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生
(南平市建陽區木易陽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3000)
兩宋時期是中國陶瓷藝術史的一個關鍵時期,此時陶瓷業、茶業都有著里程碑式的卓越成就。在宋朝君主、高官的帶領下,宋代人酷愛點茶、斗茶,高朋滿座之時,除以詩文唱和之外,常以斗茶為樂,斗茶首選茶器就是建盞。而在當代茶藝中主要采用泡茶法作為飲茶方式,在選擇茶器的實用功能的同時,針對茶器所具有的收藏和文化價值,人們也很愿意進行深入挖掘。茶器建盞對燒制工藝和釉色要求較高,隨著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建盞逐漸成為現代人所鐘愛的茶器之一。
建盞從蔡襄《茶錄》、徽宗《茶論》、南宋《茶具圖贊》中都列為點茶首選的第一茶器,到宋元時期日本的狂熱求購,到明代茶書的寥寥記載,再到民國時期的美國人探訪震驚歐美,建盞可謂是命運多舛。但伴隨茶文化的傳承,建盞依然受到大家的喜愛。
建盞屬于我國福建省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并且逐漸形成了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工藝品牌,其影響力一直從古代延續至今。在福建省地區具有廣泛建窯遺址分布,同時具有深遠的影響,廣泛覆蓋了我國浙江黑釉的窯址體系。
在12世紀到14世紀之間,有日本的僧侶曾經到我國的浙江省天目山佛寺留學,并將天目山的茶碗帶回日本,故此也逐漸對黑釉、建盞等產生了“天目”的稱謂。當時由日本僧侶將建盞帶回日本,并自此逐漸傳向國外,在日本也收藏了很多的傳世建盞,日本官方認定的國寶級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有8件是中國瓷器,8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盞,其中3件曜變盞、1件油滴盞(見圖1),這些是真正的傳世珍寶,具有極高的收藏和傳世價值。這些國寶級建盞,都是宋代流傳到日本,之后被當權者、貴族、僧侶悉心保存,傳承至今。日方把古時中國流入日本的舶來品稱為“唐物”。從數量上看,光是建窯一個窯口的瓷器,就占了日本國寶瓷器的28.5%,更是占了日本國寶瓷器中“唐物”的半壁江山。可見宋代的“中國制造”,在外國看來,是質量的保證,是珍寶的代名詞。而建盞,則是“唐物天目”中的佼佼者。

圖1 日本收藏的4件傳世建盞
另外,在美國也有很多博物館收藏了建盞,其中還包括密歇根大學的博物館。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朝鮮半島新安海域,曾發現了一艘我國元代的商船,這艘沉船中留存了許多建盞珍品,而這一發現也證明了在我國古代對外貿易中建盞是一件很重要的商品。建盞名副其實成為了歷史文化的傳承者。
唐宋時期用于燒制瓷器的窯口屬于建窯,又稱為建州窯。在建窯當中所燒制的黑釉茶碗或茶盞等瓷器叫建盞。在建盞瓷器作品中,主要燒制成黑釉,在紋樣、釉色等方面是燒制以后自然形成的,因此十分靈活多樣,而對于瓷器而言釉色是靈魂,加上燒成溫度和瓷化均一,釉色通常也作為依據對建盞的品質進行鑒賞。
在建窯柴火燒制的建盞中,主要包括了兔毫釉、油滴釉、曜變、烏金釉、雜色釉等5種釉色品種。其中,在建窯中兔毫和油滴是我國十分名貴的傳統黑釉陶瓷品種,劃分于鐵系結晶釉類。在油滴釉黑釉上,分布了大量的銀灰色斑點,斑點呈圓形,并且在黑釉的襯托下,顯得更加鮮艷引人注目,斑紋的大小并不統一,且呈現不均勻的分布,給人帶來錯落有致的視覺感受,整體看起來并不呆板反而活靈活現,像一只只精靈舞動在夜空下。在經過高溫燒制成油滴以后,繼續進行高溫燒制,油滴的釉圓點斑紋會逐漸散開,從而形成兔毫釉,這種釉相比于油滴釉,從碗口出發具有更為密集的斑紋,自上而下釉色逐漸由密集轉向稀疏,具有分明的層次,看起來像是兔子身上毛發的分布一樣,故此得名兔毫釉。在曜變釉中,主要是在建窯黑盞燒制過程中,在油斑周圍產生了藍色的斑紋,這種釉的釉色中心為多個黑色圓點,并向四周暈染藍色的釉色,多個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組合相互聚攏形成,畫面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像是在講述著我國古代的繁榮景象。在建窯黑瓷中,烏金釉的釉色是較為典型的一種,這種釉表面呈現烏黑色,黑色中又隱隱泛著青色,沒有明顯的斑紋存在于表面,具有光亮的色澤,所表現出的美具有自然素雅之感。
