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光 曹國慶 陳波 黃濤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院關節脊柱科 河南 洛陽 471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A)是臨床多發病與常見病,多發生于全身負重大關節,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為較為多發的一類。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多以手術為主,其中全膝關節置換術(TKA)雖能有效治療該疾病,但創傷較大,不利于患者恢復[1]。隨著近年來假體設計的發展,單髁關節置換術(UKA)被逐漸接受并應用,有利于維持膝關節正常生物力學性能[2]。但目前關于UKA 與TKA 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對患者關節功能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選取84 例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UKA 與TKA 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院關節脊柱科2018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收治的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患者84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42 例。納入標準:符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 年版)》[3]中膝關節重度OA 診斷標準;術前X 線片提示膝關節內側間室病變;單膝OA;依從性較好,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者等。排除標準:手術不耐受者;合并神經肌肉疾病或神經退行性變者;炎癥性OA 者等。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試驗組男18 例,女24 例;年齡49~80 歲,平均(64.72±6.23)歲;病程22~60 個月,平均(39.37±5.15)個月;右膝28 例,左膝14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25 例;年齡50~81 歲,平均(64.68±6.20)歲;病程24~61 個月,平均(39.33±5.10)個月;右膝29 例,左膝13 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TKA 治療。患者行腰硬聯合麻醉,取仰臥位,作前正中切口,經髕旁內側入路,打開關節囊,外翻髕骨,松解脛骨內側副韌帶與內側邊緣關節囊,切除前交叉韌帶與半月板,充分暴露脛骨平臺;于髁間窩鉆孔,置入定位桿,行股骨遠端截骨與脛骨截骨,確定假體大小,于脛骨平臺鉆孔,安置試模,使用骨水泥將假體固定好,刮去多余骨水泥,屈曲位縫合傷口,術畢。試驗組給予UKA治療。患者行腰硬聯合麻醉,取仰臥位,取髕旁內側切口將關節囊切開,外移髕骨探查交叉韌帶是否完整,伸屈膝關節,檢查膝關節間室退變狀況,以明確是否適合UKA 治療;確定后適度松解內側副韌帶,Z 形拉鉤牽開髕骨,對脛骨髓外進行定位,將脛骨截骨導向器調整為后傾5°,對脛骨深度檢測后進行截骨處理,選擇股骨截骨角度并行遠端截骨,明確間隙墊厚度,測量脛骨與股骨假體大小,打孔,安置假體試模,調整伸直間隙以獲得和屈曲間隙等大的間隙,使用骨水泥將假體固定好,刮除多余骨水泥,屈曲位縫合傷口,術畢,兩組均于術后隨訪1 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手術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術中術后失血總量、手術操作時間及術后下地時間。(2)膝關節功能:于術前、術后1 個月,采用髕骨評分[4](Feller)、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5](HSS)、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調查量表(WOMAC)[6]評估兩組膝關節功能,并測量兩組膝關節活動度。HSS 評分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代表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WOMAC 評分滿分96 分,評分越低代表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越好;Feller 評分滿分30 分,評分越高代表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越好。(3)計時起立行走測試(TUG)結果[7]、Berg 平衡量表(BBS)評分[8]、Tecnobody 本體感覺測試結果:于術前、術后1 個月,采用TUG 測試對兩組平衡功能進行評估;采用BBS 評分評估兩組平衡功能,滿分56分,評分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采用Tecnobody 本體感覺評估系統對兩組平衡功能進行評估,檢測指標包括測試所用時間(Time) 與平均軌跡誤差(ATE)。其中ATE=(測試者所描繪的軌跡長度-理想軌跡長度)/理想軌跡長度×100%。其中Time 越短,ATE 數值越小代表平衡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21.0 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試驗組術中術后失血總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下地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術后下地時間(h)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術中術后失血總量(ml)手術操作時間(min)42 42 t P 156.84±13.50 180.28±16.21 21.310<0.05 88.02±8.11 106.98±9.15 10.050<0.05 24.09±2.23 24.16±2.37 0.139>0.05
2.2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 術后1 個月,兩組Feller 評分、HSS 評分高于術前,WOMAC 評分低于術前(P<0.05),但術后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兩組膝關節活動度高于術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Feller 評分(分) HSS 評分(分) WOMAC 評分(分) 膝關節活動度(°)術前試驗組對照組42 42 t P術后1 個月試驗組對照組42 42 t P 17.21±2.38 17.07±2.30 0.274>0.05 27.28±2.65*26.87±2.50*0.729>0.05 55.38±5.22 55.29±5.20 0.079>0.05 94.56±2.20*94.30±2.03*0.563>0.05 43.56±4.32 43.57±4.27 0.011>0.05 10.66±2.07*10.82±2.10*0.352>0.05 100.88±9.33 101.25±9.28 0.182>0.05 116.75±9.53*112.52±9.43*2.045<0.05
2.3 兩組TUG 值、BBS 評分、Tecnobody 本體感覺測試結果比較 術后1 個月,兩組TUG 值短于術前,BBS 評分高于術前(P<0.05),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ime 值短于術前,且試驗組短于對照組(P<0.05);ATE 值小于術前,且試驗組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TUG 值、Berg 評分、Tecnobody 本體感覺測試結果比較(±s)

表3 兩組TUG 值、Berg 評分、Tecnobody 本體感覺測試結果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TUG 值(s) Berg 評分(分) Time(s) ATE(%)術前試驗組對照組42 42 t P術后1 個月試驗組對照組42 42 t P 37.04±3.32 37.09±3.37 0.068>0.05 21.53±2.14*22.07±2.18*1.146>0.05 46.52±4.21 46.47±4.20 0.054>0.05 53.23±1.43*53.28±1.47*0.158>0.05 101.64±9.63 101.58±9.68 0.028>0.05 81.89±8.43*90.82±9.28*4.616<0.05 40.21±4.38 40.07±4.30 0.148>0.05 28.28±2.65*33.87±3.50*8.252<0.05
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多發于中老年群體,表現為僵硬、疼痛、活動受限等,近年來發病率呈升高趨勢,已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探索一種積極的治療手段對改善關節功能、提高預后意義重大[9]。
TKA 作為一種成熟的術式,優良率與術后生存率已得到臨床肯定,但該術式對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患者的創傷較大,出血量較多,易對患者的膝關節間室造成破壞,導致術后難以修復[10]。UKA 作為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的微創術式,具有創傷相對較小、出血量相對較少、術后恢復快及患者接受度高等優勢,且不會破壞患者的膝關節間室,有利于保留患者的前后交叉韌帶,減少切除骨量,可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1]。本研究中試驗組術中術后失血總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膝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提示與TKA 比較,UKA 可明顯縮短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患者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術中術后失血總量,改善膝關節活動度,與既往研究結果[12]相符。此外,本研究結果還發現,試驗組Time 短于對照組,ATE 值小于對照組,提示與TKA 相比較,UKA 可有效改善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患者的關節平衡功能[13~14]。考慮原因可能為,關節的運動覺與位置覺為膝關節周圍的本體感受器,可對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患者膝關節的平衡功能起到穩定與維持效果[15~16]。UKA 無須外翻髕骨,極大程度上保留了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患者前后交叉韌帶與伸膝結構,且置入假體少,患者術后關節本體感覺存在,進而有助于提高本體感覺能力,改善平衡功能[17]。
綜上所述,與TKA 相比,UKA 可縮短膝關節內側間室重度OA 患者手術操作時間,減少失血量,保留膝關節正常結構,改善關節平衡功能,提高膝關節活動度,值得臨床進一步進行大樣本量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