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
(成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來,我國正處于加快推進城市化的重要歷史階段,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持續流入,且隨著二胎甚至三胎政策開放以及大城市的虹吸效應,特別是一些一線城市學齡兒童將繼續增加,城市學位將愈發緊缺,面臨中小學學位緊缺的巨大壓力,教育需求激增與土地緊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導致中國一些特大城市大批學校不得不在數年內,在原校園的場地內數倍擴大建筑規模。如何在集約用地條件下,建設高質量的高密度校園成為一個全新的命題。
本項目基地位于成都市成華區二環路與三環路之間,東臨圣燈路,西臨建功路,南臨楓林路,項目用地面積10 783.3 m2?;胤秶苓呉跃幼?、商業及服務配套用地為主,同時基地北側緊鄰農貿市場用地及綠地廣場用地,東臨幼兒園用地,南側為住宅小區以及在建高層,西側為部分待拆遷建筑,而基地本身目前為臨時農貿市場。
項目原規劃用地面積10 783.3 m2,規劃建設18個班小學,目前該用地隸屬于多家單位,其中:成都耐火材料廠宿舍區用地暫不考慮拆遷,而其用地緊鄰本項目基地,且其部分用地跨越本次項目用地中,占1 097.6 m2,根據規劃要求該用地僅可作為學校后期發展用地或綠地,而保留建筑則需要按規范進行退距。
1)業主需求與用地的矛盾。
根據業主要求,項目用地原規劃為18班小學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巨大的學位需求,所以需要拓展到24班,同時按照業主要求還需要增加大量的輔助用房和后期的預留用房。但對于目前的用地情況卻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同時對比業主對教學用房的面積及數量要求也比國家標準《城市普通中小學校校舍建設標準》高出許多。
而根據目前情況,用地現在只能分為兩期用地建設。其中:一期工程用地面積只有9 685.7 m2,二期工程用地面積1 097.6 m2。且一期建設應滿足24班小學建設的全部基本使用功能。經過初步計算,原有用地面積已經不能滿足學校正常用地需求的同時還需要將建筑的主要功能全部考慮在一期建設用地中,這無疑是將用地進一步縮小,這就加大了項目與用地之間的矛盾。
2)規范要求與用地的矛盾。
根據目前用地周邊情況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北側保留建筑為住宅項目且緊鄰基地,甚至還有一部分在基地中,作為拆遷后用地,該建筑具有日照要求,東側幼兒園建筑及場地具有更大的日照要求,南側具有多層、高層住宅對我們項目也具有明顯的遮擋作用,而西側雖然為拆遷用地,但其規劃用途為住宅,所以我們的建筑布局也必須予以考慮。同時國家規范《中小學校設計規范》[1]中對項目也有許多明顯的距離控制要求如:學校周界外 25 m范圍內 已有鄰里建筑處的噪聲級不應超過現行國家標準GB 50118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有關規定的限值。各類教室的外窗與相對的教學用房或室外運動場地邊緣間的距離不應小于 25 m。
綜上,我們的建筑必須要在考慮狹小用地的同時還需要兼顧日照退距、規劃退距、周邊建筑的影響等多方面問題。這使得本建筑功能必須更加集約化,并且需要加大地下空間的利用。經過對比分析研判我們對本項目梳理出了以下問題(見圖1)。

1)動靜策略。設計將對隔音要求相對較低的運動區域放置在場地北側,最大限度減小噪聲及污染對校園的影響,同時又可做到南北動靜分區明確。同時設計將二期用地作為后期綠化及補充運動場地,可在農貿市場建成后起到隔絕噪聲、污染的作用,也可作為校園建筑與農貿市場之間的緩沖。這樣既滿足了學校基本功能前期建設不受后期拆遷的影響,同時又能延續現有的運動分區,使得整個校園形成完整的、明確的功能分區體系(見圖2)。

2)退距策略。設計將建筑高度最低的運動場設置在北側,盡量減少與住宅間的規劃退距,同時可以減少建筑對相鄰住宅的日照影響,這樣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現有基地平面。而設計將主樓東側減為四層,以減少建筑退距,同時滿足對東側幼兒園的日照要求。這樣也是最大化的利用現有基地平面,提高用地使用效率。同時還可以利用退臺形成屋頂花園,創造綠色空間與生態空間,提供活動交流的可能性。
3)交通策略。設計以構建綜合體的思路進行全盤考慮[2],采取完全覆蓋的流線系統,利用走廊、架空空間、連廊、平臺等多維度、多樣式空間類型將每一個功能串聯起來,使建筑更加集中化,聯系更加緊密,溝通更加便捷。同時多樣的空間體驗也給項目使用者帶來了更豐富的感受(見圖3)。

