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文
很多人沒有料到,人教牡數學教材上的幾幅插圖被批太丑,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人教社很快做出回應,表示將重新繪制部分插圖。教育部教材局也已介入調查。
在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后的很長時間里,在教材編輯出版上,我們執行的基本都是“一綱一本”的教材政策,即一個教學大綱,主要科目均采用統編的教材(基本都是人教社編輯出版)。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有個別地方做一些嘗試,局部使用非統編教材。上世紀末新一輪也小學課程改革啟動,在強調個性、賦予學校與教師更大自主權的理念推動下,實行了幾十年的“一綱一本”教材政策逐漸被“一綱多本”取代,后者寇為此后多年教材編制出版發行的主導思想。這一'改革思路也被一些專家稱為“課程改革的本質就是課程民主”,具體的抓手就是教材的多樣化。美國從來沒有過統編教材,這是當時一些專家提及的重要依據。
在這一指導思想的推動下、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中小學教材的編輯出版一度非常活躍,各個出版社都介入到教材出版中。僅按照《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通過審查的教材,義務教育階段多達22個學科167種,普通高中為16個學科67種,“形成百花齊放的教材建設格局”。
客觀而言,“一綱多本”為基礎教育改革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這種“百花齊放”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科學性、準確性的問題,二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
教材的編輯出版是極為嚴肅的事情,更是專業的科學問題、教育問題,需要編者對基礎教育相關課程有著深入的了解與研究,具有長期經驗。同時,在技術層面,普通圖書是允許出版存在差錯的,但在教材上,這是不被允許的。一下子冒出167種教材,需要多少專業的編輯隊伍?雖然有著嚴格的審定、監管,但是新教材不可避免地出現錯別字、錯題等各種硬傷,印刷錯誤也時常見諸報端。甚至一些書商也借用某些出版社的旗號,介入到地方校本教材的編輯出版中。
更嚴重的是意識形態的問題。教材與課程是我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核心抓手,但是一些教材,尤其是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教材,因為把關不嚴、編輯出版者的政治意識與素養不足出現過一些錯誤。比如地圖使用不當、不完全正確甚至錯誤的觀點等。原語文統編教材中個別傳統的經典文章被刪減(比如魯迅的作品),引入一些未經證實的外國名人故事,插圖中也出現過崇洋媚外的情況。
2015年前后,這些問題一度集中爆發,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關注,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大規模調整。2016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關于教材建設的中央文件。2017年國務院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教育部同時成立教材局,國家教材委員會設立專家委員會。與此同時,對于“一綱多本”的政策也適時作出了調整,同意識形態直接關聯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三科全部改為國家統編教材,即回歸“一綱一本”。2017年9月起,新的統編教材開始在全國中小學發行,并提出3年全覆蓋。此后,全國的教材編輯出版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質量的審定與管控越來越嚴格,并持續推進對教材的全方位質量審核。
2017年以來,中小學教材曾經的亂象得到根本性遏制,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但顯然還有更多工作要做,比如這次的插圖事件。同時,相關輿情再次提醒我們:教材無小事,哪怕是一個插圖、一個錯字、一個標點符號。▲(作者是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環球時報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