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陽穎,陳 丹,紀海婷,潘 茹
(1.常州市水資源服務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0;2.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常州分局,江蘇 常州 213000)
現在人們更注重健康生活的品質,食品和飲用水的安全問題是首要且長期的關注重點[1]。尤其在水質、水量把控方面,更應該做到面面俱到。工業發展伴隨的廢水排放及城建擴大用地問題,引發出越來越多的水環境破壞及水污染事件,促使水源地管理及保護獲得相關管轄部門的高度重視[2-3]。目前中小城市的水源地,根據國家要求正在開展備用水源地調研及長效管理研究。太湖縣就針對花涼水庫與汪洋水庫進行調查研究,制定了雙源互補性供水方案[4];杭州市根據備用供水路線的優化也在開展閑林水庫的調研[5];但在水源地評估手段方面,因各地環境條件的差異,目前評估手段多為評估指標打分方法,指標的選取及權重仍有待完善[6]。文章基于備用水源地的功能要求,從水量、水質、管理、預警、應急五方面,分別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借鑒已有城市案例,提出一套適用于備用水源地的評估指標及權重。并以常州市備選的滆湖為例,進行其長效管理及保護評價分析,總結其工作成效及經驗,為其他城市備用水源地管理與評估提供參考。
備用水源地應與現有水源地相當的水量存儲能力,且該水源地應有穩定的水流來源及水位變幅規律。同時該水源地具有緊急狀態下的啟用方案,并具有保證用水量及水位的能力。水量保障方面總體評分占比為16%,具體評估指標及分值占比詳見表1。
水質安全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達到預期目標定,而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劃分區域針對性定點管理。對于備用水源地對水質的高標準要求,通常會劃分一級、二級、三級、準保護區,可形成相對封閉的區域方便管理。保護區范圍環湖地區實行分區退田還湖還濕方案,逐步提高植被覆蓋率。水質安全方面總體評分占比為24%,具體評估指標及分值占比詳見表2。

表1 備用水源地水量保障方面自評估表

表2 備用水源地水質安全方面自評估表
建議區水務局加強水流容積動態監測,指導做好保護區的巡查工作;區生態環境局負責水源地水質在線動態監測,加強水源地環境日常監管;區農業局負責嚴控面源污染,負責水源地保護區內養殖業相關工作;區公安分局負責維護正常的水源地保護秩序,做好水源地保護區內社會治安穩定工作,及時處理水源安全保障工作中發生的治安事件;強化部門間聯動協調;區政府對各鎮、開發區、街道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進行考核。監管方面總體評分占比為27%,具體評估指標及分值占比詳見表3。

表3 備用水源地組織管理及日常監管方面自評估表
備用水源地取水口應設有水質在線自動監測站及人工監測斷面,每月監測一次,全年(一般在汛期前)開展一次109項的水質全指標監測。并建立保護區內外污染源的排查制度,明確當地主要污染源資料庫,并建立了風險防控方案及評估報告。監測預警方面總體評分占比為13%,應急保障方面總體評分占比為20%,具體評估指標及分值占比詳見表4。

表4 備用水源地監測預警及應急保障方面自評估表
滆湖作為常州市選定備用水源地,其東西方向最大約9.50km,南北方向最大約23.0km,是典型的淺草型湖泊,滆湖湖底平坦無明顯起伏,是江蘇省第六大湖泊,常水位相應蓄水面積144km2,其中武進境內滆湖面積為117km2,占其總面積的81.3%。滆湖備用水源地作為武進區重要的應急飲用水源地,長期以來一直肩負著武進區應急供水的安全責任。現有取水口一處,位于滆湖東北部,距滆湖備用水源擴建一期工程取水泵站約2.0km。其水量規模可保證約150萬人日常生活。保護區域分為一級、二級、準保護區,具體劃分方案詳見表5,其相應劃分區域及地理位置示意圖詳見圖1。

圖1 滆湖備用水源地位置及保護區劃分示意圖
截至2020年底,除水質評估類別分值尚未有突破以外,其余4類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滆湖備用水源地長效管理與保護近3年評分趨勢變化圖2。針對近年來用水量持續增長,長江取水不能滿足區域用水需求的發展態勢,武進區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積極推進滆湖備用水源地水質提升;建立水政、河湖處、排水處和各水利站等配合的聯合巡查制度以及飲用水水源地電子檔案;于2020年順利召開了相關安全供水應急防控桌面推演會議。以上措施均促使了滆湖備用水源地長效管理與保護自評分值逐年提升。

圖2 滆湖備用水源地長效管理與保護歷年評分趨勢變化圖
鑒于高度重視滆湖備用水源地長效管理與保護工作,對照評估指標體系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2020年度滆湖備用水源地長效管理與保護得到了加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結如下:
1)專項管理不斷規范,預防工作穩步推進。落實水源地日常巡查制度,建立飲用水源地實時監測監控系統,建立飲用水源地管理長效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多部門協作聯動的工作機制,提高相關工作效率。
2)水源地近岸帶水生態修復扎實推進。加快推進退田環湖工作,為改善滆湖的水環境、生態環境提供了技術支撐。針對備用水源地個別水質指標不能持續達標現象,組織編制了《備用水源地水質保障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為力保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3)備用水源地“兩違”整治全面完成,以及湖區“三無”船舶清理工作應全面完成。按照相關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和“三無”船舶處置相關政策要求,開展重點水域排查和該類船舶執法清零行動。
4)應急演練工作邁上新臺階。在供水安全保障工作暨飲用水突發事件應急聯席會議推動下,備用水源地安全供水應急防控桌面推演會議是十分必要的。
1)考慮滆湖水環境、水生態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形勢,后期仍需整合各方資源,提高整體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并重點提升水源地周邊區域的環境面貌,進一步提高滆湖的防洪調蓄能力和改善滆湖的水環境、生態環境,保證湖泊功能的整體發揮。
2)針對近年滆湖備用水源地個別水質指標不能持續達標現象,為進一步加強滆湖備用水源地水質保障工作,應進一步組織滆湖備用水源地水質保障專項整治工程,實施方案涉及污水管網建設、排水片區整治、污水處理廠擴建及提標改造、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凈水控藻增殖漁業、河道延伸拓浚和河湖清淤工程7大重點工程。
3)發揮河湖長制優勢,針對性專人專項管理,系統編制入湖河流劣Ⅴ類一級支浜整治方案,推進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整治河湖“兩違三亂”,積極開展五好河道建設,穩步推進小微水體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