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威 靳焱
內容摘要:漢語親屬稱謂詞的選擇和使用是漢語學習者的一個難點,本文以《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為標準,整理并分析了詞匯表中一至九級的親屬稱謂詞匯,針對水平等級不同的學習者從漢字教學、詞匯教學以及語用的角度,為對外漢語親屬稱謂詞教學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漢語親屬稱謂詞 《等級標準》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將“親屬”解釋為:跟自己有血緣關系或婚姻關系的人”,將“稱謂”解釋為:由于親屬或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親屬稱謂就是對與自己親屬關系的人的稱呼方式。崔希亮教授(1996)認為親屬稱謂包括親屬間和非親屬間的:前者在親屬間使用,后者在社會上使用,也叫擬親屬稱謂。擬親屬稱謂是親屬稱謂的一種泛化現象。在社交時,說話人會使用擬親屬稱謂以拉近雙方距離,建立更加親密的社交關系。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外從不同角度對親屬稱謂的展開研究。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默多克(1949)是親屬制度研究的創始者,他從人類學的角度利用親屬稱謂來考察和劃分家庭制度的類型和歷史發展。國外最早研究漢語親屬稱謂的著名學者是美國的民族學家摩爾根(1871),他從民族學的角度把所有親屬制度分為描述制和分類制。美國學者布朗和吉爾曼(1960)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以稱謂語為工具來研究印歐語言的同源關系。許多學者很早就注意到漢語親屬稱謂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國內對漢語親屬稱謂的研究成果豐碩,主要分為三類:對漢語稱謂系統的本體研究、漢語與其他語言的親屬稱謂系統對比的研究、從文學和文化角度對親屬稱謂進行探索研究。漢語稱謂系統本體研究方面,從在上世紀中期開始,趙元任先生詳細描述了現代漢語的稱謂系統。在《中國人的各種稱呼》一書有114種關于親屬稱謂的表達。趙蔚揚(1986)在《試論親屬稱謂制》主要從稱謂的劃分角度研究親屬稱謂詞的體系和類別。為親屬稱謂的分類奠定了基礎,劃分的類別也沿用至今。漢語與其他語言親屬稱謂的對比研究方面,田惠剛(1998)所著的《中西人際稱謂系統》運用對比法對中西人際稱謂系統進行了跨學科的研究,這是我國學者首部對稱謂語方面比較研究的著作。其他研究學者有如宋秀令(1992)、胡士云(2001)、徐丹(2001)等,從不同語言之間對比的角度,拓寬了親屬稱謂的研究道路。從文學和文化角度對親屬稱謂進行探索研究,例如史寶金(2003)從文化角度對比方言和現代漢語的親屬稱謂的差異,論述其形成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沈夢婷(2012)從文學作品入手,從中分析稱謂語,對稱謂語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國內學者對親屬稱謂的研究成果豐碩,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研究,全方位剖析了現代親屬稱謂的特征。
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主要的研究角度是語言對比和教學研究。彭琳(2020)將英語和漢語的親屬稱謂作對比,對教學提出建議。李海霞(2020)分析了高級階段留學生使用稱謂語時產生的偏誤,針對教學問題提出了教學策略。陳鳳梅(2012)對《博雅漢語》的系列教材進行調查及分析,并對教學和教材編寫提出建議。這些研究給對外漢語親屬稱謂教學提供了有效參考。
本文以2021年發布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為標準,歸納整理了一至九級詞匯表中的親屬稱謂詞匯并按等級分析,為對外漢語親屬稱謂教學提出建議
二.《等級標準》親屬稱謂詞的分析
2021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簡稱《等級標準》),水平等級由原來的六級創新為三等九級;新提出音節、漢字、詞匯、語法“四為基準”給每一級等級標準具體可操作的量化指標。《等級標準》將學習者需要掌握的詞匯逐級分類并匯總成詞匯表(按漢語拼音首字母順序排列),詞匯表還配合拼音幫助教學和學習,其中共收錄48個親屬稱謂詞,分別有:
一到三級:爸爸 弟弟 兒子 孩子 哥哥 姐姐 媽媽 妹妹 女兒 奶奶 爺爺 愛人 父親 母親
四到六級:阿姨 大哥 大姐 大媽 大爺 夫人 老公 老婆 妻子 丈夫 叔叔 孫子 孫女 姑姑 祖父 祖母
七到九級:伯伯 伯父 伯母 爹 繼父 繼母 舅舅 姥姥 姥爺 娘 女婿 嫂子 外公 外婆 媳婦 姨 岳父 岳母
《等級標準》的詞匯表是在一定的范圍、語體和情境中,以詞語的使用頻率為標準篩選出來的,按照漢語水平等級選取了一些常用的親屬稱謂語。
一級至三級為初級水平,在初級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親屬稱謂詞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極高的稱謂詞。一級詞匯的親屬稱謂都是構成中國傳統核心家庭的成員;二級詞匯和三級詞匯是核心家庭成員稱謂的書面語形式。初級水平的學習者要掌握的詞匯,難度較低,均為血親稱謂詞,是學習者日常社交中常用的詞語。
