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宗勝,王昱文,孫語希,陳桂梅
(1.黑龍江省水利學校,黑龍江 大慶 163000,2.大慶地區防洪工程管理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尊重河湖自然規律,維護河湖生命健康,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著力提升河湖管理保護的能力和水平。“一河一策”是河長制精準施策的關鍵,全面推行河長制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十九大精神、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切實落實,是保障河湖健康、支撐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大舉措。
鶴北林區地上河流有三條,分別為嘉蔭河、梧桐河、嘟嚕河,三條河流皆為外流河。嘉蔭河由西向東注入黑龍江,梧桐河和嘟嚕河由北向南并列匯入松花江,三條河流共有支流40余條。梧桐河在鶴北林區西南部,發源于邵家店北溝,全長184.1km,匯入松花江,其境內主要支流有:老梧桐河、西梧桐河等。
西梧桐河位置圖,見圖1。

圖1 西梧桐河位置圖
西梧桐河流域范圍內各林場地下水源與附近農田及生活污水滲井等距離較近,且無水源地保護區,污染物含量超標,水質不達標。西梧桐河流域對于河道地表水資源利用率較少,且西梧桐河上現狀缺少控制性工程,起不到調節天然徑流的作用[1]。
防洪防汛站點布設不合理,西梧桐河流域內只布設了兩個簡易雨量站,不夠滿足山洪災害實時監測和預警的要求,存在雨量監測空白區。群測群防體系不完善,防洪意識淡薄。缺乏防洪工程措施,從根本上防治山洪危害很難。生活垃圾收集系統性缺乏,垃圾填埋場措施不足易引起水體污染,環保意識不足。水質監測的斷面布設沒有,相應的水質監測部門沒有,對河道水質進行定期監測無法達到,因此,無法監測水環境質量現狀。
1)農業污染:西梧桐河沿線主要為農田、林地,因為農民環保意識薄弱,重產量而輕環保,所以在農田中使用過量的化肥、農藥,隨雨水進入地表徑流,流入河流,污染水體,總磷含量超標。
2)農村生活污染:西梧桐河流域林場內均為旱廁且未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放到滲井、農田、水塘、溝渠,溪流等,隨雨水進入地表徑流,流入河流,污染水體。
3)畜禽養殖污染:西梧桐河沿線林場畜禽養殖現象比較普遍,雙豐林場、高峰林場以規模化養殖為主,西梧桐林場主要是以農戶散養為主,養殖種類主要有雞、豬、牛等。由于畜禽廢棄物沒有治理設施、加之環保意識不強,大量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無序隨意堆放現象突出,隨雨水進入地表徑流,流入河流,污染水體。
生態基流不滿足需求,西梧桐河岸坡植被種類單一,結構完整性中等,只有喬灌或喬草2個層次,缺少喬-灌-草完整的3個層次。生態完整性不夠,存在水土流失現象,人為活動干擾。由于西梧桐河較差的生態自凈能力,周邊農業面源污染容易進入水體,造成水質惡化。受到人為采金活動等干擾及洪水侵蝕,部分河道完整性不足,現狀侵蝕度強,河道連通性受損[2]。
沒有明確劃分水域岸線,缺乏岸線利用統一規劃,岸線利用管理體制不完善。水利、國土、交通等部門涉及到岸線的開發利用管理,缺乏部門間、行業間、各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之間的協調機制和有效溝通,缺乏對岸線的防洪、供水、生態環境保護以及開發利用功能的統籌,給河道湖泊岸線資源的利用管理帶來困難。
在推行“一河一策”的過程中,存在河道管理經費保障不足、河道管理單位人才資源相對匱乏,掌握河道管理和現代信息化管理知識的人才更少等問題,并且由于相對落后的管理設施,檢查觀測、交通通訊、監控系統和巡查工具的缺少,建設信息化系統的滯后,不能完全滿足河道日常管理和清水廊道建設的要求[3]。
強化管理用水戶,嚴格控制區域用水總量,嚴格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建設飲用水源保護區,保障水源安全,控制地下水超采,完善政策法規建設,使地下水源保護法制化。增強公眾的水法律意識,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的執法管理制度。
建設山洪預警系統,建設視頻自動化監控系統,增設光電雷達等預警系統,增大西梧桐河流域內水位站布設密度、增加雨量站數量,升級改造成自動水位站、自動雨量站。進行人員培訓、人員配備,形成完整的體系,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系統。在行政區界設立水質檢測中心,水質監測斷面布設,定期監測水環境質量狀況。對西梧桐河進行清淤疏浚,在減少河道內源污染的同時拓寬拓深河道,保障山洪爆發時西梧桐河洪水不出槽。設置垃圾桶+分類收集+轉運+填埋+有機肥廠的模式。不斷強化群眾的垃圾收集處理意識及環保意識,全面推行“戶集、村收、鎮(鄉)運、縣處置”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方式。
1)農業采用源頭控制為基礎、生態田埂、生態緩沖帶為主、河內生態治理為輔的治理措施。結合在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合法、合理、靈活地進行當前的經營結構調整,市場發展理念和思路的引入,改進和豐富服務模式,滿足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的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科學水平,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開展生態農業,科學合理使用有機肥代替化肥施用。
2)畜禽養殖實行規模化養殖和分散養殖。規模化養殖主要采用的措施為:劃定禁養區+源分離+集污池+有機肥廠,分散養殖主要采用的措施為:堆肥+回田。設置禽畜業禁養區,優化養殖業布局,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
3)農村污水治理措施主要采用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處理的方式。根據林場規模和實際,雙豐林場采用小型集中污水處理方式,高峰林場、西梧桐林場采用分散式污水處理方式[4]。
構建西梧桐河清水廊道,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引領,立足沿生態走廊地區的自然稟賦、文化底蘊等優勢,在生態承載力與環境容量約束下適度規劃產業,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跨流域區域協調與聯防聯控機制,構建成優化產業結構、保護生態環境、集聚高效空間利用、區域互聯互通的生態大走廊。
強化“山、水、林、田、湖”的系統治理,加大生態保護力度,保障生態需水及下游用水安全,提升西梧桐河江河源頭區的水環境。在西梧桐河沿岸大力開展綠化造林、退耕還河,加大西梧桐河沿河段等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生態綜合保護以及生態修復力度,大力推進耕地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落實生產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積極推進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5]。
科學界定河流水域岸線范圍,進一步明確岸線管理的事權劃分,禁止侵占河道,宣傳與輿論監督力度和大執法力度要加大。由于西梧桐河為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設計洪水位以河道管理范圍的具體界線。本次利用西梧桐河為20a一遇防洪標準進行設計,堤防等級為4級。設藍線陸域保護線為10m。在水域岸線范圍內不得進行挖塘等破壞水域岸線的行為,確需進行的,需征得河道主管機關同意。
西梧桐河流域“一河一策”措施布置,見圖2。

圖2 西梧桐河流域“一河一策”措施布置
河湖管理保護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兩手發力,系統治理”的治水方針,明確執行河長制的重點任務,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因河施策,一河一策,切實抓好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執法監管,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明顯的變化和效果。
西梧桐河的保護與管理采用統一管理、分級管理和委托管理相結合的模式,流域內各林場為各自轄區內相應河段管理與保護責任主體。各管護責任主體及沿線各級相關部門,按照工作分工,履行部門職責,協同管護責任主體做好西梧桐河保護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