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華 劉結玲
【摘要】本文指出“1+X”證書制度下高職校企雙元育人的基本邏輯和現實意義,提出根據“1+X”證書的實施需要,探索校企雙元育人路徑,建議以課證融通為契機,明確校企雙元育人目標;以工學結合為手段,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方法;以校企合作為途徑,增強高職院校師資力量;以技能大賽為助推,打通人才技術磨礪路徑。
【關鍵詞】“1+X”證書 高職 校企合作 雙元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9-0133-04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即“1+X”證書制度。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正式拉開了我國“1+X”證書制度的試點序幕?!?+X”證書制度的實施成為銜接職業教育課程學習與技能培訓的紐帶,促進高職院校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統籌兼顧,為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校企雙元育人模式賦能。校企雙元育人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在“1+X”證書實施背景下,強化職業教育改革,順應了職業教育的變革趨勢。
一、“1+X”證書制度下高職校企雙元育人的基本邏輯
(一)人才培養目標重構的現實邏輯
在職業教育過程中,人才培養目標是引領教學過程、規范教學實踐的依據,而隨著社會分化與行業細分的加速,現代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趨于多元化與層次性,由此逆向催生了從需求端到供給端的人才培養目標重構。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強調知識教育與技能培訓的雙向結合,但與之相匹配的是“畢業證+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制度,僅能從學歷層面來表明人才的培養目標與職業資質,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才技能層面的硬性培養指標。而當前開展的“1+X”證書制度試點,以“畢業證+職業技能證書”的模式將人才的學歷層與技能層相結合,從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之初便奠定了用技能證書取代傳統的資格證書的基調,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目標得到重構,進而滿足我國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對高技能職業人才的需求。而且,在“1+X”證書制度的引導下,在高職院校制訂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分別基于畢業證書和職業技能證書的雙重考量,會從多方面提升職業技能人才的素養。其中,基于畢業證書的授予目的,高職院校會更加注重校內學術文化的熏陶、科學態度的養成;而基于職業技能的提升目的,高職院校則會在校企雙元合作中融入專業興趣培養、實踐技能提升等元素,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構更加貼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社會就業情景倒逼的歷史邏輯
職業教育起源于生產勞動,從原始社會的自然分工演變到當前基于人類多元化需求屬性的分工鏈條成型。隨著我國高校畢業人數的逐年上漲,加上全球經濟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高職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日漸嚴峻。對此,基于發展的角度,高職教育應從人才就業競爭力上著手,主動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做出變革。而“1+X”證書制度將人才培養、教學方式、評價制度融入校企合作中,以職業技能證書獲取的形式為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從而適應職業教育變革的潮流。雖然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校企雙元育人形式早已出現,但“1+X”證書制度屬于新事物,其產生的本原便是高職院校遵從市場需求提供職業人才教育服務。而且,“1+X”證書制度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改革舉措,“1”為夯實就業基礎,“X”為拓展就業技能,這種基礎性與拓展性的構建關系突破了雙證制的歷史局限性,以證書的取得及所獲證書的等級體現就業能力,適應了社會就業情境與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
(三)職業技能標準融入的實踐邏輯
職業教育主要為產業發展輸送具備職業技能的人力資源,而對人才職業技能的評定則主要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憑據。在人才鏈的構建實踐中,推動高職院校的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需要圍繞人才的職業技能培養展開,而“1+X”證書制度通過書證融通,將學歷教育認證與職業技能培訓認證結合在一起,無疑成為二者精準對接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用人單位同一崗位不同工種的技能等級要求不同,迫切需要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支撐。因此,實現職業技能人才供需的精準對接,要正視職業人才在技能等級上的客觀差異,要對人才技能水平與層次進行權威性考評,其關鍵在于以校企雙元育人為導向,由相關領域的權威評價組織參與考核并頒發證書,企業參與度高,崗位對接緊密,構建的證書等級體系有效滿足當前人才鏈上下游的各方需要。截至2021年上半年,“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總計開展了3批92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類別,為高職專業的職業技能標準融入生產實踐提供了參考借鑒。
(四)踐行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論邏輯
“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對專業人才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與運用水平的考量,是踐行知行合一思想的直觀體現。通過試點推行,“1+X”證書制度逐步成為我國高職學生畢業的標準條件,以畢業證為代表的學識水平證書和若干張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將成為評價高職校企雙元育人水平的重要標準。即畢業證意味著人才完成了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學習,并達到了畢業標準;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則意味著學生經過專業培訓與實踐操作,能夠勝任與之相關的崗位職務。尤其是若干張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既可以是同一職業的不同等級證書,又可以是不同職業的不同等級證書,這為學生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促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從單一型走向復合型與多元化。而且,在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學校主要承擔了專業知識的傳授,企業則更多地提供技能磨煉與培訓服務,二者在學生“知”“行”引導上不僅分工清晰而且合作緊密,明確學生取得對應等級證書的工作崗位、薪酬結構、晉升機制,為學生的知行合一奠定基礎。