在建窯黑瓷中,雜色釉是由于窯變所造成的,并不是匠人有意設計的,想要獲得這種釉色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并且想要窯變以后產生美觀的釉色是十分不容易的,常見的佳品包括了龜裂釉、灰被釉、柿紅釉以及茶葉末釉等。建盞釉色具有樸素自然、沉靜厚重的特點,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更是會產生無窮的變化,整體的紋樣帶給人渾然天成的感覺,這也充分符合我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現代建盞后續發展中,一些新的釉色也逐漸呈現,在建盞燒制工藝中,最為高端的一種就是柴燒工藝,經過這種工藝進行燒制,為釉色的形成賦予了無限的可能,一些燒制的建盞反而具有了一些特別效果,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我國整個封建歷史發展歷程中,宋代在物質、精神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后人無法企及的。可見在宋代豐富的物質基礎支撐下,充分滿足了當時百姓的精神追求。在《東京夢華錄》中有所記載,宋代具有大量的“瓦舍勾欄”,在汴京城里,更是分布了“大小勾欄五十余座”,百姓們可以在這些場所品香茶、聽雜劇。在建盞發展過程中,與宋朝的社會文化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在審美方面,宋代具有禪宗思想和理學體系,這些讓當時人員更加偏好樸素自然的審美觀念,更加欣賞和諧純凈的意味。建盞具有古樸的造型和較小的器型,具有沉靜的色澤和深邃的意境,這些都充分符合當時的審美觀念。我國是瓷器的主要發源地,一直以來都有收藏瓷器的文化。而建盞的價值近幾年更是逐步在提升,很多宋代時期哪怕是非常常見的建盞產品,也深受建盞愛好者的喜愛,經過700多年的歷史發展歷程,宋代建盞已經逐步成為了宋代歷史文化信息的重要承載體。
20世紀80年代,失傳800余年的建盞工藝重現,仿宋兔毫盞、油滴盞、鷓鴣斑盞重現人間。而在現代發展中,建盞制作技藝也重新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追捧,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如今,窯口林立的盛景重現,新一代的建盞匠人們沿襲古法制盞工藝,從采料、碎土、淘洗、陳腐、煉泥、制坯、修坯、素燒、配釉、上釉、裝窯、焙燒都一絲不茍。匠人們思考的不僅僅是用古法技藝制作出一件件精品,更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制作出符合現代審美情趣,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作品,使得建盞藝術面向大眾,走進千家萬戶,這才是延續建盞傳奇,讓建盞再一次走上了世界的舞臺。
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建盞匠人們也開始嘗試對建盞工藝和文化進行創新,怎么跨越歷史的鴻溝,重新對古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進行體會。對古代美的延續主要體現在對古老器物的重新制造上,基于古代器物的基本形態對設計元素進行相應增減,甚至對器型進行重新設計。建盞在釉面上主要是充分燒制傳統的釉色,對古代的釉色重新燒制出來,并對一些新的釉色進行了創新和開發。在釉料選擇上,保持了原礦原土,通過合理控制窯溫,改變了傳統燒制方式從而產生一些新的釉色。
在建盞器型方面,通過對現代人飲茶習慣進行分析,研制了許多融合當代陶瓷元素并適當縮小尺寸的器型,實現了更為多樣化的建盞樣式。
筆者通過分析當代人們觀察湯和飲茶的特色,將原有建盞作為基礎,逐步發展出了銀釉、金釉等全新的釉色。這仍然延續了大量的古代建盞的設計,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也逐漸受到了建盞工藝中美的影響,對當代人對美的感受力進行了重新的塑造,逐漸成為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
目前我國福建省已經逐漸形成了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建盞品牌,建盞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完美地保留并傳承了下來。現代人們更是逐漸認可了建盞的價值,并呈現逐漸提高的建盞價值,人們更加提升了收藏和使用建盞的熱情。
我國宋代建盞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國福建省近幾十年發覺的文化遺產中最優秀的一種,具有廣泛的建窯遺址分布,并且深刻影響著我國浙江黑釉的窯址體系,在海外貿易中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在現代生活中建盞的發展也融入了傳統工藝,建盞工匠如何抓住歷史機遇,讓古老的建盞再度煥發生機,創新適應當代的文化潮流,推出更具競爭力、吸引力的文創精品。
怎樣不忘初心,努力將建盞打造成為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這是所有的建盞工匠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