1)運動場布置策略。
說到中小學建筑設計就必須提及最重要的部分——運動場。運動場是全園最大的用地,也是限制非常多的用地,在《中小學校設計規范》中這樣提及:隨學生人數正比例增減的用地包括建筑用地、綠化用地及部分體育用地,如籃球、排球、體操、體育游戲等場地。不成比例增減的用地包括環形跑道等。18班與36班的學生人數差1倍,但依教學需要,都應配置一個至少是200 m的環形跑道,占地同為0.58 hm2,占有學校用地中很大的份額。所以,這部分占地不可比。由此規范提出一個新術語:“學校可比總用地”,定位為學??傆玫販p除環形跑道的占地。
綜上可見,運動場地尤其是田徑場地在學校設計中所占據的重要位置。對于用地緊張的城市中小學設計如何布置運動場地將是整個設計的基礎,甚至是靈魂。在深圳福田“新校園行動計劃”8+1建筑聯展中[3],面對高密度校園,建筑師們提出了種種解困破局的方式,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a.運動場布置在地下;b.運動場布置在地面;c.運動場布置在中間樓層;d.運動場布置在屋頂(見圖4)。

以上方法應該是各有優劣,但是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如果地面緊張,則我們可以采取豎向求空間的方法來彌補用地的不足。但是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便捷性、共享性、生態性以及城市防災用地的相關問題。這點根據“朱濤”老師在《邊界內突圍:深圳“福田新校園行動計劃——8+1建筑聯展”的設計探索》所歸納梳理的圖表中不難看出。
經過大量的分析研判和與業主的溝通,在本著經濟適用的前提下本項目我們采取了第三種運動場地布置形式——運動場布置在中間樓層。這樣的布局騰挪出了大面積的地面用地得以利用,為校園建設用地不足帶來了轉機。同時由于運動場地的抬高也減少了高樓層學生的流線長度,提高了運動場地的便捷性。在設計中我們還利用二層運動場的圍欄做了造型,加以圖案式穿孔板設計,讓建筑產生了現代藝術美感,同時在一層地面設置了兩部室外大樓梯連接二層運動場,以滿足功能與疏散的需要。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海綿城市的應用以及防災用地的設置都帶來了負面影響(見表1)。

表1 運動場地不同布置方式的影響
2)大空間布置策略(見圖5)。

大空間是校園設計中的痛點,這類房間面積往往很大,高度要求也十分苛刻,同時這類空間的限制還特別多,牽涉消防、噪聲、空氣污染等多個方面。例如《中小學校設計規范》規定食堂與室外公廁、垃圾站等污染源間的距離應大于25.00 m,食堂不應與教學用房合并設置,宜設在校園的下風向。廚房的噪聲及排放的油煙、氣味不得影響教學環境。此外對球場、舞蹈教室、報告廳的規定也不少,尤其是凈高的要求(見表2)。

表2 主要教學用房的最小凈高 m
風雨操場的凈高應取決于場地的運動內容。各類體育場地最小凈高應符合表3的規定。

表3 各類體育場地的最小凈高 m
綜上,設計將學校教學樓置于南側,前區形成校園廣場,既避免了農貿市場噪聲的影響又具有良好的校園展示面。而根據運動場布置策略,設計將風雨操場、食堂、教師餐廳、報告廳等眾多大空間置于運動場和環形跑道之下,盡可能高效的利用了場地。且建筑功能連接成為整體,既高效又便于使用。這樣的布置優點是所有大空間均有場地安置到位,高大空間也不受主體結構的影響,布置較為靈活,功能相對集中,利用率高效,且遠離主要教學空間可以減小相互之間的影響。但是同時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空間大量壓在運動場下方,為了盡可能高效利用土地,多項功能會布置相對密集,同時由于部分球場的空間高度很大,需要采取部分降板綜合利用地下室的方式解決,這樣就帶來了采光和通風的問題。為了協調這些問題設計將可以采用人工照明的功能空間——籃球場做在中間,把周圍可以爭取到良好采光通風的區域布置食堂、餐廳、舞蹈教室等功能房間,再加以機械設備滿足通風要求,這樣既滿足了使用功能又充分利用了場地,是一種平衡法則的處理方式(見圖6)。

面對該復雜的項目情況用自己的方式予以回應是一種探索和實踐。在實踐中我們探索了針對城市高密度學校設計的策略,利用策略取得了突破,但同時也發現了問題。我們相信這些問題會一直伴隨著整個設計的過程,在以后的設計中探索如何解決問題也將永不停息。目前該項目已經開始修建,相信在未來或將出現更多更好的設計路徑,為城市高密度學校設計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化加劇,人口密度遷移,在未來的某些人口重點流入城市中會面對越來越多的城市矛盾,尤其是土地與學位的矛盾,加之受中小學建筑設計規范的限制,未來可能會涌現出更多的高密度學校,這既給設計師提出了新的課題與挑戰,也是一種有趣限制,相信未來的中小學校建筑設計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