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李青松*
(1 陜西科技大學 西安 710000)(2 陜西省工藝美術學會 西安 710000))
陜西,身處中國腹地,在通過“全域旅游”內涵的深度開發和營銷力度的加大下,成為傳承傳統文化和智慧創新創業的知名旅游城市的同時,以文化資源作依托,大力推進工業旅游進程。陜西不僅文化資源豐富多樣,歷史積淀深厚,文物遺存豐富,礦產資源也頗為優越,陜西作為西北紫砂重要礦藏地,現已探明的紫砂陶土銅川地區在2.685 億噸以上、延安地區約5000多萬噸,韓城地區約500萬噸等,紫砂陶土存儲量大,制陶技藝歷史悠久,具有礦脈寬、礦藏淺、種類多、收縮率低、品位高的特點。近年來陜西省相繼出臺相關政策,延伸陶瓷產業鏈,支持紫砂產品的創新設計及開發。
對此,結合陜西域內歷史文化、文物遺存資源開發紫砂文創產品,一方面可推動陜西地區紫砂陶藝產業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確定“陜西紫砂”的地理標志性,另一方面可填補文化旅游紀念品市場雷同、品質低、文化內涵匱乏的不足,豐富文創產品種類,起到增加地區認知度、傳播文化基因教育,構建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的“陜西故事”文化品牌產業。
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筑上特有建筑構件和裝飾物,與筒瓦整體燒制而成,與板瓦連接,具有保護木質屋檐,分散水力,延長建筑壽命的實用功能性和區分身份等級、祈福求祥的裝飾性作用。瓦當上至殷商起,下止漢代頂峰期,涵蓋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和本源,漢代是瓦當出土量最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獨具特色的臻品時代。
文字瓦當是漢代大量出現的瓦當類型,從漢字的內容形式、布局結構、綴飾形式上均體現了古人天地相應、道德禮樂、思想交流的宇宙大觀和時代的審美文化理念[1]。
瓦文,是文字瓦當的重要構成部分,始于秦漢之際,漢初大量增加,東漢以后減少。除特殊的禮樂、宮衛、紀年等文字瓦當外,祝頌類的吉語瓦當占文字瓦當的多數,在西安、咸陽、雍城、華陽等考古中多有可見。本節以富貴壽樂、日昌益安瓦當為典型文化基因進行提取。如圖1、2所示,幾乎所有的漢代瓦當中心都有一個乳釘,它高大突兀,聳立在瓦當中心,圖案瓦當不必多說,文字紋圍乳釘繞之,似有神圣不可冒犯之勢。中心大乳柱,陳植先生早已將其定為漢代瓦當斷代法之一。
古代瓦匠們在設計瓦當圖案排列時,最看重的是天心,帝王是天帝的化身,中心刻畫天心,就意味著對天的敬畏,其次,中乳有體現大漢朝豐隆的禮樂制度意義,體現了至高無上、無可動搖的君威[2]。圖1、圖2兩瓦均有瓦沿、中心乳、外廓與內廓、篆書陽字、均分為四扇區的基本布局格式,圖1瓦當中,內廓直接修飾飽滿的天心,有托舉擁護之勢,圖2則在內廓與天心之間旋以四神圖騰,或釋“兩儀生四象”之意;圖1以雙分韭葉式分區,輔以8數串珠乳,乃八方、八節、八風、八卦之義,富貴壽樂四字正位分布于四扇區,圖2以三欄分四格扇區,日昌益安四字于扇區適合式排列,上下左右交叉讀解。富貴壽樂、日昌益安瓦當吉語中突出一個“壽”和“昌”字,是長壽富貴、興盛繁榮之意。

圖1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富貴壽樂瓦當

圖2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日昌益安瓦當
從古至今,貨幣都是社會經濟、政治活動中的杠桿,從秦統一方孔圓錢起,這種沿用了兩千多年的錢形幣制到清末才被廢止。在漢五銖錢沿用至隋末的七百多年歷史中,王莽推行新政制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且飽受爭議的幣制改革,其從攝政至在政期共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制度,無論其進行幣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們不可否認,王莽將當時最先進的鑄造工藝和藝術審美應用于鑄幣,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至高的鑄造工藝水平和美學理念。“金錯刀”和“貨布”在陜西寶雞一帶多有出土[3]。本節以其第一次、第四次貨幣形制改革中的金錯刀和貨布兩類幣形為典型文化基因進行提取。
“一刀平五千”刀幣,形制獨特,是我國古代唯一一種以錯金工藝制作的虛價大面額貨幣[4](見圖3)。金錯刀幣分為環柄和刀身兩部分,環柄為一方孔圓錢,以秦以來的方孔圓錢形制為柄,“一刀”二字上下垂直陰刻填金,并與面平;刀身環以周廓攜并寬刃,陽刻“平五千”,與上環“一刀”二字一陰一陽合成“一刀平五千”,陽為天,陰為地,陽者清亮,陰者重濁,反映出陰陽消長的古老意識。

