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頔

摘 要:磁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民間窯系,是一種融合水墨技巧和書法技藝的藝術形式,具有水墨風的裝飾效果。中國水利博物館館藏明代白地褐彩“禹王鎖蛟”磁州窯瓷塑以神話形象表現了大禹萬苦不辭、為民造福、制伏洪水的偉大功績,是明代神祇信仰的重要見證,也是研究磁州窯陶瓷造型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關鍵詞:磁州窯;瓷塑;禹王鎖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07
0 引言
瓷塑又稱“瓷雕”,是將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表現在瓷器上的一種藝術手段,是瓷器中相對小眾的一個品類。與普通瓷器通過胎、釉以及彩繪的裝飾手法來達到藝術美不同,瓷塑是以瓷土為載體,用豐富的造型設計來展現外形之美。
隨著唐宋時期陶瓷工藝的長足發展,瓷塑的屬性從最初的實用性發展到之后的裝飾性,最后又被賦予文化內涵,作為陳設品被人們觀賞供奉,成為雅致生活的點綴。中國水利博物館館藏“禹王鎖蛟”磁州窯瓷塑就是瓷塑作品的優秀范例。
1 “禹王鎖蛟”磁州窯瓷塑概況
磁州窯是古代北方最大、最著名的民窯體系,它創燒于北宋時期,在北宋中期達到鼎盛,并延續至明清時期,因其窯址位于古磁州,故名磁州窯,其也憑借著豐富的瓷土資源與燒造技藝成了古代民間制瓷的典范①。
磁州當地的土壤里雜有多種礦物質,使其燒制的瓷器胎體結構疏松、顆粒大而顯粗糙、欠光滑、色澤不純凈、胎體發灰發黃,嚴重影響了瓷器的美觀。聰慧的磁州窯匠師們采用了在粗胎表面施加化妝土的方法,使釉面變得平滑瑩潤以彌補這些缺陷,從而滿足北方“以白為美”的大眾審美,又在化妝土釉面上進行書寫刻畫。這種技法突破了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這五大官窯當時單色釉的裝飾局限②,首創了融合中國水墨畫、書法與制瓷工藝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獨特裝飾風格,開啟了古代陶瓷裝飾美學的新紀元,為日后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粉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禹王鎖蛟”磁州窯瓷塑(圖1),通高16.9厘米,底座直徑11.5厘米,寬約6.2厘米,匠師們以瓷土為載體進行設計布局,描繪了大禹王用鐵鏈鎖蛟龍的場景。該瓷塑采用最為常見的捏瓷成型工藝,簡潔明了地擺出兩個關鍵元素“禹王”和“蛟”,戲劇沖突尖銳,強調了整個故事的主角與結果。瓷塑整體線條流暢圓潤、層次豐富卻鮮有雕刻痕跡,做到了“形真而圓,神和而全”。
在禹王的形象刻畫上,匠人采用傳統的圓雕技法,以簡趨繁且達到爐火純青的絕妙境地。這種技法重視刻畫主角大禹王的形象,禹王身著長袍斗篷,頭戴帶抹額的風帽,腰間系有玉帶,似與抹額的材質相近,左手執劍柄,右手緊攥鎖蛟鏈,歪頭側目直視下方的“蛟”。長袍、絲絳、須發皆刻畫得細致入微、各臻其妙,正面的長袍上還配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云紋,云紋的線條由深到淺、由粗到細過渡自然。這種線條粗細深淺的層次變化,使圖案更具有立體感,再配以大面積的黑色,使得整體造型穩定厚重。人物體態豐腴,相貌端莊富實,表情形象自然安詳,顯露出為王為尊者的威嚴。該瓷塑的最前方便是位于禹王腳下引發洪水肆虐的罪魁禍首—蛟。蛟,其狀如蛇,首如虎,有鱗無角,恰如宋代陸佃的訓詁書《埤雅》中描述:“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此瓷塑蛟目上眉部分可以觸到交叉的突起,生動地還原了蛟眼睛上部兩眉相交處突出的肉塊。
“禹王鎖蛟”磁州窯瓷塑中蛟龍的形象其實是一種組合的意象,它結合了人們意念中的神獸—至高無上的龍和兇猛無比的蛟,又融入了平民色彩。蛟仰面朝天,嘴巴大張,露出尖利的獠牙,雙目圓睜,但并不張牙舞爪、齜牙咧嘴的惹人生厭,反而給人一種親切感,顯得溫順又俏皮。它如被馴服的寵物般臣服在大禹王的腳下,頭頂的鬣毛、身上的鱗片及尾部的團毛均呈規律狀舒展,顯得干凈整齊。這種蛟的形象似乎非常熟悉,與禹王治水故事原發地淮河流域—魯、豫、皖、蘇大部分地區流傳的年畫中蛟的形象相吻合③,整體形象生動活潑,形神兼備,與坊間傳聞基本相符。
“禹王鎖蛟”瓷塑采用了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白地黑(褐)彩的裝飾風格。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形的胎上先敷一層白色化妝土,化妝土的原料是一種當地稱為“白堿”的高嶺石黏土巖,它的鐵含量很低,將其碾碎后加水搖勻就形成了乳白色的渾濁液,匠人們將它涂在胎體表面以遮蓋深色胎體,又借鑒了釉下點彩技術,以磁州當地產出的一種含鐵顏料的斑化石為墨汁④,用毛筆去勾勒線條和紋飾,施以透明釉后,再入窯一次性高溫燒成,這種工藝燒制的瓷面彩上常有鐵質析出(元明時期的普遍特征),透明釉層較薄。⑤