二、“1+X”證書制度下高職校企雙元育人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1+X”證書制度從頂層設計上入手,深化職業教育校企雙元育人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訓方式和評價模式改革,助推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學歷證書作為學制系統內完成專業學習任務的憑證,以“文憑”發放的形式綜合反映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高職院校通過將畢業證書與學分獲取、課程進修及期末考試掛鉤,激勵學生掌握好專業知識,從理論層次考驗人才的培養質量。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還通過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遴選,為學生的“1+X”證書考試提供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完善的教學體系,助推學生的技術技能認證,全方位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人才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是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學生專業技能熟悉度與崗位適配度的綜合反映。校企合作引導各專業構建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職業技能證書體系,制訂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實現多方激勵學生獲取多元化的技能認證,從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吻合度以及人才就業與行業發展的適應性上著手提升培養質量,加快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有利于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1+X”證書制度的實施,進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育人在知識體系、師資團隊、實訓設備、人才培育上的同一性,推進了新時代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為校企雙元育人注入新元素?!?+X”證書制度除固定的畢業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取較為開放,在此先決條件之下,高職院校將與行業協會、前沿企業開展深度戰略合作,不斷深化教師與教法、教材與課程、理論與實踐改革,共同開發人才的培育標準、培訓內容,并在證書認可度以及人才復合性領域內會有更多的交流,從而為校企雙元育人注入新元素。二是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提供新動力。“1+X”證書制度在推進校企深度合作之余,也有助于開創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新模式。雖然我國職業教育領域一直強調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但目前高職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上仍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未能實現充分精準的對接?!?+X”證書制度的試點,從人才成長的二維時空交融來打破傳統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封閉狀態,提高了企業對學生技能培養的參與度,對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益于探索國家資歷框架構建
國家資歷框架為不同等級教育與培訓的成果認證提供了權威性參照,是溝通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橋梁?!?+X”證書制度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得到了人力資源保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對考證主體的主觀條件限制較小,無論是在校生還是在職職工,都可以進入“X”證書的考取行列,因此,“1+X”證書制度的實質是對終身教育的認可,是國家資歷框架在職業教育中的探索性構建。在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育訓結合的組織原則下,高職院校成為“1”學歷證書的資質審核主體;而政府部門、行業培訓機構或評價組織以及其他社會單位,成為“X”證書的考評主體,共同對證書的含金量與聲譽度負責,這種多主體參與的成果鑒定契合國家資歷框架的構建需求。此外,在“1+X”證書制度下的高職校企雙元育人過程中,以學分為計量單位,對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加以管理,無論是證書體系構建還是考核制度設計,均與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的構建聯系起來,成為國家資歷框架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有利于促進人力資源整體開發
“1+X”證書制度下高職校企雙元育人不僅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還有效地促進了社會人力資源的整體開發。從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終身教育的鞏固以及職業證書體系的規范化與科學化,使得職業人才的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趨于平衡,人力資源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更加精準,由此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社會有限的人力資源效用,實現了職業人才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的高度結合。一方面,在“1+X”證書制度實踐下,高職院校不僅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上調整了實踐課程的比重,偏向于實踐技能的教學內容設置,也更加立足于培養目標與技能標準重構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全方位實踐“1”和“X”的穿插融合,由此增加了以高職學生為主體的人力資源開發深度;另一方面,“1+X”證書制度下高職校企雙元育人,根據市場產業發展情況,通過對學生專業方向的調劑以及職業技能的引導,最大可能地調整人才職業技能的種類選擇與等級考取,力求實現區域產業內人力資源供需的相對平衡,避免了職業人才的閑置與浪費,從而推進我國人力資源整體開發,加快促進人才強國戰略的時代布局。
三、“1+X”證書制度下高職校企雙元育人的路徑
(一)以課證融通為契機,明確校企雙元育人目標
教育制度的變革重點在于改革人才培養制度,針對當前“1+X”證書制度下的高職校企雙元育人,要堅持以課證融通為契機,明確校企雙元育人目標。首先,在校企合作下構建每個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系,并將證書考核內容有機融入課程體系與科目教學中,明確職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發展方向。在融入過程中,要注重證書與人才培養的素質、知識和技能的契合度,綜合運用融入法、接口法、單列法與混搭法等方法實現課證融通,強化對人才理論與實踐的同步培養。其次,對接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的構建方案,將課程理論學習、實踐內容與學分掛鉤,積極探索專業內部“學分銀行”與人才培養的對接機制。例如,在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下,對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進行量化,登記并存儲在“學分銀行”中,實現校企雙元育人的專業課程之間學分的內部轉化認定,明確職業人才培養需要獲得的學分。最后,以“1+X”證書制度的課證融通為契機,將專業內可能涉及的職業崗位技能和行業鑒定標準納入課程教學中進行重點闡述,優化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使校企雙元育人的培養目標與教學內容更加精準,多形式、多舉措地圍繞雙元育人目標加強人才技能提升。