圖3 岐山縣博物館-金錯刀幣
它是中國古代鑄幣中面值最大的貨幣,雖發行幾年便被廢止,但其造型精美、工藝華貴、古拙穩重,透露出秀美的氣息,深受達官顯貴、富豪商賈的喜愛,不僅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更是成為饋贈親友,表達思慕的信物。
“貨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發行的布幣(見圖4)。貨布形制是在戰國時期楚國“殊布”上的創新,整體造型古樸,有穩重、簡約、對稱的美感,首、身、足三區幾乎均分,外圍有周廓,強調立體感,方足、平肩,分有字與無字兩面,正面懸峰陽篆從右至左對稱式正讀,后世學者更多將它視為書法探源研究[5]。隨著時間的推移,貨布作為錢幣和憑信的作用漸漸被民俗習慣取代,如祝壽時的掛杖錢,結婚大禮上的撒帳錢,出嫁用的壓箱錢;或文人用它來作系扇墜,老人將它掛在煙荷包上;又或者是在建房、建墓時,選上幾枚貨布埋在地下,祈禱能為后人帶來好運。

圖4 陜西歷史博物館-貨布幣
文化是歷史的延續,是由社會發展匯集而成。黃河流域是新石器文化集中分布的地區,從考古發掘來看,陜西地區就有近千處,從仰韶文化到瓷器的發明創造,陜西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6]。陜西紫砂加工工藝誕生較晚,始于1942年的延安,曾經依托新華陶瓷廠為背景的中國第一個“紅色官窯”享譽海內外,陜西當時的紫砂陶器大都出自新華陶瓷廠,歷經90年代陶廠的倒閉后迅速衰落,之后陜西地區再無專門制作紫砂陶器的工廠[7]。
陜西銅川、延安、韓城等地與江蘇宜興一樣坐擁優質的紫砂礦源,行業發展卻為何舉步維艱? 對于該問題,陜西省近年陸續出臺建設韓城紫砂文創小鎮,復興延安紫砂工藝,設立銅川紫砂陶研基地等相關政策和產學研發項目,大力開發推廣域內紫砂資源,雖小有起色,但收獲甚微,歸根結底在于產品內涵模糊、復制古化,缺乏文化立新,產業鏈斷型,只重利益,不顧特色的原因。
在全國大創的環境下,規避市場的同質化和其他區域產品的標識化,文化產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懂得創新和融合,以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為依托,將資源整合,在創新中提高收益增加需求,在融合中提高知名度開拓市場。陜西紫砂能否與耀州青瓷并肩成為地理標識性產品,任重而道遠,作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支柱產業之一,陜西紫砂作為域內陶瓷產業的新生兒,要想生存發展,在提升技藝的同時,更需要結合本地文化資源,以“地方物,地方造”的原則融合創新,從人文地理、民族文化的角度出發,取得身份認同。
文創設計時代,產品真實的反映了某個特定區域的材料物產、人文歷史與生活方式,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一文化的國家性與地域性重新被人們關注,并影響著當代設計,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傳統技藝如何煥發新生,都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問題[8]。
在深度挖掘漢文化的基礎上,力求立意明確,主題突出,將漢瓦元素進行提煉、創新與二次設計,在拆分重構的基礎上不背離歷史支撐,保留典型文化要素是筆者想要表達的方式。
第一,在漢瓦元素的提煉上,保留自秦代起源的“天之意”圓形瓦當制式,整體劃分中乳、內廓和外圓三區,象征宇宙間人、動物、植物三大生命物質系統(見圖5)。

圖5 漢瓦元素提取設計
在紋樣上,以單欄雙分韭葉紋左右輔以珠乳,雙分韭葉式與S氣紋結合輔珠乳分區,分格四扇區,呈現案紋并具且明快,寓意圓滿且周全;在結構上,圓盤平而有深度,陽刻篆書“富貴壽樂”、“日昌益安”自右向左順排,中心鐘乳、內廓平浮雕垂直下落,與大圓面錯落,層次清晰。
第二,在莽幣元素的提煉上,因形制雋美特殊,重點保留“金錯刀”和“貨布”的輪廓造型;改變“貨布”首、身、足的比例,使原本近乎均分的三區,在面積上達到2∶1∶2的比例,加強首至肩的角度和腰身的曲線感,符合線條流暢不僵硬的現代審美,首部圓穿充實,與穿廓合一,升至外廓與其水平;提取幣身中線分欄,強化中軸對稱感。
以上文化元素均為陜西紫砂陶產品設計服務而提煉,漢瓦以內容為設計立意,莽幣則以形制取勝;其元素、布局、設計構成及創新設計,適用于紫砂茶器。
3.2.1 漢履系列產品創新設計
新華字典對“履”的解釋為:經歷,履歷,履任;執行,實行,履行,履約;領土:“賜我先君履”;履險如夷: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本系列產品以“先君賜履,戎馬一生”為創意主題,尺寸適中,方便攜帶,滿足國人喜于隨時隨地飲茶的習慣。整組設計包含主體紫砂茶壺、茶盤和茶杯,主謂層次清晰,因此命名為“君賢套組壺”,取“世必有圣智之君,而后有賢明之臣”之意。
系列1:君賢套組壺—富貴壽樂(見圖6)。整組套壺由干泡茶盤+壺+四杯組成,茶盤浮雕富·貴·壽·樂篆體書與雙分韭葉輔珠紋樣,素面茶杯與之一一對應,寓意四方、四象;盤中心位置浮雕三環,作壺盛之用,寓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本源形態;紫砂壺采用曼生十八式之經典壺形半月壺,綴以提煉的漢瓦案紋,張弛有度,質樸無華,依據使用習慣可調節壺身與茶盤的案紋對應方向。典雅端莊茶盤兼具實用功能的同時,可作擺件單獨陳列,滿足陳設觀賞價值。