在初級階段學習者剛開始接觸漢語,各項言語技能都剛開始學習。這一階段的親屬稱謂詞都是核心家庭成員的稱謂詞,在理解上難度較低,但是對于零基礎的漢語學習者來說這些漢字還是有一定難度。
四至六級為中級水平,在中級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親屬稱謂逐步擴展到核心家庭之外的血親稱謂詞,如“叔叔、姑姑”等。還有使用頻率很高的擬親屬稱謂詞,如“叔叔、阿姨”等,以便學習者掌握一定的交際策略。中級階段詞匯難度有所提升,涉及的關系范圍更廣。
中級階段學習者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技能,但詞匯量有限,在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是拓寬詞匯量。而漢語親屬稱謂大多是復合詞,可以從構詞的角度講解,既能鞏固學過的親屬稱謂詞,還能舉一反三。
七至九級為高級水平,高級階段學生需要面對更為復雜的社交情況,在社交的規范和得體方面也有要求。這一階段的親屬稱謂詞加入了常見的姻親稱謂詞,如“岳母、女婿”等。還出現了現代漢語中常用的方言詞,如北方地區多用“姥姥、姥爺”,南方地區多用“外公、外婆”,二者所指對象都是媽媽的媽媽,這就涉及到更多的文化背景。
高級階段學習者基本掌握了足夠的詞匯,能夠進行一般的社交對話。這一階段學習者出現的問題是語言使用不得體,親屬稱謂詞語用特征的不明確。教師要注重語用特征的講解與練習,使學習者能正確運用各類親屬稱謂詞。
詞匯表列舉的詞語在不同的水平階段,學習者需要掌握的詞匯從核心家庭成員的稱謂、血親稱謂逐步擴展到姻親稱謂和擬親屬稱謂,難度提升,背后涉及的文化因素和語用規則也越來越復雜。
三.對外漢語親屬稱謂教學建議
(一)從漢字教學入手,詞匯教學同步進行,相互促進
“語文并進”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項重要的教學原則,每學習一個新詞就要掌握其音形義,從初級階段開始詞匯和漢字教學就要同步??梢韵葟臐h字入手講解親屬稱謂詞,詞匯講解同步進行。而且漢字是意音文字,表意為主兼表音??梢詮臐h字表意的功能入手,《等級標準》中親屬稱謂詞共收錄48個,其中有10個象形字,1個指事字,8個會意字,22個形聲字,漢字除獨體字外,均由部件構成,教師可以使用字根分析法,結合漢字部件表示含義,提高教學效率。如“兒”是象形字,字形像張口哭笑的樣子,本義是小孩;“父”是指事字,像人手里舉著棍棒,意思是教子女受規矩的人,也就是父親;“孫”是會意字,左邊是“子”,意思是小孩,右邊“小(系)”意思是連接。合起來是孩子的孩子,生命延續的意思;“爸”是形聲字,上形下聲,形符“父”,意思是父親;聲符“巴”,表示ba的讀音。
教師在講解象形字時可以運用字源法,借助直觀教具圖片、自制字卡教具、多媒體資源等展示象形字的演變過程,避免直接提問,讓學生多觀察漢字形體,猜測圖片漢字的含義。在講解指事字時也可以展示相關圖片,猜測部件含義,由教師引導學生自行推測出整體漢字的意思。講解會意字時先分開講解部件含義,再講解組合起來的意思,可以加深理解。親屬稱謂詞中形聲字占比最大,在講解時可以從形符和聲符入手,利用形聲字的特點教學,培養學生的“字感”。但是從漢字構造的功能和構造的理據來講解漢字只能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應該有選擇的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對于無理可講或有理難講的字應該采取其他的教學方法。如“祖父”中的“祖”字是形聲字,但聲符“且”經過演變和現代漢語的發音不同,此時從構造角度講解反而會使學生混淆,不如使用其他的漢字教學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
(二)中級水平階段結合語法中的構詞法角度進行教學
中級水平的學習者經過初級階段的學習,對漢語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般的聽說讀寫能力,可以從構詞的角度分析親屬稱謂詞,既能鞏固學過的親屬稱謂詞,還能舉一反三。而且漢語是孤立語,產生新詞廣泛運用詞根復合法。親屬稱謂的構詞法和一般詞匯相同,都是采用詞根單用、復合式合成詞,重疊或附加詞綴的構詞方式。48個親屬稱謂詞有不同的詞根合成方法,在教學時可以與構詞法教學相結合。構詞舉例如下:
詞根單用的詞:爹 娘 姨
疊音單純詞:姥姥 舅舅
復合式合成詞:祖父 祖母 繼父 繼母 女婿 媳婦 岳父 岳母 伯父 伯母 外公 外婆 姥爺 丈夫
附加式合成詞:孩子 兒子 女兒 愛人 父親 母親 阿姨 大哥 大姐 大爺 大媽 夫人 老公 老婆 妻子 孫子 孫女 嫂子
重疊式合成詞:爸爸 媽媽 爺爺 奶奶 哥哥 弟弟 姐姐 妹妹 叔叔 姑姑 伯伯
在親屬稱謂詞中,除了“舅舅”、“姥姥”是疊音單純詞,其他詞語都是詞根單用或由詞根復合而成。詞根單用的3個詞可以從漢字的角度學習,講解其部件等含義。2個疊音單純詞是將兩個相同的讀音重疊在一起構成一個語素,在使用時不能分來單用。其他的親屬稱謂詞都是合成詞,都是詞根復合的方式構成的。教師在講解時,先講解語素和詞綴的意義,再幫助學生理解語素的構詞過程。如復合式合成詞“外公、外婆”都是偏正式合成詞,“外”表示修飾成分,意思是女方的親屬,“公、婆”在這里指上了年紀的人,學生將意思復合在一起,可以猜出“外公”是女方上了年紀的男性親屬,指媽媽的爸爸,“外婆”是女方上了年紀的女性親屬,指媽媽的媽媽。附加式合成詞“孫子、孫女”,“孫”是前綴,表示輩分是孫輩,也就是孩子的孩子,“子、女”表示性別,結合起來“孫子”就是孫輩中的男子,“孫女”就是孫輩中的女子。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語素理解親屬稱謂,比如“外孫女”。從構詞角度教學可以拓寬學生詞匯量,不僅在詞義方面理解親屬稱謂詞,也從構詞法角度了解漢語詞匯的特點。
