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晏平
(山西省太原市中醫醫院眼耳鼻喉科 太原 030001)
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竇黏膜的慢性化膿性炎癥,主要表現為膿涕、鼻塞、頭痛、慢性咽炎等,嚴重者可引發扁桃體炎、喉炎、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鼻腔灌洗、口服藥物是治療CRS 常用方法,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易復發,效果不佳[2]。中醫學認為,CRS 屬于“鼻淵”范疇,因肝膽濕熱,濕熱之邪上犯鼻竅,壅滯鼻竅致病,治療應以通竅利濕、清熱解毒為原則。穴位針刺療法歷史悠久,是中醫學之瑰寶,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功效。但因CRS 病因復雜,易復發,單用穴位針刺效果不理想,可聯合其他手段以強化療效[3]。清熱通竅湯中藥方具有清熱解毒、祛寒利濕、健脾益肺之效,符合CRS治療原則[4]。本研究旨在觀察CRS 患者接受清熱通竅湯聯合穴位針刺療法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月太原市中醫醫院收治的120 例CRS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門診號單雙號分為對照組(單號)和觀察組(雙號),各60 例。觀察組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齡20~51 歲,平均年齡(35.73±4.26)歲;病程0.5~4.0 年,平均病程(2.23±0.46)歲。對照組中男32例,女28 例;年齡21~51 歲,平均年齡(35.88±4.53)歲;病程0.5~4.0 年,平均病程(2.24±0.5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對比性。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組標準
1.2.1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符合《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5]中診斷標準,且經鼻腔檢查、鼻內鏡檢查或鼻竇CT 檢查證實;(2)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膽腑郁熱證診斷標準,主癥為鼻塞,鼻涕黃濁量多;次癥為嗅覺減退、頭昏頭疼、口苦心煩、咽干口渴、兩脅脹悶;舌脈為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1.2.2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2)入院前未接受相關治療;(3)依從性好,且可耐受本研究用藥。
1.2.3 排除標準 (1)伴有呼吸系統疾病者;(2)心、肝、腎功能不全者;(3)味覺、嗅覺功能障礙者;(4)合并鼻炎、鼻息肉等其他鼻腔疾病者;(5)合并認知行為能力障礙者;(6)妊娠或哺乳期婦女;(7)既往接受過鼻部手術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均行鼻腔沖洗、黏液溶解促排劑、局部熱敷、止痛等常規治療。
1.3.1 對照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穴位針刺療法。選擇30 號1.0~1.5 寸毫針針刺,常規消毒,主穴取印堂、迎香、鼻通、風池。印堂穴:沿皮向下進針,先向鼻梁一側刺入至針感透至鼻中,捻轉3 min 退針至皮下,相同方法刺另一側。迎香穴:向內上平刺0.5~1.0 寸,透鼻通穴,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鼻部,時有眼淚流出;向外上平刺1.0~1.5 寸,透四白穴,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鼻部,時有淚出。鼻通穴:內向上方斜刺0.3~0.5 寸。風池穴:向鼻尖方向刺入0.5~1.2 寸,局部酸脹或向頭頂、顳部、前額及眼眶擴散。所有穴位針刺留針20 min,1 次/d,連續治療6 d 后休息1 d,共治療1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清熱通竅湯,藥方組成:辛夷花、當歸、黃芪、魚腥草、蒼耳子、白術各12 g,石菖蒲、黃芩、黨參各10 g,木通8 g,甘草6 g。每日1 劑,由醫院藥房代煮煎煮,取汁3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7 d 為一個療程,共治療1 個月。1.4 觀察指標 (1)療效判定[6]:治療1 個月后,根據中醫證候積分(主癥按無、輕、中、重分別記0 分、2分、4 分、6 分,次癥分別計0 分、1 分、2 分、3 分,舌脈“有”記1 分,“無”記0 分,共計28 分)減分率評估兩組療效,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痊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減分率≥95%;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減分率≥70%且<95%;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減分率≥30%且<70%;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減分率<30%。總有效率=(臨床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炎癥介質:治療前、治療1 個月時,采集兩組患者空腹外周肘靜脈血2 ml,以3 000 r/min 速率離心處理10 min,取血清(離心半徑為10 cm),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6 水平,試劑盒選自青島市三凱醫學科技有限公司。(3)生活質量:治療前、治療3 個月時,采用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7](Sino-nasal Outcome Test-20, SNOT-20)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包含20 個條目,分為4 個維度,每個條目分為無困擾(0 分)、輕度困擾(1 分)、中度困擾(2 分)、重度困擾(3 分),總分6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均采用Shapiro-Wilk 正態分布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以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 個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SNOT-20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NOT-20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兩組SNOT-20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NOT-20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SNOT-20 評分比較(分,±s)