圖6 漢文化紫砂產品設計-君賢套組壺(富貴壽樂)
此紫砂套組壺采用原礦清水泥為原料,采用半手工藝,修坯打樣定稿后,進行模型翻制,尺寸適合,方便攜帶,滿足家庭、出行及社交中飲茶文化的需求。
系列2:君賢套組壺—日昌益安(見圖7)。整組套壺由茶盤+壺+四杯組成,茶盤采用桶瓦造型,中心設計導水淺槽,干濕兩用,輔四足增加茶盤穩固性;壺體采用半瓦造型,左右各浮雕“日昌”、“益安”四字和提煉紋樣;茶盤兩側為半瓦設計,案紋同壺體一致,茶壺與茶盤組成“日昌益安”全瓦造型。本套設計中瓦當、筒瓦、板瓦以及茶盤做“散水”肌理處理的工藝,是為中國古建中完整的導水系統的詮釋,整體設計新穎,質樸渾厚;可依據使用習慣自由組合,強調實用功能的同時,承載漢文化的傳播。此紫砂套組壺采用原礦紫泥為原料,3D 打印數據建模,翻制模型后進行印坯半手工制作工藝,尺寸小巧,便于攜帶,適合4 人飲用。

圖7 漢文化紫砂產品設計-君賢套組壺(日昌益安)
3.2.2 珍泉系列產品創新設計
王莽是第一個將“泉”與錢等同的人,在古錢幣中,“泉”即為錢的意思[9]。本系列產品以“珍貴之誼,如泉之源,又不平‘泉’之價”為創意主題,因此命名為:“珍泉套組壺”,意在突出友誼的真誠與珍貴。套組式設計,適合居家、辦公、茶社及社交場合使用,整組設計包含紫砂茶壺、茶盤和茶杯,造型特征鮮明,文化寓意豐富。
系列1:珍泉套組壺——啟“鑰”(見圖8)。整組套壺由茶盤+壺+三杯組成,茶盤采用“金錯刀”造型,字體與原型陰陽雕刻相反,如錢范的來源性能,寓意生生不息,源源不斷,中心方孔作壺盛設計,可放置茶壺,可控水;茶杯依序內刻篆體“平”“五”“千”,置于盤身之位,壺體采用曼生十八式經典周盤壺型,浮雕吉語和雙S紋,暗蘊太極,置于盤芯,穩定乾坤之用;茶盤平,茶杯正,茶水因而不溢;寓意唯有平正,才得人心,才得人信。

圖8 漢文化紫砂產品設計-珍泉套組壺(啟“鑰”)
系列2:珍泉套組壺——不全(見圖9)。整組套壺由茶盤+壺+三杯組成,茶杯不置滿喻為凡事盈虧,方得萬全,符合“不全”主題;按使用空間亦可以選六杯成組陳設,置于盤身之位,寓意三人為眾,六人成力。

圖9 漢文化紫砂產品設計-珍泉套組壺(不全)
因后期人們用“布泉”寓意喜壽和祈福之用,紫砂壺采用半月壺造型,綴以漢瓦富·貴·壽·樂吉語樣紋;茶盤提取貨布中線分欄,設計導水槽,茶盤寬而平穩,承載所有茶具,杯、壺、寵、公道,因而最為寬容。
漢文化紫砂文化創意產品強調“地方物,地方造”的文化根源,以區域文化資源和礦藏優勢融合的開發設計原則,凸顯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潛力和價值。深度挖掘漢文化內涵,提取傳統美學符號和產品語意學作為本次漢文化紫砂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法,設計得產品創意鮮明,區別于以往紫砂領域固有的產品形式和概念。
吉語漢瓦和造型雋美的莽幣是漢文化的典型性文化遺存,除固有價值特征外,更是后世祈福吉祥、平安富貴的精神延續。
通過對元素的提煉和設計,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方式,在技術、功能越來越趨同的大環境下,面對同類別的產品消費者會越來越關注該產品與文化之間的橋梁和傳達出的精神信息,會選擇與自身價值認同的產品,因此該產品強調時代感、造型特征鮮明,產品使用功能多變,極具現代氣質的漢文化文創產品,提升陜西紫砂產品的附加值,有助于提升陜西文化產業的創意水平,建立陜西紫砂的地理標識性和文化領先性,是對區域資源融合發展的共贏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