白地黑(褐)彩裝飾技法是一種以樸素為美,借鑒書法、水墨畫等藝術形式,具有粗瓷細作、黑白分明、反差強烈且獨樹一幟的裝飾藝術風格。這種裝飾是以瓷面為宣紙,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吉祥紋飾、神明人物、俗語格言等繪制于瓷面上⑥,高貴雅致與市井煙火并存不悖,素白與黑灰相得益彰,實現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巧妙結合,具有濃郁的筆墨情趣和醇厚的民間色彩,成為當時最受中下層百姓歡迎的裝飾風格。
2 “禹王鎖蛟”磁州瓷塑中的神祇信仰
我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度,古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洪水作為出現最頻繁的自然災害,其破壞力無疑是巨大的。滔天的洪水不但阻礙了農業的發展、社會的穩定,還使百姓流離失所,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在此背景下,各地都誕生了與“治水”有關的不同傳說,贊揚了勇于與洪水斗爭的英雄豪杰。人們對水患的憎怕,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對風調雨順的憧憬,在感知的過程中不斷衍生發展,久而久之,這種“治水”母題便成為水患頻發區的文化標志,并以此為引誕生了許多以神明英雄治水為題的民間故事。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說逐漸浸潤到文學創作和文化意識中,形成了諸多以“治水”為主旨的英雄崇拜和神祇信仰,大禹治水就是其中之一。
相傳大禹治水艱苦卓絕,先是對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描述有“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⑦。《呂氏春秋·愛類》中也有類似描述,并強調了大禹績著旗常:“昔上古龍門未開……名曰鴻水。禹于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干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再是描述大禹胝肩繭足的治水過程,“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⑧。他不遑暇食,甚至不落家門,“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手不爪,脛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人曰禹步”⑨;大禹還躬先表率,“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蔂垂,以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⑩;更是與民共苦,“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鍤,以民為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k。《荀子·成相篇》中亦曰:“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北決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傅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描繪了大禹不畏艱險,將個人利益和生死都置之度外,嘔心瀝血的治水經歷。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大禹百折不回地對黃河、淮河、長江等水患河區進行治理,救民眾于水火,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千年歲月逝,人間巨變,大禹其人也在歷史的推進過程中被賦予了神話色彩,并被坊間傳聞、文學作品塑造與加工,形成了豐富生動、廣為流傳的故事傳說。