注:較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鼻部癥狀 情感狀態 睡眠障礙 相關癥狀 總分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60 60 t P治療1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60 60 t P 11.08±1.03 11.06±1.05 0.105 0.916 5.53±0.27*7.11±0.29*30.888 0.000 6.86±0.54 6.85±0.55 0.101 0.920 3.88±0.36*4.24±0.32*5.789 0.000 7.43±0.58 7.41±0.57 0.191 0.849 2.76±0.18*3.12±0.22*9.810 0.000 13.27±1.11 13.25±1.12 0.098 0.922 6.45±0.45*8.21±0.44*21.661 0.000 38.64±3.26 38.57±3.29 0.117 0.907 18.62±1.26 22.68±1.27 17.579 0.000
2.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2、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兩組血清IL-2、IL-6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s)

表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s)
注:較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IL-2 IL-6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60 60 t P治療1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60 60 t P 29.74±2.13 30.11±2.12 0.954 0.342 13.31±1.37*16.12±1.42*11.031 0.000 33.98±2.31 33.68±2.34 0.707 0.481 17.44±1.56*22.75±1.58*18.525 0.000
CRS 屬中醫學“鼻淵”范疇,病位在鼻,因鼻中玄府郁閉,氣液無以流通,膽性剛烈,內寄相火,膽氣通于腦,情志不暢,氣機不暢,膽失疏泄,氣郁化火,濕熱蘊膽,邪熱犯膽,致膽火循經上犯于腦,傷及鼻竅而發病[8]。《素問·氣厥論》中說:“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外科正宗》提到,“腦漏者,又名鼻淵,總因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濕熱,交蒸乃成……蓋病名鼻淵,而其病灶實在于頞,因頞中黏膜生炎,有似腐爛,而病及于腦也。”歷代醫家對CRS 病機探究雖各有側重,但歸納起來由于膽經郁熱,膽熱上移至腦傷而致病,治療應以清泄膽熱、利濕通竅為基本原則[9]。
針刺治療中,印堂穴是腧穴之一,有明目通鼻、寧心安神、疏風清熱等功能;迎香穴屬手陽明大腸經,有疏風散熱、通鼻利竅等功能,可調節兩經經氣,疏泄兩經風熱;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有平肝熄風、通利官竅等功能;鼻通穴屬經外奇穴,具有清利鼻竅、通絡止痛、疏風散熱等功能[10]。針刺上述穴位以達疏經活絡、清熱利濕、活血通竅的功效。清熱通竅湯中辛夷花可通鼻竅、通經絡、祛風寒;當歸補血活血、驅寒止痛;黃芪補氣固表、托瘡生肌;魚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蒼耳子散風除濕、通鼻竅;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石菖蒲化痰開竅、和中辟穢;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黨參補中益氣、健脾補肺、益氣生津;木通清心除煩、瀉火行水、通血脈;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補脾益氣[11]。諸藥合用,可發揮清熱解毒、通竅利濕、祛寒排膿、健脾益氣之效。清熱通竅湯與膽腑郁熱型鼻淵治則契合,可將其用于CRS 治療中。
本研究將清熱通竅湯聯合穴位針刺療法用于CRS 治療中,結果顯示,治療1 個月,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SNOT-20 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清熱通竅湯聯合穴位針刺療法治療CRS 患者可提高療效,減輕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在于,清熱通竅湯中當歸可提高機體免疫力,白術可抗氧化,避免有害物質對細胞功能造成損害,黃芪可誘導T 細胞增生,促進巨噬細胞產生,刺激一氧化氮,還可抗變態反應,調節機體免疫力;蒼耳子有抗菌消炎、抗過敏作用,可有效清熱瀉火[12];辛夷花可改善血液循環,保護鼻黏膜,減少鼻部異物,諸藥合用,可加速CRS 患者鼻竇內炎性物質排出,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穴位針刺療法可通過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止痛消腫。因此,清熱通竅湯聯合穴位針刺療法用于CRS 患者,可提高療效,保護鼻黏膜,改善生活質量。CRS 發生及發展過程常伴隨炎癥反應,炎癥反應程度可反映CRS 患者病情[1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個月,觀察組IL-2、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清熱通竅湯聯合穴位針刺療法治療CRS 患者可減輕CRS 患者炎癥反應。分析原因在于,清熱通竅湯方中當歸可抑制炎癥反應,降低血管通透性[14];魚腥草具有較廣的抗菌譜,可有效抵御細菌和病毒侵襲,降低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反應;辛夷花可改善局部黏膜充血水腫,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在炎癥局部的浸潤,進而減輕炎癥反應[15]。穴位針刺療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調動血液流向有炎癥的地方,促進炎癥吸收,從而減輕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清熱通竅湯聯合穴位針刺療法治療CRS 患者可提高療效,降低患者血清IL-2、IL-6 水平,減輕炎癥反應,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