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據統計,職業院校8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服務鄉村振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職業教育被賦予重任,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見效最快的方式。在這一新機遇和新挑戰下,自治區人民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于鄉村振興元年2021年3月批準創建廣西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作為一所以培養農業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創建伊始就確立了明確的定位,那就是培養現代農業人才,為廣西鄉村振興注入新的血液。學院以振興鄉村為己任,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確定辦學理念。一是融通東西方農業先進技術與文化。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傳統農業生產與加工方面有獨特的技術和方法,農耕文化根深葉茂,現代農業科技取得矚目的成就,為農業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西方農業科技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提出的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思想與我們傳統農業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致,都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學院抱持融通東西、海納百川的思想,把東西方農業先進技術與文化融合起來,建設一流的農業職業院校。二是構建現代技術大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根據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發展的需要,以農業與生物工程、動物科技、海洋與漁業、食品工程為主,以機電工程、人工智能、工商財經、文化藝術為輔,以繼續教育與培訓、國際交流為補充,建立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大農業人才培養體系。以大數據平臺為主要依托,為農村、農業發展培養生產、銷售、流通、金融、管理、科研等全域性的掌握新技術的鄉村振興人才,為有志于農業、農村建設的專業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全面發展農村產業、生態、文化、藝術,建設新型農村。三是產教融合,學做合一。學院立足職業技術傳授主題,把農業產業與教學融合起來,把學生的“學”與“做”統一起來,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同時積極推進“1+x”證書制度,讓每一個畢業生多證在手、多技在身,成為“大國工匠”,服務地方經濟。
作為一所農字當頭的職業教育院校,我們必須匹配區域經濟,切忌在定位、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出現“離農”傾向,實現從同質培育向精準培養轉變,基于農業產業需求、農業產業結構特征量身定制本土化、適農化的人才培養計劃,全身心地研究與開發人才培養方式,積極主動辦好服務現代農業的糧食、水利、農林類專業。同時,涉農專業要從傳統走向特色,從數量向質量提升,滿足農村地區多元化人才的需要。我們必須積極推進“專業優化工程”,立足“跨界、融合”來實現課程體系的優化,并不斷開發創新創業新形式,鼓勵和引導學生立足鄉村振興開展項目實踐,以“產業孵化+技術支持”來連通創業路徑,實現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貫通。在人才培養方式上,可通過定向、訂單培養等方式進一步促進農村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培養有知識、會管理、懂經營的高層次綜合型人才,服務農業現代化。
作為一所由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主管的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將充分利用我區農業行業區位優勢,沿著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方向,致力于加快構建我區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培養能夠滿足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發展,為“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貢獻力量。
(作者系廣西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