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寧,李 鴻
(1.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旅游科學學院,北京 100024;2.大連民族大學 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6605)
2020年由教育部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明確指出:課程是新文科建設的基礎要素,課程建設需強化內容的創新性、學科的交叉性和課程的實效性,并以提高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1]?!奥糜未髷祿闭n程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旅游業的數字化變革,旅游行業人才需求與培養現狀在人才數量和人員素質上都存在較大落差。因此,在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下,課程教學改革更加迫切,“旅游大數據”課程應當積極發揮示范作用,為高校進行旅游大數據人才培養提供課程建設的實踐模式。
新文科是時代發展和科技變革的產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文社會科學在闡述社會科學創新理論、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需滿足學科不斷更替的價值訴求,緊跟時代發展潮流,與時代同頻共振。此外,全球化的到來、融合發展的趨勢和國家建設的需要也是新文科理念提出的主要背景[2]。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新文科建設提供了縱向的技術支持,并促進各學科教學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發展,分別從學科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培養產生著深遠影響,而旅游大數據課程正是新時期旅游專業與大數據技術相融合,培養旅游信息化人才的典型代表[3]。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旅游行業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完成旅游信息等資源的共享,通過數字化技術分析顧客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構建全新的產業形態[4]。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資源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促使中國旅游業進入了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旅游行業進入新階段還體現在企業內部管理的科學化、服務的智能化、市場營銷手段的數字化等方面,數字化在帶來產業變革的同時,對于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文科建設特別強調將數字化、信息化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融入高校課程建設。
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傳統旅游行業的管理和服務模式,行業內涌現出大量的新職業、新崗位,要求從業人員掌握新技術、履行新職能。然而目前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仍基于傳統場景進行設計,旅游管理教學存在學科設置模糊、邊界狹窄、課程教學設置不合理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道路上的障礙,無法滿足科技變革所帶來的對該行業更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師資隊伍是課程建設中最重要的基礎?!奥糜未髷祿闭n程內容具有交叉性特點,涉及旅游和計算機專業的相關知識,不僅要求任課教師掌握基礎的計算機編程理論,還需要教師對于計算機邏輯和實際操作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鑒于此,“旅游大數據”課程建設與開發的門檻相對較高。然而,目前旅游管理專業的師資主要是管理學、經濟學、地理學專業畢業的碩士、博士,計算機專業人才緊缺。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等信息化專業就業前景廣闊,契合當前IT和人工智能等新興行業,社會需求量大,行業待遇較高。相比之下,高校等教學科研單位薪資待遇明顯處于劣勢,因此難以吸引有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進入高校,多學科背景師資的不足已成為“旅游大數據”教學與課程建設面臨的主要瓶頸。
目前,“旅游大數據”仍是一門初創課程。一方面,開設該課程的高校依然較少,且課程考核方式多以“考查”為主,只有部分高校開設了實驗課和實踐課,隨著大數據的普及,大部分高校將“互聯網+”融入課程建設,但仍未將其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因而難以保證開發出與大數據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專業課程,達不到行業對相關崗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高?,F有教材、教案種類十分有限,以“旅游大數據”命名的教材更是稀缺。在課程設置中,由于實驗工具技術難度較高、學生計算機基礎薄弱和教師水平有限等原因,實訓環節也較難開展。
基于目前“旅游大數據”課程存在的與本專業結合度不高、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急需對課程內容進行專業化調整。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課程首先需厘清旅游管理專業與計算機專業在大數據課程方面的不同要求,課程內容設置應當以服務旅游行業為基本理念,同時融合計算機技術與旅游專業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而加強二者之間的協同性。課程的理論學習主要為學生普及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基礎工具和該專業與旅游相關的大數據名詞,課程的實訓內容主要結合旅游專業的現實問題進行實際操作,如游客評論數據的抓取和可視化分析等[5]。
在信息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行業要求旅游管理從業人員打破專業界限,具備跨學科、跨領域發展的思維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履行工作職責。然而目前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養中存在教學內容老套、考核方式簡單和缺乏實踐性教學等問題,導致人才培養跟不上產業需求的變化。因此,高校應重視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運用互聯網進行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在課堂學習中融入大數據技能的實訓練習,改革課程考核方式,要求學生時刻關注最新的學科發展動態,掌握最新技術工具,勇敢迎接社會變化帶來的挑戰[6]。
