助力學校辦學質量不斷提高。
1.多維助力,拓展學生發展空間
2018年至今,我校立足校本課程,通過項目支持,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特色活動,組建了特色活動小組30余個;2019年開始,學校陸續得到了鎮內幾家生態農業產業基地的支持,拓展了社會實踐基地;2020年,學校與當地敬老院和鎮老干部辦公室攜手,開展了致敬革命老軍人、傳承紅色基因等系列主題活動。這些社會力量的支持,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拓寬了空間、提供了舞臺。
2.“請進”“走出”,提供教師發展平臺
我校高度重視教師的學習和培訓。每學期,學校都會邀請大連教育學院和莊河市教育服務中心的相關專家到校為全體教師進行專業、專項培訓;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的溝通,學校與中國教師教育網簽訂培訓協議,對全體教師進行學科類、工作類、素養類、通識類等項目培訓;每學期,除參加本市、本區域的交流研討活動外,還會選派教師參加省內外各級各類學習交流活動。這些做法既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又開拓了教師的教育視野。同時,學校為教師爭取到參加各級各類評優競賽的資格,為教師提供展示和發展的平臺,教師因此獲益良多。
3.組團結對,增強學校發展活力
作為一所鄉村學校,個體的發展力量有限,一定要融入大的教育環境中。基于這種認識,我校與周邊的兩所學校組建了“校際協同發展教育集團”。地域相鄰,校情相近,大家在各個層面開展交流、研究、借鑒,利用集體的智慧攜手共進。我校還與莊河市區的莊河市第二實驗小學結成友好學校,與大連市沙河口區實驗小學、新建小學結成對口幫扶兄弟學校,充分借力優質學校的資源,提高辦學質量,增進發展活力,獲得了持久堅實的外力支持。
受益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得益于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我校經過全體師生的團結和努力,各項工作穩步提升。寄望未來,我們將凝心聚力,勤耕不輟,為辦好讓家鄉人民滿意的教育篤定前行。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引領校長用教育思想領導學校的區域推動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FHB170617。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