(三)高級水平階段結合語用教學
大綱要求高級水平的學習者要能夠理解多種不同主題和語言體裁的材料,并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這就要求學習者在親屬稱謂詞的語用方面格外注意,尤其是擬親屬稱謂的運用。中國傳統社會十分注重家庭觀念,重視親情,借用親屬稱謂去稱呼非親屬關系的社會成員是宗法觀念的一種延續。
擬親屬稱謂使用時要注意說話人之間的親疏關系。說話人根據自己與聽說人的親疏關系來選擇合適的稱呼方式。當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不熟悉時,說話人可以采用更寬泛的擬親屬稱謂詞來稱呼對方。如:大爺、大媽、阿姨、叔叔等。不至于過分親密,使人不適,也在一定程度拉近了雙方情感距離。當說話人與聽話人彼此相熟時,說話人可以采用更具體的稱謂方式,如姓或名加擬親屬稱謂,“張阿姨、王哥”等。進一步明確稱呼的指向,也是交際雙方感到更加的親密。
擬親屬稱謂使用時要注意說話雙方的年齡差距。說話人要根據與聽話人之間的年齡差距選擇合適的稱謂。如果對方的年齡與自己父親的年齡差不多,那么可以用“大爺”“伯伯”;如果對方的年齡比自己年齡大比父親年齡小,可以稱“叔叔”“大哥”。雖然擬親屬稱謂在使用時具有模糊性,但不能采取泛化策略或回避策略,對男性都稱“叔叔”,對女性都稱“阿姨”,或者直接回避使用稱謂語都是不合適的方法。
擬親屬稱謂使用時要注意禮貌原則。中國人社交注重禮貌,《禮記·禮運》中早有記載:夫禮者,卑己而尊人”。漢文化的禮貌常表現為謙己尊人,相互關懷,在外稱呼別人時可以適時放低自己的地位,一句“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可以在無形中拉近說話雙方的距離,也有利于營造有禮貌的社交形象。
擬親屬稱謂教學時教師要重視語境,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讓學生了解在不同語境下擬親屬稱謂的語用規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視頻,通過展示視頻中的情景和語境,讓學生判斷視頻中人的擬親屬稱謂是否正確,再進一步分析人物關系。這是從判斷的角度讓學生總結特定情境下的語用規則。教師還可以創設真實的交際情景,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擬親屬稱謂的語用規則。如可以組織買菜、問路等情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人物,進行對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畏難情緒。還可以讓學生到中國朋友家中做客,感受中國的親屬關系,在實際的鄰里關系中切身體會擬親屬稱謂的用法。
學界關于漢語親屬稱謂的研究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研究內容和角度也有所變化。前人在親屬稱謂的本體研究上成果豐碩,但缺少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研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上還需要進一步的重視。本文通過對2021年《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詞匯表的分析,篩選出來詞匯表中的所有親屬稱謂詞,共計48個,標注出詞語的等級進行逐級分析,并指出不同水平階段的親屬稱謂詞的特征。針對這些詞語給不同階段的教學提出了三點教學建議:詞匯教學與漢字教學同步進行,相互促進;中級水平階段結合構詞角度進行教學,拓寬學生的詞匯量;高級水平階段結合語用教學,使學生在正確表達的基礎上,更重視表達的得體。筆者缺少長時間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無法親自檢驗所提出的教學建議,這是本文不足之處,但希望能給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21年3月
[2]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劉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語言教學簡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年
[4]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商務印書館,2016.09
[5]趙蔚揚.試論親屬稱謂制[J].社會科學戰線,1986,(02):319-323+318
[6]崔希亮.現代漢語稱謂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02)
[7]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C].暨南大學,2001
[8]靳曉紅.文學作品稱謂語初探[C].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