“旅游大數據”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課程,其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關聯性較強,課程學習內容與實踐操作內容緊密結合,理論為實踐做指導,實踐又能夠夯實鞏固理論學習。打造教材、慕課、實訓平臺“三位一體”的教學新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際運用能力。課程中理論內容的學習主要通過教材和教師課堂講解來實現,教材中涉及UGC、OTA等基本數據類型并建立旅游大數據理論體系,在慕課平臺的實訓內容中進行實驗操作,這種連貫的學習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于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理解,提高課程的成效[7]。
(1)重視旅游業務與大數據分析的結合。課程實訓內容應與行業密切相關,結合當下旅游行業大數據分析業務,高度重視學生知識、技能與職業需求的對接。在實訓系統中,關于游客時空行為分析和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實驗,須符合旅游營銷機構對于游客行為動向和目的地形象把握的大數據業務需求,以幫助學生提前了解相關業務內容,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產學融合。
(2)重視依托課程實驗建設通用實訓云平臺。課程首次利用第三方平臺建設實訓系統,該系統包含課程所需實驗,學生可進行注冊登錄,進入系統完成實驗操作、課件查詢、筆記記錄等,遇到困難可查詢實驗中的學習文檔并根據步驟進行操作,最后形成學習報告。實訓云平臺在方便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同時,還具有實驗推廣及對外資源共享的功能,各高校間可通過實驗平臺共享功能,實現實驗交流與互動。
(3)重視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效果的展示。“旅游大數據”課程傾向于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對于學生實驗的考核至關重要。實訓云平臺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其管理后臺能夠及時地反饋學生的實驗結果、實驗時長、實驗次數等信息,方便教師考核學生的學習過程,快速獲知實驗結果和反饋,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操作體驗。
(4)重視課程內容與實訓內容的一體化建設。課堂教學是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課堂教學要注重前后知識的連貫性。課堂教學的內容應該與實訓平臺的操作緊密結合[8]。“旅游大數據”課程在設計時,應注重教材知識和實驗操作的連貫性,例如:課堂上所講授的UGC數據類型和運用在實訓平臺中也有對應的UGC圖片數據的分析操作,實現課程知識與實訓內容的銜接。
為貫徹新文科學科創新和交叉發展的理念,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旅游專業人才,“旅游大數據”課程改革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實現教材、慕課和實訓平臺“三位一體”的教學新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慕課平臺作為課前的預習內容,其章節和課堂所用教材的章節相對應,慕課平臺的學習為課堂上的教材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教師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又與實訓平臺具體的實踐操作相對應,理論知識為具體實驗作理論指導,實訓平臺的實驗又是對課堂知識學習的反饋和落實。因此,教材、慕課與實訓平臺三者之間是協同發展的,實施的共同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運用大數據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需要,課程考核的方式也從單一的考試向多樣化轉變,新考核方式以“考能力、重過程、多元化”為指導思想[9],旨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旅游大數據”課程側重考查學生自主學習和動手實踐的能力,考核過程重點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慕課平臺、上機實驗和線下考試,三者的占比為2:2:6。其中,慕課的考核方式又分為視頻單元考核、討論單元考核、課后作業考核和考試單元考核,各單元占比為2:1:3:4;上機實驗即學生根據實訓平臺上的實驗學習,獨立完成實驗題目;線下考試即教師根據理論學習內容采取閉卷考試。這種全過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著重突出學生應用、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夠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基于“智慧樹”平臺建立依托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慕課系統,能夠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并有效輔助教師開展課前預習、課上學習和課后知識鞏固等教學環節[10]。“旅游大數據慕課”自設立以來,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和行業影響,相關高校選課人數累計達到5 230人。實施的具體成效如下:
(1)課程覆蓋受眾多元化。目前國內共有5所院校將“旅游大數據”選為線上課程進行學分學習,由于課程內容較新且具有唯一性,選課院校層次涵蓋范圍從中專、高職、本科至研究生。慕課選課構成如圖1。截至2022年2月,“學堂在線”平臺選課人數超過9 000人,其中60%以上為慕課自學者,30%左右為學校統一學分課及校本課學習者。學生來源涵蓋中國港澳臺在內的34個省區市,選學者較多的地區主要有北京、四川、廣東、福建等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等地區也有自學者選修該慕課。

圖1 “旅游大數據慕課”選課構成圖
(2)課程參與滿意度和互動感較高。根據“學堂在線”平臺數據顯示,本課程5期總計討論數5 741次,教師參與發帖60次,參與人數481人;最新一期課程論壇回復率100%,討論區人均互動數7次,討論區參與規模91人,超過平臺85%以上的課程。此外,本課程在中國大學慕課網評分為4.6(滿分5分),學生較具代表性的評價包括:“課程內容非常專業、豐富!”;“很新的一門課,我們學校沒有開這個課,來學習拓展”;“收獲新知識,對于本專業學生來說,代碼等工科知識掌握不多,操作起來存在一定困難”等。總體而言,學生的滿意度較高,在線互動頻繁。
(3)實現課程資源的推廣與共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旅游大數據教學團隊,并將該課程納入旅游科學學院培養方案作為該院專業的通開課。但由于復合型師資不足等原因,很多高校目前還不具備開設本門課程的條件。因此,慕課的推廣、教材的出版和實訓平臺的建立,有效緩解了其他高校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新文科建設應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填補國家和社會跨專業、跨領域復合型人才的較大缺口。旅游行業人才的培養要立足行業發展的前沿,始終堅持產業、教學、科研相結合。“旅游大數據”課程學科交叉性強、門檻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以混合式教學為基本理念,堅持“三位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本文基于筆者多年的教學成果,針對“旅游大數據”課程的建設提出建議,以期能對各高校旅游大數據人才培養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