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憶
(西安外國語大學經濟金融學院 西安 710100)
宜興市位于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地處江蘇省西南端、滬寧杭三角中心,地勢南高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丘陵,全市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 m;東部為太湖瀆區,適宜種植各種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別為平原區和低洼圩區,是宜興糧油主要產地[1]。從地質角度看,作為宜興境內紫砂產業中心的丁蜀鎮位于莫干山余脈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交界處。從泥盆紀開始,受到海西運動的影響,宜興山丘地區露出大面積泥盆紀五通群地層,其中存在著大量優質陶土礦,其與太湖沿岸沉積的大量含鐵質的土骨構成了宜興紫砂重要的本土原料,由于是在宜興市境內開采,也稱作“本山泥”[2]。
與豐富的陶土資源相對應,宜興市境內較為平緩的莫干山余脈為紫砂行業的燒制工藝提供了完備的條件。一方面,平緩的山脈能夠讓燒制紫砂的土窯依山而建。宜興境內山脈傾角不大,其中陶土主要產區黃龍山和南山的傾角為10°~20°,香山的傾角為6°[3];另一方面,山脈中豐富的毛竹、林木、煤炭資源為陶瓷燒制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截止2020年5月,宜興市林木覆蓋率達到31.29%,擁有林地面積70余萬畝,林木覆蓋面積80余萬畝。而明清代林木面積不可細考。
明清時期的泥料開采主要依仗于露天開采和坑道開采。露天開采,在當時被稱為“明掘”。該方式開采的陶土離地面比較近,一般只需要掘去表面數米的土層便可得到;另一種方式是坑道開采,不同于當今的機械化生產,明清時期的挖掘方法是“宕口”挖掘方式。“宕”即洞,挖進3~5尺(1 m 多)就需用就地的黃石塊搭圈,以拱圈支撐,凡挖進1~2 m 就需以石砌拱,以防塌方,挖洞不能太闊,約一米多,通道窄處要側著進出,高度一般只有一人多高,泥料開采過程中只能通過人力進行掘進和運輸,效率極低。以宜興市紫砂主要產區宜興丁山北郊為例[13],如果挖到地下水且排水困難時,只能放棄該宕口的挖掘工作,這就進一步加深了挖掘低效的現狀。
明清時期的泥料練治,據《陽羨名陶錄》和《陽羨名壺系》[4~5]記載,明代宜興本山紫砂泥的種類就已經名目繁多,具體有朱泥、天青泥、老泥、澹紅泥、淺黃泥、密口泥等。上述泥種都是從宜興本土山脈中開采而出,通過純手工的冶煉和捏制形成原始泥料,泥料手工冶煉業在清朝達到頂峰[6]。
明清時期的泥料買賣未能形成大規模的市場,大多是紫砂藝人與陶手間私下進行交易。泥料交易主要是宜興丁山產的本山泥。
2000年左右,宜興紫砂陶土資源開采向市場開放,由于政策的滯后性、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和行業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差,導致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局面產生:原國營陶瓷公司業務上歸江蘇省輕工業廳管理,行政由宜興市當地政府管理,而與之相對的,鄉鎮企業和市場中個體經營戶的生產經營活動完全自主[2]。名義上宜興市礦業開發管理辦公室對資源開采進行管理,但由于當時管理制度存在缺漏,相應的稅費未能從紫砂陶土資源開采中征收到,因而資源開采補償費未能落實。
紫砂資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形成了龐大產業集群的宜興紫砂陶土開采業在給宜興市帶來可觀經濟效應的同時,在缺乏科學管理的情況下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導致濫開濫采的現象屢禁不止。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宜興市黃龍山紫砂礦,部分開發商不按山脈脈理、原礦信息儲存量進行合理挖掘,該毀滅性開采行為對黃龍山紫砂泥儲有量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出于對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考量,2006年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無錫市宜興紫砂保護條例》,相關內容規定對宜興紫砂礦暫時停止開采。
據《江蘇省志·人口志》記載,“宜興的丁蜀鎮有優質陶土,所產陶器在春秋時就被范蠡作為經商的主要貨種,可見規模之盛”[7],江蘇省內絕大部分陶土資源集散在宜興境內,而在政策性封礦后,隨著紫砂行業的產值逐年減少,宜興市當地政府忽略了對紫砂相關產業的關注與保護,造成了相關產業原料不足、發展前景不明、沒有政策支持的困境。

表1 江蘇省陶土礦儲量平衡表[7](萬t)
近代紫砂買賣以大規模的市場化交易為特征,也有少數陶手手工練泥并將所練泥料私下售賣給客戶。泥料交易主體大部分是本山泥,也有一小部分是江西、浙江等地產的外山泥。
2010年6 月底,江蘇省宜興市對外宣布,解除2005年發布的紫砂礦“禁采令”,恢復開采。由政府主導,實行保護性有方案性的限制開采。但是由于開采量較少,供小于求,本山泥的價格飛漲。在這種原料短缺的情況下,日益高漲的對紫砂制品的需求倒逼一些紫砂藝人訴諸不正當的手段:一是拼配泥,二是化工泥。
所謂拼配泥,即調和泥。紫砂泥的拼配工藝是用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泥料組合成另一種會產生新色澤的泥料。加之紫砂的燒制過程中,窯火的溫度和時間長短不同會使紫砂壺出現不同的顏色。因此,紫砂壺的種類有幾十種。部分紫砂藝人買入諸如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區的“外山土”,通過拼配工藝將外山土與本山土進行調和,并在加工燒制后得到成品。但是由于本山泥與外山泥的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及相關熱性能和物相組成有著顯著差異,宜興本山泥并不能由其他區域的陶土所替代[8]。例如,紫砂壺有著極好的透氣性,但又要求不會發生滲漏。這種特性能使得紫砂壺一方面可以吸收茶湯,而長時間積累下來的茶銹會讓注入空壺的沸水也溢有茶香,對應了“一壺不事二茶”的現象,這就要求泥料有較低的吸水率。遺憾的是,目前拼配泥所采用的其他地區泥料的吸水率都高于宜興丁山本山泥的吸水率。

