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洪,蔡靜蕓,熊 焱
(1.遵義市林業局,貴州 遵義 563000;2.遵義市林業科學研究所,貴州 遵義 563000;3.遵義市匯川區林業局,貴州 遵義 563000)
建立國家濕地公園是有效保護濕地、促進濕地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同時還可供開展科普宣教、科研監測、濕地體驗和濕地生態旅游等重要活動,是濕地資源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對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區域物種多樣性評價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部分,受全球氣候變化、生境破壞和人為干擾影響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兩棲動物物種多樣性受脅迫程度逐漸升高。兩棲動物在生態系統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中有著重要且獨特的作用,對環境變化有較強的敏感性。本文通過對貴州匯川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兩棲動物種類和種群特性的調查分析,反映該濕地公園以及生態環境的質量和物種多樣性特征,為濕地公園兩棲動物保護提出相關保護對策建議[1~12]。
貴州匯川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西北角,緊挨著遵義市中心城區,由海龍水庫、喇叭河和北郊水庫串聯而成,地理坐標為東經106°51′49″~106°54′15″,北緯27°44′14″~27°46′16″,規劃總面積為368.79 hm2。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是以喀斯特河流濕地為載體,以庫塘濕地、人工庫塘濕地、永久河流濕地和稻田濕地4種類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濕地面積201.29 hm2,濕地率為54.58%,是遵義市母親河——湘江河的上游,是遵義市中心城區的主要飲用水源地,也是匯川區乃至遵義市的生態屏障。公園內水資源非常豐富,且水質良好,不僅能滿足濕地公園以及遵義市的水資源需求,而且也是濕地公園下游區域重要的水資源供給,對保障烏江流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為物種生存提供了良好棲息地[13~20]。
根據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植被、生境、海拔、兩棲動物習性特點對兩棲動物分白天和夜晚時間段分別開展實地調查。調查方法主要采用編目法和樣帶法,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兩棲動物的生物多樣性和種群特征,提出相關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策。
編目法:在研究區隨地行走,對物種進行GPS 定位,記錄兩棲動物的生境情況。
樣帶法:觀察記錄所見的兩棲動物物種,白天調查方法以樣帶法為主,夜晚調查以樣線法為主。
根據兩棲動物的物種數量,分別將兩棲動物種群數量在近幾年未見、5只以下、5~30只、30只以上,非常稀少用-標記、稀少用+標記、一般用++標記、豐富用+++標記。
采用Shannon-Weiner公式計算兩棲爬行物種多樣性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1)
式(1)中:S為物種數,Pi為物種個體數占全部物種總個體數的比值。
采用Pielou公式計算均勻度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J=H′/Hmax
(2)
Hmax=lnS
(3)
式(2)、(3)中,H′為實際測量的多樣性指數,Hmax為最大多樣性指數,S為物種數采用Simpson公式計算優勢度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4)
4.1.1 物種組成
經過實地調查,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12種兩棲動物,隸屬1目6科(表1)。其中,蟾蜍科(Bufonidae)、雨蛙科(Hylidae)和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各有一種,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8.33%;蛙科(Ranidae)、樹蛙科(Rhacophoridae)和姬蛙科(Microhylidae)各有3種,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25%。在濕地公園12種兩棲動物中,有2種中國特有種,即中華蟾蜍華西亞種(Bufogargarizansandrewsi)和華西雨蛙武陵亞種(Hylagongshanensiswulingensis),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16.67%。近危(NT)物種有1種,黑斑側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us),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8.33%。入侵物種有1種,牛蛙(Ranacatesbeiana)。

