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健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聯合代溫灸膏穴位貼敷治療寒濕型腰痛的療效。方法:選擇我院針灸科門診的寒濕型腰痛患者共100 例,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 50 例,治療組給予針刺、代溫灸膏穴位貼敷治療;對照組給予口服藥物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治愈患者的復發率。結果:治療組治愈 20例,顯效18 例,好轉 8 例,無效 4 例,總有效率 92%;對照組治愈 15 例,顯效 11例,好轉 15例,無效 9 例,總有效率 8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且治療組治愈患者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針刺聯合代溫灸膏穴位貼敷治療寒濕型腰痛具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針刺;代溫灸膏;穴位貼敷;腰痛;寒濕型;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5.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腰痛是針灸科門診常見病、多發病,中醫將腰痛分為寒濕型腰痛、濕熱型腰痛、瘀血型腰痛、腎虛型腰痛四類[1], 分別予以辨證施治。寒濕型腰痛表現為腰部重著冷痛,轉側不利,遇陰雨天明顯的一類證型,其纏綿反復,治療上頗為棘手。筆者采用針刺聯合代溫灸膏穴位貼敷的方法治療寒濕型腰痛,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00例病例均為我院針灸科門診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就診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50例中,男 32 例,女 18例;年齡 24~78 歲,平均(43.87±15.62)歲;病程 9 d~22 年,平均(32.23±7.68)個月。對照組50例中,男 20 例,女 30 例;年齡 19~80 歲,平均(42.29±14.73)歲;病程 7d~23 年,平均病程 (34.44±8.98)個月;兩組病例在各項評估量表積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1)反復慢性腰痛病史,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2)以腰痛為主癥,伴有或不伴坐骨神經痛。(3)體格檢查提示腰背肌緊張,壓痛。(4)影像學檢查提示無異常或腰椎退變。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的標準:(1)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 發病前多具有慢性腰痛史。(2)腰痛或伴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 時疼痛加重。(3)中醫辨證屬于寒濕型,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痛不減,受寒及陰雨加重,肢體發涼,舌淡、苔白膩,脈滑。
1.3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嚴重的其他系統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凝血功能障礙等不適宜針灸治療者,嚴重皮膚病或代溫灸膏過敏者;(3)巨型椎間盤突出患者伴有下肢肌力減退者;(4)孕婦或者哺乳期婦女;(5)不能配合治療,依從性差。
2.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1)針刺治療 取穴:L2~L5 華佗夾脊(雙側)、腎俞(雙側)、大腸俞(雙側)、腰陽關、委中(患側)、阿是穴。操作:患者采取俯臥位,75%酒精常規消毒后, 取 28 號毫針刺入俞穴淺層部位,緩緩進針到一定深度后,以中等強度給予適當提插、捻轉,達到酸麻脹痛并留針,得氣后留針約30 min ,1 次/d,7d 為1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 2d。(2)穴位貼敷治療 取穴同針刺治療,每次選取2-4穴,加貼代溫灸膏4-6小時,每天一次。7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
2.2 對照組? 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口服治療,治療用量為 1 次/d, 1 片/次。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癥狀緩解即停藥。
3.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療效比較。(2)治愈患者治療 3 個月、6 個月后患者的復發率。
3.2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脊柱無側彎,壓痛點放射痛消失,直腿抬高 80°以上無疼痛;顯效:癥狀明顯減輕,脊柱側彎明顯糾正,壓痛點放射痛明顯減輕,直腿抬高達70°;好轉:癥狀減輕,脊柱側彎改善不明顯,壓痛點放射痛減輕;無效:療程后癥狀、體征無改善。
3.3 統計學方法? 運用 SPSS 16.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描述,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 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治療結果
3.4.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治愈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 1。
3.4.2兩組治愈患者復發率比較 以治療組 20 例和對照組18 例治愈病例為研究對象,以治療后 3 個月、6 個月為觀察期,兩組復發頻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4 討論
中醫認為腰痛的發生發展常常與感受風寒暑濕等外邪、年老體弱、五勞七傷有關,“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足太陽膀胱經夾脊絡腎,督脈循行脊內,因此腰痛一病與腎臟、膀胱經、督脈均關系密切,治療當以滋補肝腎、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則。
現代醫學對于腰痛的治療,在明確診斷的情況下,主要采用手術和保守治療,保守治療主要以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對癥止痛及封閉治療,臨床效果一般且腰痛易于復發。針灸為祖國中醫藥中特色療法,針法通過刺激腧穴,疏通經絡,調整人體臟腑氣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灸法能培元固本,益腎壯腰,同時起到溫經通脈,活血止痛的治療作用,共奏標本兼治之功效,對于腰痛的治療獨具優勢。代溫灸膏通過辛香溫熱的藥物組方而成,通過穴位敷貼的方式起到灸法的作用,不僅能外治筋骨,同時能內調臟腑,避免了口服藥物對腸胃道的刺激。代溫灸膏對炎癥也有抑制作用,能很好的抑制炎癥引發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導致腰痛的加劇【3】。針刺和代溫灸膏穴位貼敷選取 L2~L5 夾脊穴、腎俞穴、大腸俞穴、腰陽關穴、委中穴及阿是穴,具有舒筋活絡、散寒鎮痛、益腎暖陽的作用。
綜上述,針刺聯合代溫灸膏治療寒濕型腰痛,能明顯改善患者腰痛發作程度及發作頻率,遠期療效顯著,且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14-215.
[3]彭攸靈,李勇敏,彭淑珍.代溫灸膏的抗炎作用研究[J].湖南中醫雜志,2014,30(10):148-149.