如北宋李昉編撰的《太平廣記》卷467條引唐代小說《戎幕閑談》講述:“禹理水……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雙方在桐柏山下展開了惡戰,“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鳥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無支祁被捕后不服教束,依舊擊搏跳騰、負隅頑抗,于是大禹“庚辰以戰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免淮濤風雨之難”。在今江蘇淮陰龜山及河南禹州等地仍存有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造的“禹王鎖蛟”與“無支祁”八角井,相傳那條被降服的蛟龍就被禁錮在此井內。興風作浪的水怪由無支祁演變成了“禹王鎖蛟”中的蛟龍,但最終都以禹王勝利的結局完美謝幕。這些緬懷大禹的神話故事都是人們對大禹及其精神的崇拜與敬畏的集中表現。
明朝時期對于大禹的信仰達到了歷史的鼎盛時期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祭祀制度。這件“禹王鎖蛟”瓷塑正是明代的產物,它是民間信仰供奉、祭祀大禹的有力佐證。“明時始即會稽山陵廟致祭,茲廟遂廢”l,明洪武三年(1370)為厘正祀典,“浙江行省進大禹陵圖”。洪武九年(1376)時,詔令陵區五百步之內禁止樵采,設陵戶二人,有司督近陵之人看守。“每三年一傳制,遣道士赍香帛致祭于孝理二陵。凡遇登極,遣官祭告,每歲有司以春秋二仲月祭”m,并封大禹為“會稽山之神”。正統元年(1436),“命浙江紹興府修理南鎮及神禹二廟,從布政司黃澤奏請也”n。弘治七年(1494)十一月遣內官監太監李興、平江伯陳銳、都御史劉大夏祭大禹王之神,祭文稱“比者黃河不循故道,決于張秋,東注于海。既壞民田,又妨運道,特遣內外文武大臣循行潰決之處,督工修筑,神其默相,同成厥功,使農不失業,國計不虧”o。至此大禹的水神屬性已盡數體現。
“禹勞天下,而死為社”p,此時的大禹在古代社會中已不能單將其作為一個人抑或一個神而存在,他是一個象征,是古代帝王精進不休的追求和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云霓之望。人們將時和歲稔、民安物阜、海宴河澄的希望寄托在對大禹的祭拜和祭祀上。隨著歷史千年的演變,大禹作為這種抽象向往的具象表達,其治水精神不斷被延續、改進和完善,形成了更為系統、全面的精神追求與道德目標,成了中華民族精神信念的重要構成部分,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3 結語
瓷塑作品的制作工藝、裝飾手法以及映射出來的文化內涵,都是制作者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的集中體現。“禹王鎖蛟”磁州窯瓷塑兼有造型藝術與文化底蘊,體現了明代磁州窯高超的造瓷技術及對大禹超凡的崇拜,是攜有中國古代神祇文化信仰的瑰麗意象。學習大禹持之以恒、艱苦奮斗、勤勞不息的精神品格對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注釋
①郭學雷.明代磁州窯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②秦大樹.磁州窯白地黑花裝飾的產生與發展[J].文物,1994(10):48-55.
③王樹村.中國年畫史[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④陳堯成,郭演儀,劉立忠.歷代磁州窯黑、褐彩瓷的研究[J].硅酸鹽通報,1988(3):5-14.
⑤張子英.磁州窯及紋樣裝飾[J].河北陶瓷,1999(2):23-25.
⑥畢克官.中國民窯瓷繪藝術[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1.
⑦酈道元.水經注:卷四:河水[M].北京:線裝書局,2016.
⑧司馬遷.史記:夏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9.
⑨尸佼.尸子:君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⑩劉安.淮南子:要略[M].長沙:岳麓書社,2015.
k韓非.韓非子:五蠹[M].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74.
lm楊維新,張元忭,徐渭.萬歷會稽縣志:卷十三:禮書五[M].上海:上海書店,1990.
n孫繼宗.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十二[M].[其他信息不詳].
o查志隆.岱史:卷七:望典紀[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
p劉安.淮南子:氾論訓[M].長沙:岳麓書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