表1 貴州匯川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兩棲動物名錄
4.1.2 資源狀況
貴州匯川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12種兩棲動物,根據觀察的個體數量作為依據。分成3個等級:①一般種2種,即華西雨蛙武陵亞種(Hylagongshanensiswulingensis)、黑斑側褶蛙 (Pelophylaxnigromaculatus)。②常見種4種,即中華蟾蜍華西亞種(Bufogargarizansandrewsi)、沼蛙(Boulengeranaguentheri)、鋸腿水樹蛙 (Aquixalusodontotarsus)、無聲囊泛樹蛙(Polypedatesmutus)。③優勢種5種,即澤陸蛙 (Fejervarya)、斑腿泛樹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飾紋姬蛙(Microhylafissipes)、小弧斑姬蛙 (Microhylaheymonsi)、花姬蛙 (Microhylapulchra)。
4.1.3 動物區系分析
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12種兩棲動物中,古北界東洋界廣布種只有1種,即黑斑側褶蛙 (Pelophylaxnigromaculatus),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8.33%;華西華南區種有2種,即澤陸蛙 (Fejervaryamultistriata)、花姬蛙 (Microhylapulchra),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16.67%;華南區種有2種,即鋸腿水樹蛙 (Aquixalusodontotarsus)、無聲囊泛樹蛙(Polypedatesmutu),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16.67%;西南區種有2種,即中華蟾蜍華西亞種(Bufogargarizansandrewsi)、華西雨蛙武陵亞種 (Hylagongshanensiswulingensis),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16.67%;華中華南區種有4種,即沼蛙(Boulengeranaguentheri)、斑腿泛樹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飾紋姬蛙(Microhylafissipes)、小弧斑姬蛙 (Microhylaheymonsi),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33.33%。東洋界廣布種缺。由表2可見,貴州匯川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兩棲動物區系以華中華南區種為主。

表2 貴州匯川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兩棲動物區系
4.1.4 入侵物種
通過調查發現,公園入侵物種為牛蛙(Ranacatesbeiana),是兩棲類生物的天敵。
物種多樣性指數是物種多度和均勻分布程度的反映,均勻度指數是群落中不同物種分布均勻程度的反映。通過對濕地公園兩棲動物進行重要值、多樣性和均勻度指數分析(表3、表4)得知:貴州匯川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兩棲動物優勢物種為澤陸蛙、黑斑側褶蛙、沼水蛙。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兩棲物種多樣性較高,是因為濕地公園內物種分布較均勻。

表3 貴州匯川喇叭河國濕地公園兩棲動物重要值
兩棲動物是保持自然界生態平衡、生態系統完整和生物鏈完整的一類重要生物,對濕地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該濕地公園內,兩棲動物有12種,在濕地公園12種兩棲動物中,中國特有種2種,即中華蟾蜍華西亞種(Bufogargarizansandrewsi)和華西雨蛙武陵亞種 (Hylagongshanensiswulingensis),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16.67%。近危(NT)物種有1種,黑斑側褶蛙 (Pelophylaxnigromaculatus),占濕地公園總種數的8.33%。入侵物種有1種,牛蛙(Ranacatesbeiana)。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兩棲爬行動物的生存和繁殖的條件之一,加之濕地公園內有中國特有種和國家三有動物,對該濕地公園兩棲動物的有效保護勢在必行,切實構建良好生態環境,貫徹落實生態保護意識,全面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21~23]。
通過對喇叭河國家濕地公園兩棲動物種類和種群特性的調查,進行兩棲動物物種多樣性特征分析和保護研究,為濕地公園管理和兩棲類動物保護提出必要的保護措施和建議對策。
(1)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教,提高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動員廣大群眾保護生態環境。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加大動物保護執法打擊力度。
(2)實施植被恢復措施,加強生境保護,減少人為干擾。組建專職巡護隊和志愿服務者隊伍,開展常態化維護管理,有效保護野生動物資源。
(3)加強水域污染防治,改善棲息環境。采取“增殖放流”措施,改善水體水質和生態環境,嚴格控制外來物種入侵。
(4)建立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為主的濕地保護體系,加強林地管理和濕地管理,強化濕地公園的濕地功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