表2 不同區域紫砂泥料的物理性質及相關熱性能[8]
化工泥則是通過在本山泥泥料中添加著色劑,即金屬氧化物,使燒制之后的紫砂制品出現鐵青、天青、栗色等上百種顏色。早在明清時期,紫砂藝人便對泥料進行配色處理,較著名的有楊繼元、楊鵬年等[6]。但近來有些練泥藝人為了攫取高額利潤,通過在普通的泥料里添加一些受到大眾抵制的著色劑,使普通泥料呈現出珍貴泥料的色澤,在泥料冶煉這一環節賺取到足夠的高低差價。大家所知的便是近來較火的抖音紫砂分區直播的打假事件,便是化工泥重金屬添加過多現象的一個縮影,相關問題引起了紫砂壺受眾的恐慌。實際上,作為著色劑的Fe2O3、Mn O2、Co O、Cr2O3、BaCO3等有著各自的安全加入量上限,距相關調查,實際生產中著色劑的加入量一般都在上限以下,因此只要燒制溫度達到要求,就能夠保證紫砂制品的安全程度[9],所以紫砂壺受眾可以根據需要合理購買紫砂壺,不需要過多的擔心所購紫砂壺的安全性。
恢復性開采后泥料市場交易呈現出極其復雜的局面,本山泥、外山泥、拼配泥、化工泥魚龍混雜;而交易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大致可以分為線上交易和線下交易兩種形式。傳統的市場交易和私下交易可以歸為后者;而線上交易則是通過淘寶等電商平臺或微信等進行議價,議價成功后私下交接貨物。上述交易方式中除了市場交易,其他都不在政府監管范圍內,造成了嚴重的偷稅漏稅現象。
為了對泥料價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筆者對宜興市丁山鎮三家泥料市場,共七十四家店鋪進行了田野調查[13],發現泥料的價格無法定量分析。作為一個不完全競爭市場,泥料價格的差異性極大,往往同一批泥料賣給不同目標受眾的價格也不同。
以筆者本人為例,由于筆者的一位舅舅是泥料行業零售商,因此筆者能夠購買到價格低廉的泥料,而其他人接受到的價格各異。一般來說,價格鄙視鏈往往是熟人、宜興本地人、外地人。這種鄙視鏈的存在在外地受眾產生了“排外”的刻板印象,對宜興紫砂品牌引致了污名化影響。
宜興紫砂作為一種宜興本土標志性文化品牌[11],呈現出工匠與文人相結合的文化現象,具有強烈的文化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當今市場經濟制度下,要選擇性地繼承這一傳統品牌,必須對紫砂泥料市場這一紫砂市場子市場進行嚴格監管。在此,筆者提出相關的兩點建議:①泥料買賣標簽化處理;②泥料化學標準嚴格執行。

表3 泥料可追溯性分類

表4 紫砂泥料中化工原料安全加入量上限[14]
為了解決上述的泥料溯源困難、交易和評定困難等問題,筆者參考了食品行業和農產品行業相關的可追溯系統[14],認為紫砂市場可以建立紫砂泥可追溯系統,以解決泥料買賣中買方和賣方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完全的問題。通過建立追溯泥料從生產到流通全過程產業鏈[9]的信息系統,保證泥料供應鏈信息流的完整性、持續性,同時也給買賣中發生的爭執提供了交易憑證,從而提高泥料買賣效率。
泥料的可追溯系統應包括本山泥泥料礦石、本山泥成品熟泥、外山泥泥料礦石、外山泥成品熟泥等4個種類,追溯泥料礦石開采地點和時間、泥料礦石交易地點和時間、成品熟泥練治地點和時間、成品熟泥交易地點和時間。同時,需要部分能夠進行田野調查[10]的人員,對市場進行周期性抽查。
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應對市場上待售的紫砂制品嚴格監管,進行不定期的抽查,檢測紫砂制品中的重金屬及相關著色劑添加量,嚴格把控安全加入量上限。
在工業化和全球化進程日益深化的今天,部分地方傳統手工業面臨著種種不同的困境。面對困境,產值逐年上升的宜興紫砂為中國傳統手工業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很好的樣例[15]。但是,宜興紫砂行業內部仍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筆者通過梳理紫砂泥料的歷史脈絡、采用了田野調查的相關研究方法,調研行業內部信息、分析紫砂行業當今的優勢和劣勢、參考農業和食品行業的追溯性,系統性地給出合理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