(二)以工學結合為手段,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方法
“1+X”證書制度下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要校企的通力合作。工學結合作為校企雙元育人的重要途徑,更需要通過培養方法的創新,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首先,在學校方,以“學”為主,主導“1”證書的審核發放,創新學生畢業證書的獲取方式,除了以專業課程學分為憑證,還可以加入創新創業學分、專業選修課學分等其他學分方式,所有可以全面提高學生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的學分計量方式,都可納入畢業證書的發放標準體系中;其次,在企業方,以“工”為主,聯合學校與行業考評組織,參與到“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制訂、考評中來,并根據證書考核內容與實踐要求,把工作崗位職責向“X”證書標準靠攏,為高職學生培養提供適合的工作崗位與環境,助推學生職業技能等級的提升與證書的獲取;最后,在學生方,要抓住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的工學結合手段,為其輾轉于學校學習與企業工作間創造良好環境,打通二者存在的專業理論與實踐隔閡,更好地將學校傳授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工作過程中,同時利用工作實踐鞏固專業理論,促進雙元育人質量的提升。
(三)以校企合作為途徑,增強高職院校師資力量
“1+X”證書制度為雙師型教師的建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在“1+X”證書制度的實施背景下,強化高職校企雙元育人,不僅要以校企合作為途徑,增強雙元育人的師資力量,也要以書證結合為抓手,提高多元人才的培育能力。具體而言,一方面,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推進產教融合與知行合一,通過捕捉就業市場信息與行業發展情況,從專業發展與崗位需求上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同時利用雙師型教師的理論素養深厚優勢與實踐培訓能力,構建學校與各企業間的合作框架,增強人才培養與輸送的合作意愿,使校企之間形成互相吸引、互相支撐的良性可持續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對“1+X”證書制度下的書證結合因勢利導,在校企合作中加強院校特色專業與地區主導產業間的聯系,立足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引導學生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時發揮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在學生證書獲取及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增強校企雙元育人能力,更加高效地為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四)以技能大賽為助推,打通人才技術磨礪路徑
“1+X”證書制度的實施為高職院校技能大賽的舉辦提供了基礎條件,對校企雙元育人發揮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在校企雙元育人實踐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技能大賽的內涵,打通人才技術磨礪路徑。一是根據不同專業的“1+X”證書需求,以技能大賽為橋梁擴充人才培養的多元途徑,通過競爭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技能實踐水平,實現技術磨礪的目的。尤其是在校企聯合舉辦的技能大賽中高度還原技能場景,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為學生臨場的技術發揮與技能應用創造適宜的條件。二是根據不同專業設置相應的技能大賽內容,并充分總結學生技能的不足,將其納入完善教學內容的議題中,真正意義上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學、以賽促評的目的,實現“1+X”證書制度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將技能大賽與專業實踐結合起來,通過擴大學生技能大賽的覆蓋面與參與度,在競賽中反饋職業人才專業技能的優勢與不足,并通過學校實訓基地與企業實踐崗位,以彌補存在的技能缺失,開辟新的人才技術磨礪通道。
受到當前嚴峻的社會就業形勢影響,“1+X”證書制度下高職校企雙元育人在一定程度上重構了我國新時代職業人才培養目標,遵循知行合一思想與技能標準融入的基本邏輯,極大地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并推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有力地促進了人力資源整體開發。高職院校要以課證融通為契機,以工學結合為手段,以校企合作為途徑,以技能大賽為助推器,明確雙元人才培養目標,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方法,并不斷增強高職院校師資力量,打通人才技術磨礪路徑。
參考文獻
[1]宋耀輝,梁小麗,楊錦秀.職業教育“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標準體系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21(13).
[2]王曉迪,阮開寧.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廣西教育,2021(3).
[3]陳志軍,李時輝.高職“學賽一體、研創融教”的雙元協同育人體系創新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
[4]謝琪,丁金昌.基于“雙高”建設的高職教育校企“雙元”育人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24).
[5]施佳燁.“1+X”證書制度下五年制高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徑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9(30).
[6]石偉平,郝天聰.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雙元育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
[7]曾慧敏.“1+X”證書制度下校企協同育人的內涵與路徑探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0(2).
注: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學生‘雙創型人才’職業素養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GXGZJG2018B071)及2020年度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項目“‘三教’改革背景下職業素養教育融入高職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XY2020YB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莫春華(1971— ),廣西岑溪人,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連鎖經營、高職教育;
劉結玲(1987— ),廣西貴港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高職教育。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